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農業生產逐漸向現代化、生態化、綠色化、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農作物秸稈再利用以全面提高綜合利用率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采取多種多樣的措施方法,實現變廢為寶。基于此,簡單介紹重慶市涪陵區農作物秸稈產生、處理現狀和未來利用方向。根據丘陵地區實際情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提出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策略,包括沼氣原料應用推廣、還田應用推廣、生長肥料應用推廣、培養基料應用推廣、裝備驅動應用推廣及政策帶動推廣運行等。
關鍵詞 秸稈;沃土;綠色生產;重慶市涪陵區
中圖分類號:S3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18
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是一項以促進秸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先進農業技術。過去,農作物秸稈主要用作家畜飼料、生活燃料或肥料,當時很多農戶的認知有限,認為秸稈是廢品,無任何利用價值,進而就地焚燒,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而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以秸稈的綜合利用為核心,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節能減排、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應加強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擴大技術應用覆蓋面。
涪陵區作為重慶市轄區之一,是重慶主城都市區東向重要戰略支點城市,面積2 942.36 km2,常住人口112.52萬人[1]。涪陵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南邊緣,扼長江、烏江交匯要沖,海拔200~800 m,境內地勢多為河谷丘陵、低山,地勢大致東南高西北低,區境地貌類型多樣,交錯分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光照不足,常年平均氣溫18.1 ℃,年均降水量1 072 mm,無霜期317 d,日照時間1 248 h。隨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升高,氣溫遞降,降水遞增,立體氣候明顯。
1 "涪陵區農作物秸稈基本情況
涪陵區常年耕地面積超10萬hm2,糧食產量43萬t左右,農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其中,玉米常年種植面積為2.1萬hm2,產量11萬t左右;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為3.3萬hm2,產量21.7萬t左右。
1.1 "主要農作物秸稈產量
涪陵區常年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馬鈴薯、油菜、黃豆、小麥等,秸稈總量在43萬t左右,其中水稻秸稈20.0萬t、玉米秸稈14.0萬t、紅薯秸稈3.3萬t、馬鈴薯秸稈2.3萬t、油菜秸稈0.8萬t、黃豆秸稈0.7萬t、小麥秸稈0.5萬t,還包括高粱、豌豆、胡豆等其他農作物秸稈1.3萬t左右[2]。作為當地主要農作物,玉米、水稻的秸稈量最大,分別占秸稈總量的32.6%、46.5%。
1.2 "主要農作物秸稈處理情況
涪陵區主要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方式是田間自然腐爛、露天焚燒和回收利用,其中選擇丟棄田間自然腐爛的人數最多、丟棄量大,其次是露天焚燒方式,選擇回收利用的最少,主要用作生活燃料。
2 "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微觀推廣策略
涪陵區地形以丘陵為主,田塊分散且坡陡路窄,農作物秸稈分散,這給秸稈收集再利用造成了較大難度。不僅如此,當地勞動力不夠充足,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戶使用農作物秸稈生產有機肥、無污染造紙、能源化加工等更是不足。針對這些不利因素,當地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可參考以下內容。
2.1 "沼氣原料應用推廣
涪陵區沼氣發展較早,現有沼氣用戶存量大,將農作物秸稈用作農村沼氣原料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沼氣屬于清潔能源,以沼氣為核心的沼渣肥推廣應用不僅可以增加有機肥料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改善土壤質量和環境、節約農村能源、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進而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技術推廣過程中,相關部門可倡導農戶將田塊中的秸稈作為開發沼氣的原料。在實際推廣時,可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與鼓勵作用,提前對當地開展全面調查,科學傾斜政策、落實更多補貼,如對使用新農業技術的農民給予財政補貼,先在當地選擇幾個沼氣試點工程,聯合區農村能源辦公室,鼓勵農戶使用農作物秸稈進行沼氣制備;對于建造新沼氣池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獎勵,緩解農戶新技術應用壓力,促進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的有效推廣。其中,獎補資金可根據沼氣池規模確定,資金規格可控制在500~4 000元,以此提升農民學習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的積極性。同時,適當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補貼力度,幫助其突破技術瓶頸,逐漸構成一體化技術推廣形式,不斷提高推廣效率[3]。
2.2 "還田應用推廣
與平原地區相比,丘陵地區的單位面積秸稈量少,但是丘陵地區往往有較大面積的果園地、桑園地與林下地,在較為濕潤的溫暖氣候下,農作物秸稈能夠得到快速腐爛、降解。因此,在推廣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時,可積極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對于涪陵區而言,可選擇直接還田、粉碎深耕還田、堆漚還田、覆蓋還田等還田方式。
1)直接還田技術。直接還田是指在農作物收獲后,將秸稈放倒于田中,待其自然腐爛。相較于其他還田技術,這一技術省工省力、操作簡便,但僅適合一季作物種植區。在推廣過程中,地方農機農技服務部門可以以現場示范方式推廣,幫助農戶明白技術原理,掌握操作要點。2)粉碎深耕還田技術。這一技術主要是通過機械設備粉碎農作物秸稈。與平原地區不同,丘陵地區適合使用規模較小的秸稈粉碎機和收割機,相較于直接還田技術,粉碎還田技術所需勞動力少、效率高,且不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種植,但還田成本相對較高,主要體現在機械購買與維護上。此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可通過“示范+視頻傳播”進行。3)堆漚還田技術。堆漚還田是將農作物秸稈堆集至一處,通過堆漚形成供農作物直接利用的有機肥,推廣時結合農作物種植,以生產作業優化、成本控制為主要環節開展推廣工作。由堆漚形成的有機肥可作為部分生物肥料使用,但對勞動力需求較高。4)覆蓋還田技術。針對丘陵地區特有的大量果園地、桑園地等林下空地,可采用秸稈覆蓋桑園和果園林下空地。該方法可消耗大量秸稈,不僅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實現農田生態的良性循環,還可以發揮對林下空地的保濕、控草等作用。
在重慶市涪陵區推廣還田應用時需找準切入點,以技術拉動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推廣。還田方式需結合地形、植被、農戶自身條件而定,主要是綜合分析秸稈處理成本、地方處理條件等。由于秸稈熱值較低、顆粒燃料化利用較少等,可加大力度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技術,包括粉碎深耕還田、過腹還田等技術。圍繞技術優勢開展推廣,具體包括提高培肥地力,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帶動農業生產向高質、高效、綠色生產方式轉變。隨著農戶技術掌握水平的提高,可逐漸引入秸稈生物反應堆、蚯蚓生物堆肥等技術,打造設施蔬菜產業,利用秸稈資源,發展生態循環模式。以蚯蚓生物堆肥技術為例,主要利用蚯蚓的生物轉化能力,以生產出的蚯蚓糞作為基肥,為土壤田地提供養分,實現當地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生態循環。除此之外,常見的生態循環模式還包括秸稈-粉碎還田-土地、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秸稈-壓制燃料-農戶。通過逐漸發展生態循環模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依托種養、農牧結合等方式,循環利用秸稈這一農業廢棄物資源,消除環境污染,增加農田肥力循環,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4]。
2.3 "生長肥料應用推廣
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是將秸稈作為牲畜飼料并將牲畜排泄物用作其他農作物的生長肥料應用推廣,實現當地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運用飼料粉碎機處理秸稈,添加微生物菌劑制成牲畜飼料,牲畜的排泄物可以作為有機肥還田,減少化肥使用量,達到化肥減量的目的。農作物秸稈還可用作家禽、家畜圈舍墊料,從而隔離病菌、糞便,發揮墊料作用的同時獲得良好有機肥,依托農田肥力的恢復增加農作物產量。推廣期間,由區畜牧獸醫發展中心委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技術的指導和培訓。
2.4 "培養基料應用推廣
對于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而言,運用腐熟技術處理秸稈,然后用作食用菌培養基質材料,以此實現應用推廣。在制作培養基料的同時,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積極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包括茶樹菇、竹蓀、金針菇、猴頭菌等的種植技術指導,實現食用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增加農作物秸稈的使用量。例如,在山區平菇種植過程中,可選用稻草作為食用菌培養墊料或基料,降低蘑菇種植成本,加快蘑菇生長速度,提高當地農業種植效益。與此同時,菇渣用于養殖家畜,可實現“種植+養殖”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同時收獲蘑菇種植與家禽養殖經濟效益,實現種養各環節廢棄物的循環利用。
3 "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宏觀推廣策略
3.1 "裝備驅動應用推廣
在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過程中,可以利用裝備驅動強化秸稈推廣服務,完善山區秸稈綜合利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效率。新時期下,新的農業技術與設備層出不窮,涪陵區應圍繞當地優勢農作物,以裝備驅動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服務水平,集成不同利用方式,促進綠色生態技術的大規模使用。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可充分發揮新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除了深入田間、基層和農戶面對面的推廣應用方式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借助網絡媒體信息高速擴散優勢,擴大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覆蓋范圍,線上與線下結合為農業勞動者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例如,“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等,有利于線上集成秸稈利用方式,提高當地秸稈推廣服務水平[5]。
線上集成方式應以糧食作物為重點,圍繞腐熟、“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模式。其中,測土配方施肥可與有機肥替代化肥、一次性施肥、機械施肥、農機農藝融合等相結合,有效控制化肥施用量,促進當地農業種植生產降本增效,滿足丘陵地區不同生產類型區的化肥減量增效與綠色生產等需求,切實做到取之于田、還之于田。在推廣內容制作與傳播方面,可依托精準的圖片和示范視頻拓寬當地農戶獲得信息的渠道,利用精準的信息快速傳遞優化推廣應用效果。在此過程中,可根據線上交流,明確技術推廣使用疑難點,將其作為基層示范工作方案的基礎導向,確保推廣工作更好地滿足農業勞動者的學習和技術掌握需要。
3.2 "政策帶動推廣運行
除了以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應用為主的推廣工作和相關部門與政府發揮的引導與指導作用外,還要加強政策制定。1)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臺保障性政策,為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的規范運行提供保障,保證此類技術模式推廣應用的有效性、持續性。2)圍繞市場化運作體制,政府可加大力度幫扶綜合服務主體,針對當地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出臺多項財政支農項目,通過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及補貼預算,加大秸稈綜合利用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強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3)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依托扶持培育和壯大市場化、社會化服務主體,圍繞綜合利用秸稈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農業勞動者提供更多、更加先進且實用的綜合利用機械,不斷提高當地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應用的標準化、規范化、綠色化和機械化水平,促進秸稈綠色應用持續發展,逐漸構成聯農帶動機制,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恢復耕地地力。
4 "結語
分析重慶市涪陵區農作物秸稈利用現狀可知,在推廣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過程中,需明確當地地形條件與農業發展現狀,圍繞適用的農作物秸稈沃土綠色生產技術開展多層面推廣,包括政府推廣、網絡推廣、政策帶動等,以促進先進農業技術的大規模、規范化運行。
參考文獻:
[1] " 周子清,牛秀蓮,張艷國.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思路及對策[J].新農業,2023(4):9.
[2] " 李桂丹,王成順,華方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勢在必行[J].當代農機,2023(6):41-42.
[3] " 吳晶瑩,王衛東,謝良梅.讓“廢棄稈”變“綠色稈”:井岡山市“秸”盡全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J].江西農業,2023(19):35-36.
[4] " 關金菊,潘思睿,曹寶群,等.湖北省“三夏”秸稈收儲利用概況及典型案例分析[J].中國沼氣,2023,41(5):73-80.
[5] " 張凱,蘆衛兵,付大平,等.河南省淮濱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模式探索與實踐[J].農業工程,2022(2):53-56.
(責任編輯:敬廷桃 "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