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磊
摘? 要: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設是推動水稻種植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驅動下,我國水稻產業正面臨種植、收獲、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轉型升級需求。而水稻種植的機械化程度不高、水稻收獲的稻米損失率較高、水稻加工缺乏技術創新和設備革新、水稻銷售缺乏品牌化建設等問題,制約了我國水稻產業鏈的“全體系”建設。應依托鄉村振興背景,促進水稻產業從種植到營銷的“全體系”革新,并以政策建設配套產業鏈調整,以提升農業產值、增強水稻產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構
中圖分類號:S-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4)03-0082-03
水稻既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樞紐。但由于我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水平不高,水稻產業鏈在種植、收獲、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均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嚴重影響了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而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構有助于通過產業鏈的全面改革,實現水稻的高產量、高品質生產以及水稻產業的價值最大化。鑒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分析我國水稻產業鏈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并針對性提出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設框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重要的產業基礎。
1? 我國水稻產業鏈現狀分析
1.1? 我國水稻產業發展概況
總體而言,我國水稻產業始終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發展趨勢。在種植面積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2023年早稻產量數據的公告》,2023年全國早稻播種面積為4 733.1千公頃,相較于2022年減少了0.5%。[1]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糧食產量數據公告,2021年、2022年、2023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分別為99 269千公頃、118 332千公頃和118 969千公頃,可見水稻作物仍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產量方面,根據布瑞克農業數據庫提供的數據,我國水稻產量從2010~2017年持續上升,2017年后,隨著南方早秈稻面積下降,我國水稻產量發生了小幅下跌,但整體仍保持在2億噸左右的穩定狀態,約占全球水稻產量的30%,位居世界第一。而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2023年我國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9 541萬噸,相較2022年增加了888萬噸,增長了1.3%。其中谷物產量為64 143萬噸,比2022年增加了819萬噸,增長率與總產量保持持平,可見我國水稻產量依然保持著全球領先地位。
在地理分布方面,我國水稻種植的地理分布極為廣泛,覆蓋了從溫帶到熱帶的數十個省份。具體而言,我國水稻種植地理分布可分為六大稻作區:其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覆蓋福建、廣東、廣西等南方亞熱帶省份。該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水熱資源,因此通常種植一年多熟的雙季稻。其二,華中雙單季稻稻作區,覆蓋浙江、江蘇等長江附近的東南地區省份。該地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水稻種植,因此長江以北通常采用一年兩熟或兩年五熟的種植制度,而長江以南則為一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制度。其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包括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等高原地區。該地區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特點,因此通常選擇種植單季稻,冬季不種植水稻。其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包括北京、天津、山東等北方省份。[2]該地區光熱條件良好,但暖溫帶降水量分布不均,加上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導致該稻作區的水稻生產較少,僅占全國總產量的3.3%。其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等東北省份。該地區地處中溫帶和寒溫帶,夏季溫暖、冬季寒冷,干濕季節分明,通常選擇種植一年一熟的粳稻。由于該稻作區屬于極為肥沃的黑土地,土壤中的氮、磷、鉀等多種礦物元素充足,所以產出的稻米品質極高。其六,西北干燥區單季稻稻作區,覆蓋新疆、寧夏、青海等西北內陸省份。該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因此水稻種植面積僅為全國總產量的0.5%。
1.2? 水稻產業鏈各環節分析
1.2.1? 種植環節? 雖然近年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有所波動,但整體仍然保持高度穩定,且隨著技術進步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水稻種植效率和產量有了顯著提升,但復雜的地形地貌環境造成的種植面積減少、耕地資源緊張問題依然明顯,且大量水稻田都屬于中低產田,可供生產高品質、高產量水稻的土地較少,影響了稻米品質和平均畝產的上升。
1.2.2? 收獲環節? 隨著水稻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的普及,我國水稻產業鏈的收獲環節已經逐漸降低了人工依賴,減少了糧食損失問題。[3]但受限于地形氣候和經濟發展差異,我國各個稻作區的機械化水平仍存在不均衡問題。根據中國農業大學2015年開展的八種主要糧油作物田間收獲損失的研究數據顯示,水稻的收獲平均損失率為3.55%,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1.2.3? 加工環節? 目前,我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稻米加工體系,能以較高的效率完成清理、去殼、碾米、分級等一系列加工過程。但缺陷在于糧食加工存在片面追求“精細白”的問題,成品糧轉化率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且很多工廠和企業缺少對加工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對提高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缺乏重視。
1.2.4? 銷售環節? 在銷售方面,隨著我國物流電商行業的繁榮發展,水稻產品的銷售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但普通農戶與農貿市場仍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且很多地區的水稻產品缺乏品牌支持,難以提升其附加價值、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此外,水稻產品會受供需關系、國家政策、國際市場價格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價格波動,也可能會為農戶帶來經濟損失。
1.2.5? 消費環節? 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消費者對優質大米的需求顯著增長,這要求水稻產業鏈盡快完成向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轉型,這就對水稻產品的市場定位、價值營銷和品牌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提升水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成為我國水稻產業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 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構
2.1? 種植環節的產業鏈建設
水稻種植的現代化改革,應依托遙感、物聯網等智能技術開展精準農業建設。例如,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稻田環境和水稻生長狀態,及時發現生長異常區域并采取應對措施;精準把控土壤濕度、養分,利用智能灌溉系統進行自動化、精確化灌溉;監控稻田內生態環境和病蟲害情況,通過精準施肥、精確施藥,加強對水稻種植過程的控制能力。[4]同時,結合生物技術和傳統育種方法,根據當地氣候、土壤肥力、地形地貌等因素,培養高產、優質、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并進一步增強稻種的耐高溫、低溫等能力,使其在氣候條件不利的環境下也能保持產量穩定。在此過程中,可利用分子標記法輔助選擇具有優質基因的水稻品種,以提高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而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也應加強對新品種稻種的推廣力度,鼓勵當地農民種植更優質的稻米,并使用新的種植技術和機械設備,以實現新品種的廣泛應用。此外,還應采取稻魚共生、稻鴨共育等強調農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種植模式,利用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來加強對稻田雜草和病蟲害的治理能力,同時利用魚、鴨的排泄物增強稻田土壤肥力,形成良性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
2.2? 收獲環節的產業鏈建設
應加大對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機械設備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使其能適應更多種類的地形地貌環境,以及不同的田塊條件和種植模式。加強對農戶農業機械操作的培訓工作,使操作員能熟練掌握各類機械的操作和維護技能。采取精準收獲技術,根據稻田作物成熟程度等數據,調整機械收割的割臺高度、收割速度等參數,最大限度地減少稻米損失、提高水稻產量。引入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水稻收割過程中的稻米損失率、含雜率和破碎率,根據數據反饋調整作業參與,以實現高效收割、精準收割。制定水稻收割的標準化流程,包括如何判斷水稻適宜收獲期、如何根據區位條件選擇水稻收割機械、如何控制水稻收割作業速度等,通過規范化操作來降低不必要的稻米損失,同時提升水稻收獲的可預測性,降低農戶作業風險。各鄉鎮應建立稻米烘干中心、儲存倉庫等設施,集中進行稻米的晾曬、烘干、儲存和初加工,減少極端天氣因素給水稻收獲帶來的損失,降低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機制,強化水稻種植戶與原料、加工、銷售企業間的溝通合作,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建共享,通過加強產業鏈建設來提升水稻種植對市場變化的響應能力。
2.3? 加工環節的產業鏈建設
應引進和研發智能化生產線、自動化控制系統等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提高稻米加工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水平。提高對稻殼、米糠等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開發生物質能源、牲畜飼料等高附加值產品。[5]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施行國際通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加工過程中如溫度、濕度、時間等關鍵節點的重視,提高稻米加工過程的標準化水平。根據當前消費者的多元化消費需求,開發有機米、綠色米、功能米等差異化大米產品,加強品牌化、產業化建設,以產品質量提升市場認知度和影響力。與水稻種植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結合供應鏈金融等措施降低物流和倉儲成本,以提升企業資金周轉能力和對市場變化的響應能力。積極參加國際食品展覽會等活動,結合國外市場的飲食習慣,開拓海外市場,同時引入先進的管理和市場理念,提高對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的重視程度,落實稻米綠色加工,立足循環經濟的概念,盡可能地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
2.4? 銷售環節的產業鏈建設
應密切關注市場的發展動態和消費者偏好的轉變,開發差異化的水稻產品。例如,針對有養生需求的消費者,可開發富含特定營養成分的大米或相關產品;針對有便捷性需求的消費者,可開發加熱即食或預制米飯。通過市場調研來調整和改進生產線,滿足消費者對稻米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加強品牌化建設,采取故事化、情感化的市場營銷方式擴大品牌宣傳范圍,并通過內容營銷、公關活動等營銷手段,培養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拓展農業電商、社區團購、平臺直銷等銷售渠道,打通線上線下壁壘建立全渠道銷售網絡,對齊產品顆粒度,確保產品銷售直達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改進客戶關系管理系統,通過對新客戶行為的分析,為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推薦。為客戶提供營養查詢、個性菜單、烹飪指導等相關售后增值服務,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依賴度,通過口碑傳播來提升企業稻米產品的復購率。在定價上平衡成本、利潤、市場競爭力之間的關系,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定價策略,利用金融工具加強對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的應對能力。
2.5? 政策環節的產業鏈建設
應制定覆蓋水稻產業從種植到銷售全過程的全產業鏈政策,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環境保護,聚焦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補貼、財稅減免、貸款優惠等一系列激勵措施,降低水稻種植戶和加工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并鼓勵其不斷開展技術革新。制定嚴格的質量標準和監管措施,加大對不合規定的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堅定不移地保護消費者權益,使消費者勇于嘗試購買不同種類的稻米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技術培訓、信息服務等一系列公共服務,提高水稻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大對水稻養殖的科研投入,促進稻種培育、病蟲害防治等核心技術發展,助力落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通過災害保險、應急儲備等金融或非金融措施,加強水稻農業的風險管理、預警和應對措施,提高對市場波動的抗干擾能力,加大對農戶和企業的保護力度,維護水稻產業鏈的穩定發展。
3? 結語
本文依托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深入分析了水稻產業鏈現狀與“全體系”建構問題。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我國目前在水稻種植、收獲、加工、營銷、消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諸多困難和隱患。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水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對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產生了阻礙。為此。本文提出應從種植、收獲、加工、銷售和政策建設五個環節出發,進行水稻產業鏈“全體系”建設,從而促進水稻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價值創造。
參考文獻:
[1] 唐玲,賈新平,劉華周,廖小靜.農業生產模式變革下水稻產業價值鏈研究述評及展望[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1):1-4.
[2] 盧士軍,劉曉潔,薛莉,等.我國水稻全產業鏈損耗和浪費量的估算及對應策略[J].中國農業科學,2019,52(18):3134-3144.
[3] 朱亞男,陶佩君.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業產業鏈協同推廣服務因素研究:基于水稻產業鏈調研數據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9):229-236.
[4] 寇光濤,盧鳳君,劉晴,等.東北稻米產業鏈收益分配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22(4):143-152.
[5] 寇光濤.東北稻米全產業鏈增值的創新路徑及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