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東北地區是大豆的重要種植地區,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病蟲害,對大豆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提升東北地區種植的大豆產量和品質,分別從選地整地、選種、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總結大豆種植技術。
關鍵詞 大豆;種植;病蟲害;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S43;S567;S60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11
我國東北地區由于土地肥沃,四季氣候鮮明,十分適合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在東北地區種植的大豆,不僅產量高,而且種植品質較好。大豆單價較高,具有較好的種植經濟效益。根據2023年遼寧省撫順市農作物銷售價格,大豆單價為7.96元·kg-1,大豆油單價為32.76元·kg-1。撫順市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堅持農業穩產增產,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根據相關統計,2023年撫順市大豆種植面積達到4 640 hm2,并成立秋收生產工作專班,指導廣大農民全力開展快收全收工作,確保大豆的種植收益。但是隨著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大,加之耕地土壤受到環境污染的程度日益加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頻發,直接危害了大豆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整體的種植效益。因此,種植人員要加強大豆種植技術研究,科學防治病蟲害,提升種植經濟效益。
1 "選地整地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大豆的主要產區,大豆產量較高。要提升種植產量,種植人員應當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在進行大豆種植之前,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做好選地和整地工作,因為肥沃的土地是提升大豆種植產量的重要前提。種植人員需要根據大豆種植要求,選擇合適的土地進行種植,如應當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土層比較深厚、排水灌水比較方便的砂質土地進行種植[1]。在完成土地選擇后,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整地工作,根據大豆的種植要求開展高效的整地工作。例如,在整地時,需要打破犁底層,每年秋季進行深翻處理,深翻深度控制在13~16 cm。完成深翻之后,種植人員還應當做好種植地清理工作,切實保證整地的質量,為大豆創建良好的種植條件。例如,在黑龍江省延壽縣種植大豆時,為更好地提升大豆種植產量,在翻地處理時,可施用復合肥料,增加土地肥力。
2 "選種
在種植大豆之前,種植人員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特點選擇合適的大豆品種,提升大豆產量。在選擇大豆品種時,種植人員應選擇抗逆性強、產量較高的大豆品種,最好選擇相關部門推薦的優秀大豆品種,如黑農44、黑農48、東農豆252等。完成品種選擇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對種子進行精選,通過人工或者機器剔除品質較差的種子和其他雜質,保證種子的質量,進而更好地保證種子發芽率。
3 "種子處理
完成大豆品種選擇、種子挑選后,種植人員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做好種子處理十分重要,因為該環節是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種植產量的重要基礎。為提高種子發芽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種植大豆前兩天,需對種子進行暴曬,借助陽光中的紫外線進行殺菌。連續暴曬兩天,可以有效地殺死種子表面附著的病菌。為進一步減少大豆在種植后期出現的病蟲害問題,在種植之前,種植人員還應當使用藥劑處理種子。例如,種植人員可以用35%多·褔·克大豆種衣劑對大豆種子包衣,并使用2.5%適樂時懸浮劑拌種,以預防大豆根腐病的發生;或使用50%辛硫磷拌種,預防大豆根潛葉蠅和蠐螬病蟲害的發生。藥劑處理后,大豆種子陰干后就可以進行播種。
4 "播種
為提高大豆產量,種植人員要做好播種工作,根據大豆種植要求選擇好播種時間、播種方法,并控制好播種密度。當種植地日平均溫度在7~8 ℃時,即可進行大豆播種。不同品種的大豆,適宜的播種密度和播種量也會有所不同,種植人員需要遵守“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則進行播種。針對晚播早熟、生產條件比較好的大豆品種,在播種時可以適當增加播種密度;針對早播晚熟、生產條件較差的大豆品種,在播種時應適當減少播種密度。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種植人員可以借助先進機器來進行播種,并采用點播、穴播、寬窄行等方式進行播種。例如,撫順市通常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大豆,每667 m2播種60~90 kg。
5 "田間管理
在種植大豆時,為了保證大豆的產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種植人員應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如在種植過程中切實做好查苗補種、追肥等工作,保證大豆的品質[2]。種植人員要做好查苗補種工作,當大豆種子發芽出苗后,為了保證大豆植株之間的均勻分布,創建更好的生長環境,種植人員需要做好逐行查苗工作。針對大豆植株斷壟在25 cm以內的,可以在斷壟兩端留雙株;如果大豆植株斷壟在25 cm及以上,則要先確定好間隔,然后再保留雙株,如果斷壟兩端為單株,要及時做好補苗工作。種植人員要做好施肥工作,確保大豆植株的茁壯生長。例如,在大豆開花結莢期進行追肥,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肥料,為大豆增加營養,進而更好地增加大豆的產量。
6 "加強復合種植
確保糧食安全生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對此,東北地區也十分重視糧食安全生產,重視提高糧食的種植效益。為進一步提高大豆種植效益,種植人員可采取復合種植方式。例如,撫順市新賓縣種植人員采用了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在開展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時,2行玉米之間種植4行大豆,實現大豆、玉米的共生,確保增加玉米產量的同時,提高大豆的種植效益。采用復合種植技術,能夠有效改善種植地土壤條件,能夠起到固氮養地的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實現大豆和玉米產量的增加。2022年,撫順市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模式,在各個地區都開展了嘗試,在多地區開展的復合種植面積超過了33.33 hm2,玉米產量預計將達到300 t,大豆產量預計達到75 t。
7 "病蟲害防治
大豆為我國主要農作物,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加工制成其他食品,因此提高大豆的種植質量和產量十分重要。憑借地理、氣候等環境優勢,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廣泛,成為我國大豆主產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提升東北大豆的種植產量,做好病蟲害防治十分重要。因為病蟲害會影響大豆的正常生長,導致大豆減產,為了保證大豆的產量,種植人員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來開展病蟲害防治。因此,種植人員要加強對大豆病蟲害的研究,根據當地情況采取適當的種植技術切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提高大豆質量。例如,蚜蟲、食心蟲、菌核病、灰斑病都是東北地區大豆常見病蟲害,蚜蟲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害,食心蟲通常在8月上中旬開始為害,菌核病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開始為害,灰斑病通常在7月底至8月初開始為害。種植人員應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時間采取合適的預防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證大豆的健康生長。
7.1 "灰斑病
受各種因素影響,東北地區大豆病蟲害頻發,影響大豆的正常生長,導致大豆產量、品質下降,因此做好病蟲害防治十分重要[3]。灰斑病主要發生在大豆成株階段,對大豆的葉片造成影響。在發病初期,大豆葉片表面會出現圓形的灰色斑點;在發病中期,病斑邊緣變成褐色;在發病后期,大量葉片脫落,影響大豆的健康生長及產量。
針對灰斑病,種植人員可在大豆的不同生長階段,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在大豆播種階段,種植人員可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者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每公頃用藥量為0.3 kg。如果田間已經發生了灰斑病,且情況較為嚴重時,種植人員可以使用50%甲基托布津100 kg兌水80 kg噴灑防治,每隔7 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7.2 "根腐病
根腐病是大豆常見病害之一,主要影響大豆根部。受害植株根部會出現不規則形褐色病斑,最后會因主根和須根腐爛而死亡。此外,病株地上部分會出現萎蔫、發黃的現象,莖部還會出現黑褐色病斑。隨著病情發展整個植株會出現皮層腐爛的問題。
為防治根腐病,種植人員應當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減少病害的發生。例如,種植人員可用多菌靈或福美雙拌種,通常藥劑用量應為種子質量的1%。針對患病植株,種植人員可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防治,每隔7 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保證防治效果。
7.3 "霜霉病
霜霉病的發生,會對大豆植株的生長造成極大的影響,會導致植株出現葉片凋落和豆莢霉爛的問題。霜霉病可為害大豆幼苗,導致幼苗葉片出現褐色斑點。根據相關統計,2022年上半年,黑龍江省發生大豆霜霉病,發病田平均病株率達到13.8%,其中最高可以達到40.0%。
為防治霜霉病,種植人員需要做好整地工作。針對病株,種植人員可噴灑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防治,每隔7~10 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保證防治效果。
7.4 "菌核病
在東北地區,菌核病是最為常見的大豆病害之一,發生概率超過60%。受害植株會出現葉片腐爛、莖部腐爛、豆莢腐爛及幼苗枯萎的情況,會嚴重降低大豆的產量。根據相關統計,2022年8月之前,黑龍江省大豆菌核病的發病田平均病株率達到了6.6%,其中最高為20.0%。
為防治菌核病,種植人員應采用輪作措施;對已經發生過菌核病的土地,需要進行土地深翻處理。在種植管理過程中,應當避免田間積水,切實控制好田間濕度。針對病株,種植人員可使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20 g兌水15 kg防治,每隔3~5 d用藥一次。
7.5 "胞囊線蟲病
胞囊線蟲病在大豆植株的整個生長周期均可發生,受害大豆植株要比正常植株低,葉片也會出現變黃的問題,根部會出現大量附有白色小顆粒的須根,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4]。
為防治胞囊線蟲病,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種植優良的抗病品種,特別是抗胞囊線蟲病的大豆品種,并且選擇在前茬作物不是大豆的田地進行種植。如果大豆植株已經發生了胞囊線蟲病,種植人員可使用3%克百威顆粒劑防治,用量為5 kg·hm-2;或者使用5%甲基異硫磷顆粒防治,用量為8 kg·hm-2。
7.6 "蚜蟲
蚜蟲是常見的大豆蟲害之一,其會吸食大豆頂端葉片、嫩葉和嫩莖的汁液,導致植株出現葉片枯黃和卷曲的問題,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受害植株的豆莢數量會減少,并且會出現植株矮化的現象。
為防治蚜蟲,每年8月中旬,種植人員可在田間撒施5%甲拌磷顆粒劑,每4壟施撒1壟。1 kg 5%甲拌磷顆粒劑拌土10 kg,混勻后撒施。如果發現大豆種植地有5%以上的植株出現卷葉的情況,則可能該種植地已經發生蟲害,種植人員需及時噴施阿維菌素和聯苯菊酯防治,并且按照說明書的要求做好稀釋。針對脫莢越冬幼蟲,種植人員可使用白僵菌粉和草木灰來共同治理。
7.7 "食心蟲
食心蟲幼蟲會啃食大豆的心葉,直接影響大豆的光合作用,進而導致大豆減產。食心蟲成蟲主要為害大豆豆莢,影響大豆質量。
為防治食心蟲,種植人員應安排好輪作,并且做好土地深翻工作。每年8月上旬為食心蟲高發時期,此時種植人員可以使用45%馬拉硫磷乳油噴霧防治,每公頃使用80 mL,兌水15 kg。當食心蟲處于成蟲高峰期的7 d后,種植人員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選擇在晴朗天氣投放赤眼蜂蜂卵30個·hm-2。當食心蟲處于產卵階段,種植人員仍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投放赤眼蜂,每5 d投放1次,連續投放15 d,以此減少食心蟲數量。
7.8 "紅蜘蛛
種植大豆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紅蜘蛛為害,可出現大豆大幅度減產的情況。紅蜘蛛會吸食大豆葉片中的汁液,導致植株出現枯萎死亡的情況。在生產條件不理想的種植地,大豆植株更容易受到紅蜘蛛的影響。為保證大豆產量,種植人員應當重視紅蜘蛛防治工作。
針對紅蜘蛛,種植人員需要先保證大豆營養充足、長勢良好。為此,種植人員需要做好追肥和灌溉工作,并且及時處理好田間雜草。為殺滅紅蜘蛛,種植人員可噴施48%毒死蜱或35%賽丹乳油。為保證安全生產和大豆品質,種植人員應選擇低毒、低殘留、高效的藥劑防治紅蜘蛛,避免使用甲拌磷、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的藥劑,避免對大豆的品質造成影響[5]。
8 "結語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大豆主產區,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病蟲害頻發。受此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出現不同程度降低。為了更好地提升大豆的種植經濟效益,種植人員應當掌握好大豆種植技術,并且掌握具體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確保大豆植株健壯生長,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1] " 崔雪.東北地區大豆種植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3):116-118.
[2] " 胡曉莉.東北大豆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科技信息,2019(14):56-57.
[3] " 張喜春.東北大豆種植中的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1):40-42.
[4] " 孫曉瑩.東北地區大豆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實踐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3):220-222.
[5] " 邱真杰.東北大豆病蟲害預防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9(13):89.
(責任編輯:敬廷桃 "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