于海
摘? 要:水稻種植產業鏈的整合與優化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優化資源分配和生產效率,提高了農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面對產業鏈中的環節斷裂和市場不規范等問題,有效的整合能顯著提升整體價值鏈的效能。針對這些挑戰,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提高農資質量,創新加工銷售模式,以實現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關鍵詞:鄉村振興;水稻種植;產業鏈;加工銷售;產業鏈革新
中圖分類號:F3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3-0061-03
水稻是亞洲人的主要糧食來源,也在全球范圍內扮演著重要的經濟和文化角色。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資源的逐漸緊張,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著力于通過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效率和效益來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然而,水稻產業鏈從種子選擇、農田管理到收割、加工和市場銷售等各環節存在著一些不協調和效率低下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成本控制以及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這一傳統產業亟須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革新來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因此,深入探討水稻種植產業鏈的整合與優化,對于推動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1? 水稻種植產業鏈全景透視
1.1? 上游資源探秘:種子、化肥與農藥的供需解讀
在水稻種植產業鏈中,上游資源的供需狀況深刻影響著整個農業生態。種子、化肥與農藥是水稻生產的基礎物資,其質量和可獲取性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健康和產量,進而影響到食品供應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高質量的種子可以提高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而適量且高效的化肥和農藥使用則是確保作物營養充分和保護作物免受害蟲侵擾的關鍵。當前,面對全球的市場需求和環境保護的壓力,如何平衡化肥與農藥的使用不僅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環境倫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因此,對種子、化肥與農藥的供需進行精確解讀,對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效率至關重要,也對促進農業生態的和諧與農村社區的繁榮發揮著基石作用。
1.2? 中游耕耘紀實:水稻種植藝術與技術產量探究
在水稻種植產業鏈的中游部分,耕耘的藝術與技術是實現高產量的核心。水稻種植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涉及對土壤、氣候和水源的深入理解和精細管理。[1]技術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土壤分析到水管理系統,每一項技術的應用都旨在優化生長條件、提高水稻的生長效率和產量。例如,通過精準農業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農民能夠監測田間的細微氣候變化和土壤濕度情況,從而更精確地調整灌溉和施肥計劃。這種科技的融入既提高了作物產出效率,還有助于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因此,探究中游耕耘的技術和藝術,不僅涉及提高單一作物的生產力,更關乎食品安全、生態平衡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體現了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耕作方法結合的深遠意義。這種深入的技術和藝術探究,展示了水稻種植的創新,對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1.3? 下游流轉追蹤:稻谷的收購、精加工與市場營銷
在水稻種植產業鏈的下游流轉部分,稻谷的收購、精加工與市場營銷環節是確保產品價值最大化和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環節。這一階段不僅涉及經濟交易,還觸及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系,其中包含對稻谷的質量控制、品牌建設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敏感把握。收購環節關注從農民手中以公平的價格采購優質稻谷,這不僅關乎農民的經濟收益,還關系到整個品牌的市場信譽。精加工環節則將原始稻谷生產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如白米、糙米或其他深加工產品,這一過程中高標準的質量控制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消費者的滿意度。市場營銷環節注重推廣產品,介紹水稻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健康益處,以及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性。[2]因此,這一環節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既需要精確的市場洞察和高效的物流支持,也需要對消費者趨勢進行敏感捕捉與創新市場策略,從而確保水稻產品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下游流轉追蹤既展示了產業鏈的經濟功能,更體現了其在維護食品安全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核心作用。
2? 鄉村振興視野下水稻產業鏈癥結剖析
2.1? 環節斷裂之困:產業鏈銜接與信息流通的挑戰
在水稻產業鏈中,環節斷裂所帶來的銜接與信息流通挑戰是一個關鍵問題,這將影響產業鏈的效率,也會削弱其整體競爭力。這是因為產業鏈包含的是一個產品從原料生產到銷售給消費者的整個過程,而這整個過程都十分依賴信息的溝通。溝通不暢會導致信息不準,各個環節中的資源配置也會不符合實際需要,產業鏈便無法實現有效、高效的運作。比較常見的信息不暢的原因是在產業鏈銜接過程中,未能建立流暢的溝通機制,或者是溝通機制缺少高質量技術的扶持,導致信息交流慢、信息理解有誤差。信息滯后和誤差現象的產生,輕則會降低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溝通效率,重則會直接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運轉效率,使一整個供應鏈條都無法適應市場貿易。[3]例如,種植者如果無法迅速有效地了解農業市場的保真信息,那么就會導致其購買與市場風向不符或質量不佳的水稻種子。而農產品的加工企業,如果沒能及時了解到種植方變更了原材料或材料來源,后續的加工就無法精準服務于原材料本身。最終會導致農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種植出的農作物不被市場接納,而加工企業的生產計劃出錯,也會降低企業的經營質量,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果加工企業所在的市場競爭激烈,還有可能導致企業直接被市場淘汰。由此可見,信息溝通不暢、質量不高導致的環節斷裂之困,是水稻種植產業鏈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產業鏈必須建立合理的產業鏈鏈接和信息流通機制,以此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在信息充沛、來源正確的情況下合理規劃資源的利用,從而推動水稻產業鏈的和諧發展。
2.2? 農資市場迷霧:質量亂象與市場不規范的反思
農資市場是基于農業生產資料的性質去劃分的市場,是一個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提供資料的關鍵環節。可見,農資市場存在的意義,就是在合理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生產的諸多需要。但在目前的水稻產業鏈中,農資市場存在比較明顯的質量問題和運作亂象,這些負面現象的存在會直接降低農作物生產的產量和質量,輕則會降低市場運轉的公平性,重則會危及農產品消費者的生命健康。[4]例如,農資市場經營不透明會導致農資市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而管理者的監管軟化和監管盲區長期不清理的問題,會出現過度使用化學制劑的農產品違禁上架等現象。同時,對于一些缺少長期眼光且資金儲備量較少的農民,他們也極有可能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盲目相信經銷商的虛假推銷,進而購買質量偏低但價格便宜的種子。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會直接危及當地水稻生產鏈條的整體質量和信譽水平,從而減緩當地的鄉村發展水平。因此,農資市場的亂象必須得到強力、有效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水稻產業鏈的發展邁入低迷深淵。這樣的改進既有助于保護消費者和環境,也是確保水稻產業鏈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3? 價值提升難題:加工銷售的瓶頸與附加值探索
在水稻產業鏈中,加工與銷售環節面臨的價值提升難題顯著影響著整體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當前,許多水稻加工企業主要依賴傳統的米磨技術,這限制了企業在更高端市場的發展潛力。隨著全球消費者對健康和農產品品質持續關注,市場對功能性大米和特色精品大米的需求日益上升。這種趨勢要求加工企業不僅要改進現有的加工技術,還要創新產品線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喜好。加工和銷售的瓶頸還體現在品牌建設和市場定位上。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和品牌塑造對于提升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和消費者忠誠度至關重要。企業應通過精準的市場分析和目標消費者研究,定位產品的獨特賣點,以便更好地連接消費者,擴大市場份額。因此,水稻加工企業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通過技術升級和市場策略的雙重努力,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的高端需求,從而推動整個產業鏈向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既反映了對傳統種植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現代農業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多樣化需求面前的應對策略。
3? 鄉村振興視野下的水稻產業鏈革新
3.1? 政策與市場共舞:加強引導,完善機制,強化鏈條銜接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施政策與市場共舞,一般是通過具體的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完善來強化水稻產業鏈的銜接。
第一,政府方面必須起到宏觀引領作用,政府應積極制定和實施針對水稻產業的優惠政策,以引導農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必須維護好農民這一產業鏈的起點,并且要充分意識到農民錯誤行為的起因是農民的資金少,行為就更加被動。政府更要為農民著想,用減稅收、加補貼的方式,配合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援,先解決農民的“燃眉之急”,再由此帶領農民走向正規的種植道路。
第二,產業鏈需要建立一個多元協作的溝通平臺。將上游、中游和下游緊密結合在一起,實現行之有效的溝通交互,這需要優化水稻相關的市場機制。具體來說,各地區可以根據區域內水稻市場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個農產品價格保險系統,為農民對材料價格的擔憂加上一層保險。而后可以牽頭構建穩定的農產品期貨市場,盡可能地穩定水稻市場的價格波動,以此穩定其他加工銷售企業的經營狀態。具體來說,政府方面可以同當地水稻產業鏈相關的私企建立合作關系,以公私合營的方式,利用私企在機制上和經營模式上的靈活性,提升水稻產業鏈的市場響應速度;充當潤滑油角色,及時向上下游解釋市場波動,并積極牽頭平衡市場不安動向,從而讓供應商、農民和經銷商盡可能不受市場波動影響,更積極地溝通信息、共享資源。而整個鏈條也會實時處在政府的監控下,時刻與正規的市場機制接軌,攜手并進,進而有效實現鄉村振興的綜合目標。這種方法體現了對農民生計和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是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行動。
3.2? 農資市場的凈化之路:規范秩序,提升農資品質
為實現鄉村振興視野下水稻產業鏈的革新,特別是農資市場的凈化,具體的策略應包括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標準和質量監管制度。首先,政府應建立一個全面的農資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對種子、化肥、農藥等關鍵農資實施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所有市場上流通的農資產品都能達到國家安全標準。基于此,強化對上游供應商的監管力度,除了定期審查,還需要建立“市場通行證”制度,只給達到準入標準的供應商發證,憑證件進入市場,從根本上將供應商渠道、行為透明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建立各種公開的渠道,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公開網站,將所有農資產品的來源進行公示,讓農民可以更加直觀地選擇商品,以此約束假冒偽劣、質量不達標和化學品用量超標等商品的違規上市和流通。此舉的價值在于,不但可以保障農民權益、維護產業鏈運轉的規范性,還能夠實現對農民的“隱性”教育,使農民有意識地檢驗商品質量,進而將農民自覺性和市場規范性構成良性合力,真正凈化農資市場,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達成。這種方法體現了對農業生態和農民福祉的深切關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步驟。
3.3? 拓寬價值空間:創新加工與銷售,賦能產品附加值
為拓寬水稻產業鏈的價值空間,具體的實踐策略應著重于創新加工和銷售方法,從而賦予產品更高的附加值。首先,推動加工技術的創新,引入新型加工設備和技術,開發具有多功能和高營養價值的水稻產品,如富含特定營養成分的功能性大米或具有特殊風味的精品大米。這些創新既能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和多樣化飲食的需求,也能顯著提升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次,實施差異化的銷售策略,通過市場細分來定位特定的消費群體。例如,為健康意識較強的消費者推廣低糖或富含微量元素的大米產品,為追求便利的城市消費者提供即食米飯包。最后,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等數字宣傳平臺,積極開展對新產品的宣傳,以此擴大產品附加值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市場吸引力。
4? 結語
綜合來看,面向鄉村振興整合與優化水稻種植產業鏈,無疑能夠將水稻產業的發展帶入更具可持續性價值的新方向。未來,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斷強化,水稻種植產業鏈有望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這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的創新發展和價值提升。因此,持續探索和實施有效的整合優化策略,將為實現更廣泛的鄉村振興目標提供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穆蘭芳,周君,陳躍峰.吳江“水稻+”全產業鏈保糧安促增收[J].江蘇農村經濟,2024(2):43-44.
[2] 劉靜.水稻種子市場數字化轉型的策略與實踐[J].分子植物育種,2023,21(24):7 606-7 610.
[3] 江勇.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全產業鏈體系構建[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4):74-75.
[4] 羅舒.綿陽市藤椒產業鏈優化整合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