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整理,對河南省周口市一級古樹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周口市一級古樹數量較少,分布較為分散,大部分處于景區、公園、廟宇等場所,并存在著對生長環境人為破壞、自然環境惡劣等問題。為此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和建議:保護古樹原生環境;加強對古樹名木的養護管理;落實古樹的保護管理責任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等。
關鍵詞 一級古樹;現狀調查;保護對策;河南省周口市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60
河南省周口市是三皇故都、姓氏之根、道家之源。悠久的歷史不僅留下許多保存完好的古跡勝景,而且留下了大批寶貴的古樹,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
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被視為是“綠色文物”、地域文明傳承的“活化石”。由于其歷史悠久,充分見證了一個地區環境、氣候、人文的變遷及歷史的興衰和演變[1]。在這些古樹中一級古樹更是彌足珍貴,是周口市歷史文化的見證、活的文物,對研究歷史、文化、生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對周口市一級古樹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積極探索、總結推廣保護古樹名木的好經驗、好方法,為古樹保護提供依據。
1 "現狀
1.1 調查內容和調查方法
根據《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古樹按樹齡劃分為3個等級:500年以上樹齡的為國家一級古樹,300~499年樹齡的為國家二級古樹,100~299年樹齡的為國家三級古樹[2]。本文對周口市范圍內的一級古樹進行了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整理,對該市一級古樹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記錄。實地調查主要包括對古樹的樹種、樹體形態、樹高、胸徑、樹齡、立地條件等基本信息[3]的采集,并對古樹所處的生長環境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文獻資料整理主要包括對周口市相關地方志、報紙、雜志、網站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1.2 "周口市一級古樹自然分布狀況
周口市是農業大市,豫東大地的“糧倉”,是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周口市現有一級古樹46株,分布在周口市7縣1區,農田分布古樹極為稀少,多分布在陵園、廟宇、村頭荒地等。按照其生長位置管護區域劃分,分布在景區的一級古樹24株,占一級古樹總數的52.17%,其中太昊陵景區14株,明道宮、太清宮景區10株;分布在村莊周邊22株,占總數的47.83%(見表1)。
調查發現,周口市淮陽區、鹿邑縣古樹資源保存較多,這與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有很大關系。
1.2.1 "古樹種類
根據調查,周口市境內一級古樹有4科6屬,分別是側柏22株,國槐8株,銀杏6株,圓柏6株,皂莢3株,茶樹1株,柏科占到總數的60.87%,具有明顯的種群優勢。
1.2.2 "古樹樹齡結構
調查表明,周口市一級古樹樹齡結構差異性較大,保存株數具有不規律性。其中500~1 000年區間的古樹12株,占總數的26.1%;1 000~1 500年區間的古樹25株,占總數的54.4%;1 500~2 000年區間的古樹2株,保存最少,只占到總數的4.3%;2 000年以上的古樹7株,占總數的15.2%。1 000年以上的古樹占總數的73.9%。
1.2.3 "古樹生長狀況
在實地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古樹生長現狀存在的問題(見表2)。1)部分古樹的樹冠形態不規則,樹冠部分主枝干枯、新枝發育受限,樹姿不良;2)部分古樹的樹干、樹枝存在病蟲害現象,對古樹的生長發育影響嚴重;3)有古樹生長過程中受到雷電自燃或人為自然因素的影響,造成樹干中空,并有局部腐爛和雨后積水的現象;4)所處的生存環境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周圍環境較差、人為的活動量較大,對地面的踩踏嚴重,造成古樹周邊地面形成板結層,不利于根系的生長,給古樹的健壯生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1.3 "古樹保護管理現狀
調查表明,周口市一級古樹全部實行統一管理,銘牌清晰,編號準確,管理責任主體明確,其中政府組織管護的古樹有29株,集體管護的12株,個人管護的5株,沒有發現無責任保護主體及對樹木人為惡意破壞、倒賣、損毀的情況。在整個管理主體中,政府組織在古樹管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周口市古樹整體管理合規有序。
2 "存在的問題
由于古樹生長年代久遠,因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大都已進入老齡階段,生理機能已經嚴重衰退,對不良環境條件的耐受力極弱。除受自然因素影響外,人為因素影響尤為嚴重,主要是缺乏科學管理,病蟲危害救治不及時,古樹周邊排水澆灌設施不完善,人為堆放雜物,古樹周邊地面鋪裝硬化未考慮為古樹生長留下足夠空間, 導致古樹根系通透性變差。長期處在成長不良狀態的古樹易窒息而死[4],景區游客踩踏古樹周邊地面等因素,造成樹勢生長衰弱,令人惋惜和擔憂。特別是景區各種工程建設或游客踩踏對古樹的傷害比較嚴重,是對古樹健康的最大威脅[5]。
周口市一級古樹在景區中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受立地條件的影響及游客對古樹生長地周邊的踩踏,造成古樹根系周邊透氣性差,土壤微生物及活動減少,肥水能力降低等問題,為古樹的生長帶來了困境。現有24株生長不良,樹冠、樹干和大的枝條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弱現象。鑒于以上原因,所以一級古樹是古樹保護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發現,管護主體和管理機構缺少專業技術及專業人員,技術力量薄弱。
3 "對策建議
3.1 "保護古樹原生環境
嚴禁移植古樹,禁止在古樹周圍修建房屋、挖土、架設電線、傾倒垃圾和污水等[1]破壞古樹生境的行為發生,以免改變和破壞古樹原有的生態環境。為了防止群眾踩踏及地面硬化,應劃定保護范圍,設置圍欄,必須通行的可在周邊設立架空層,避免踩踏,對周邊土壤進行保護。枯死木、病腐木、傾斜木需及時進行處理和加固支撐;高大的、孤立的古樹還應加置避雷針。
3.2 "加強養護管理,改善水肥條件進行復壯
根據古樹的生長特性,應適時澆水,科學施肥,施肥應以腐熟有機肥和農家肥為主,注意“薄肥勤施,少量多次”的原則。當土壤質地惡化,樹木嚴重生長不良時,采用換土施肥的措施補充營養。在樹木生長季節進行多次的中耕松土,冬季進行深翻,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的結構及透氣性,使根系和好氣性微生物能夠正常的生長和活動[6] ,必要時可采用控槽松土等方法為樹木根系通氣。對危害古樹的病蟲害,如紅蜘蛛、蚜蟲、天牛、尺蠖等,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合理使用農藥,推廣低毒無公害的生物農藥防治技術,定期檢查,適時防治,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境污染。
3.3 "支架支撐,整形修剪
古樹生長年代久遠,樹干、主枝枝條會有中空或死亡現象,造成樹冠偏冠,樹體發生傾斜;又因古樹體衰現象,枝條容易發生下垂,有些樹齡大、樹勢較弱的古樹枯死枝較多,應對樹木進行堵洞修補、支撐固定和科學修枝整形。堵洞修補:古樹樹體出現傷疤或空洞應及時填充修補,防止進水。支撐固定:對古樹樹體或大枝有傾倒或折斷可能的,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加固。科學修枝整形,主要是修除樹冠下部枯死枝、病枝和弱枝,對有紀念意義或特殊觀賞價值的古樹,應盡可能保持原貌。
3.4 "層層落實古樹的保護管理責任制
建立古樹保護管理登記卡制度。按照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原地保護、科學管護,政府主導、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古樹保護。古樹管理部門要對古樹定期進行檢查和復查,落實保護管理責任。古樹由權屬單位或個人負責養護的,應在林業管理部門的技術指導和監督下,定期對古樹開展松土、施肥、防治病蟲害[7]、預防樹干腐朽損傷的發生,及時消除影響古樹生長的不利因素。
3.5 "加大宣傳力度,依法保護古樹
加大對保護古樹的宣傳力度,利用各種方式,如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對古樹掛牌等措施加強對古樹名木科學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同時對損害古樹名木正常生長的行為,進行處罰教育處理,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通過對周口市一級古樹的現狀調查,發現古樹數量較少,分布情況較為復雜,存在著人為影響古樹生長及生長自然環境惡劣等問題,為此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希望為周口市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 這些樹種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遺留下來,具有壽命長、抗逆性、抗病性強等特點, 可利用古樹進行林木良種繁育, 充分發揮這些樹種的種質資源價值[8]。
參考文獻:
[1] 張璐,張文.古樹保護修復及其生態經濟意義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04):71-73.
[2] 全國綠化委員會, 國家林業局.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Z].北京:全國綠化委員會,2001.
[3] 方義昌,劉英武.淺談揚州城區古樹名木保護與復壯管理[J].上海農業科技,2011(3):75-76.
[4] 謝云勝.祁門縣古樹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23,49(3):56-58,61.
[5] 駱文軍.天水市秦州區古樹名木現狀調查及保護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3(7):122-126.
[6] 高雅琳.昌吉市古樹名木保護與復壯[J].新疆林業,2008(4):31-32.
[7] 崔萌.安丘市城市林業規劃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4.
[8] 黃同麗.仁懷市古樹名木資源現狀與區域分布特征[J].農業與技術,2023,43(12):41-44.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