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松材線蟲病作為林業重大檢疫性病害,對重慶市松林構成嚴重威脅。為深入探索馬尾松林松材線蟲病疫情科學防控、系統治理和森林可持續發展模式,以重慶市梁平區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為例,總結提煉試點工作中松材線蟲病防治及疫木安全處置的經驗做法,分析了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完善采伐政策與技術標準、支持運用試點成果、探索豐富試點內容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松材線蟲病;防治成效;疫木處置;綜合利用;重慶市梁平區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62
松材線蟲病是世界上頭號檢疫性林業生物病害,被國際上多個國家列入檢疫對象名單,是由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的危害松樹的流行性森林病害,屬于重大林業植物疫情[1]。1982年我國在南京中山陵風景區的黑松上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病,該病害在我國擴散勢頭迅猛,主要發生在國內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該病害發生范圍逐步擴大,一度跨越了年均溫10 ℃線,病害由最初的點狀分布逐漸連接成片狀,并且有著向西北跳躍式擴散蔓延的趨勢。據國家林業與草原局2024年第4號公告顯示,松材線蟲病已經在我國18個省(區、市)發生,形勢非常嚴峻。自首次發現至今近半個世紀來,松材線蟲病在我國已擴散至近20個省份,傳播擴散速度驚人[2]。因松材線蟲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近千億元,生態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重慶市梁平區是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范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3],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81 255.21 hm2。其中,喬木林地54 204.18 hm2,占66.71%;竹林地19 002.55 hm2,占23.38%;灌木林地7 912.06 hm2,占9.74%;其他林地136.42 hm2,占0.17%[4]。2017年梁平區發生松材線蟲病疫情,2018年被劃定為疫區(國家林業局2018年第1號公告)。多年來,在梁平區嚴防死守、聯防聯治下,松材線蟲病除治取得明顯效果,但發生形勢依然嚴峻,疫情時有發生。根據梁平區2021年松材線蟲病春季普查工作結果顯示,梁平區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共計0.742萬hm2,涉及21個鎮街和1個國有林場,發生疫情小班共計1 999個。
2021年6月,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林投公司”)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科學防控松材線蟲病疫情的指導意見》(林生發〔2021〕30號),積極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以下簡稱試點)工作,在科學管理疫木、認真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借鑒閉環管理理論,探索疫木安全處置及綜合利用等一系列松材線蟲病疫木處置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底,梁平區雙桂街道實現疫點無疫情,同時拔除試點范圍內其他疫點小班16個,面積119.434 hm2。
為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疫木處置管理模式,為科學防控松材線蟲病提供參考,本文結合重慶市梁平區松材線蟲病防治與馬尾松林改培試點工作,總結提煉了重慶市松材線蟲病防治與疫木安全處置的經驗做法,并分析了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好松材線蟲病防控及疫木處置工作的建議。
1 "主要做法
1.1 "松材線蟲病防治
1.1.1 "防治措施
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要、監管為重”的防治理念,按照“重點拔除、逐步壓縮、全面控制”的目標要求,實行分區分級管理、科學精準施策。以疫情監測、疫源管控、疫情除治為重,控制增量,消減存量,有效遏制疫情嚴重發生和快速擴散勢頭。科學制定防治方案,合理選擇相應防治技術措施。鼓勵因地制宜創新綜合防治技術措施(疫木除害處理措施除外)。
1.1.2 "防治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屬地管理、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鄉鎮、村屯等基層組織在疫情除治過程中應做好當地群眾的協調工作,確保疫情除治和疫木處置的順利開展。堅持“現有監管能力和除害處理能力決定疫木采伐量”的原則,采取先封后伐的策略開展疫木采伐工作。采伐的疫木堅持“先粉碎處理再運出采伐山場”的原則,對確需將原木運出采伐山場再處理或安全利用的,必須堅持“就地就近、安全可靠、穩妥有效”的原則。
1.1.3 "防治策略
松材線蟲病防治堅持“科學、精準、系統”的治理理念,實施以清理病死(瀕死、枯死)松樹為核心,以疫木源頭管控為根本,以媒介昆蟲防治、打孔注藥等為輔助的綜合防治策略。
1.1.4 "防治方案
區(縣)級疫情發生區應當根據重慶市松材線蟲病防治方案或者總體規劃,結合本區(縣)級行政區松材線蟲病發生危害情況,以及森林資源、地理位置、林分用途等情況,科學制定防治方案。由區(縣)級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報重慶市林業主管部門審定后組織實施。各地可依據審定的防治方案,同步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
防治方案實施前,區(縣)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防治方案組織編制作業設計。作業設計要將防治范圍、面積、技術措施和施工作業量落實到小班,并繪制發生分布圖、施工作業圖表,做好文字說明等。
1.1.5 "防效檢查
根據各年度采伐及改培面積,檢查作業區松材線蟲病發生、媒介昆蟲防治、山場除治、疫木監管、檢疫封鎖等情況,開展縣級(業主)自查、市級復查,采取現場和內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防治成效檢查。
1.2 "馬尾松疫木處置
1.2.1 "伐樁處理
伐樁中可能含有松材線蟲和松褐天牛幼蟲,是松材線蟲病重要侵染源之一。因此,伐樁高度不得超過5 cm。
1.2.1.1 " "覆膜處理
適用于處理期間氣溫達到藥物熏蒸所需溫度的地區,原則上重點生態區域禁止使用。作業時,剝去伐樁樹皮,在伐樁上放置磷化鋁片1~2粒,用0.10 mm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覆蓋,綁緊后用土將塑料薄膜四周壓實。
1.2.1.2 " "鋼絲網罩
適用于所有疫情發生區。作業時,使用鋼絲直徑≥0.12 mm,網目數≥20目的鍛壓鋼絲網罩覆蓋伐樁,并將鋼絲網罩嚴密固定在伐樁上。
1.2.1.3 " "剝皮處理
適用于伐樁內無媒介昆蟲分布或分布極少的重型疫區、伐樁內無媒介昆蟲分布的輕型疫區,并在科學試驗驗證的前提下,經重慶市林業主管部門同意后實施,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備案。作業時,剝去伐樁樹皮(見圖1)。
1.2.2 "疫木運輸
協調改培試點區公安局、交通局等單位,確定合理的運輸線路,開辟綠色通道,營造良好的交通運輸環境,提高安全運輸效率。由改培試點區林業局審核后辦理特別臨時通行證,證件需載明運輸車輛、人員、運程及貨物信息,實際運輸行為必須與證載信息完全一致。
建立木材加工智慧管理系統(見圖2),利用現代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覆蓋采伐、處理、運輸、加工、倉儲和銷售的一體化管理平臺,具備全過程的軌跡監控、運輸統計、收貨統計、裝車記錄、運單管理等功能,實現林木生產經營信息化、過程可視化、管理智能化。同時,設立運輸專員制、運輸專車制、入庫專人制、運輸臺賬制,做到全程閉環監控。
1.2.2.1 " "運輸專員制
組織運輸單位開展疫木運輸工作,選聘運輸專員,根據設計要求組織開展運輸工作。
1.2.2.2 " "運輸專車制
運輸專車需安裝車輛定位器、行車記錄儀及貨廂監控器,對用車環節及木材裝車、運輸、卸貨環節實行全程監控,確保疫木在運輸過程中與外界環境的相對隔絕(見圖3)。車輛在參與疫木運輸工作期間,不得參與其他貨物的運輸工作。
1.2.2.3 " "入庫專人制
落實入庫專人。疫木運輸到指定處置地后,落實入庫人,進行入庫監管。
1.2.2.4 " "運輸臺賬制
建立疫木運輸臺賬,裝車、下車做好登記,車上安裝監控,實行全過程現場監管,項目單位駐現場代表,以及監理單位、區森防站、專業采伐隊負責人等,負責伐區現場裝車疫木的清點,核對后多方簽字確認。疫木運輸到定點加工廠區后,由區森防站和疫木處置點入庫專員確認木材到貨量,確保到貨量與運載量一致(見圖4)。
1.2.2.5 " "全程閉環監控
在疫木運輸全過程中,由攝像頭記錄全程影像,GPS記錄定位信息及運輸軌跡,疫木加工利用監管系統記錄疫木運載專車、專員及載貨量信息,疫木處置點設置全區域監控。結合運輸全程監控,確保疫木伐除、運輸、入庫、處置、利用等全過程的嚴格閉環監控(見圖5、圖6)。
1.2.3 "疫木處理
頭徑(直徑)小于3 cm的馬尾松木材,就地集中粉碎;尾徑(直徑)在3~10 cm的馬尾松木材,集中裝車運輸至木材處理廠進行粉碎;尾徑(直徑)大于等于10 cm的馬尾松木材,根據“就曲取直”的原則進行規格制材后,集中裝車運輸至木材處理廠,再進行旋切后加工成板材。
1.2.3.1 " "就地粉碎處理
適用于所有區域,尾徑(直徑)小于3 cm的馬尾松木材。作業時,就地就近使用粉碎機對直徑小于3 cm的枝椏進行粉碎,粉碎物粒徑不超過1 cm(見圖7)。疫木粉碎處理進行全過程監管。對集中除治和皆伐清理的疫木采取粉碎處理措施的,僅限在媒介昆蟲松褐天牛非羽化期內進行,確保搬運過程疫木不流失、不遺落。
1.2.3.2 " "加工處置點粉碎處理
適用于所有區域,尾徑(直徑)在3~10 cm的馬尾松木材。作業時,對馬尾松木材集中裝車運輸至木材處理廠進行粉碎,粉碎物粒徑不超過1 cm,疫木粉碎處理進行全過程監管(見圖8)。
1.2.3.3 " "鋼絲網罩處理
適用于山高坡陡、不通道路、人跡罕至,且不具備粉碎(削片)、旋切、燒毀等除害處理條件的疫情除治區域。作業時,使用鋼絲(直徑大于等于0.12 mm,網目數大于等于20目)進行鍛壓,鋼絲網罩嚴密包裹采伐清理的疫木及直徑超過1 cm的枝椏,并進行鎖邊。
1.2.4 "疫木安全利用
1.2.4.1 " "適用范圍
適用于特定加工處置點,尾徑(直徑)大于10 cm的馬尾松木材。
1.2.4.2 " "作業標準
作業時,定點加工企業必須按照資質許可的范圍進行加工除害處理,除害處理技術指標嚴格參照《松材線蟲病疫木處理技術規范》(GB/T 23477—2009)和《松材線蟲病發生區松木包裝材料 處理和管理》(GB/T 20476—2006)執行。
1.2.4.3 " "作業要求
僅限在媒介昆蟲非羽化期內進行,確保搬運過程疫木不流失、不遺落。在疫區內就近選擇集中處理點,松木與其他木材要分類加工,加工后的半成品及時進入規定區域,不得混放。旋切片廠的旋切單板厚度不得超過0.30 cm,其他切片厚度不得超過0.60 cm。采用熱處理和變性處理確保完全殺死松褐天牛和松材線蟲后,加工成建筑模板、纖維板、膠合板等生態面板。木芯和邊角料等剩余物必須及時粉碎或燒毀、碳化處理,并進行全過程視頻監督。
疫木加工除害處理必須在林業部門規定的安全期內(松褐天牛非羽化期)進行,逾期未能加工完的疫木必須在視頻監督下組織銷毀或使用應急藥物進行除害處理,并對場地進行全面清理和消殺(包括加工剩余物)。
1.2.4.4 " "作業工藝
疫木旋切熱處理加工生態面板分為多層板和細木工板(見圖9、圖10、圖11),主要工藝流程如下。
1)多層板加工工藝。原料→旋切→干燥→涂膠→拼基板→冷壓→熱壓→刮灰→砂光→涂膠→貼面皮→冷壓→熱壓(80 ℃)→刮灰→砂光→涂膠→貼生態面皮→熱壓→鋸邊→質檢→入庫→銷售。
2)細木工板加工工藝。原料→加工木方→干燥→加規格木方→斷木方→涂膠→拼板→熱壓→刮灰→砂光→涂膠→貼木皮→冷壓→熱壓(110 ℃)→刮灰→砂光→涂膠→貼生態面皮→熱壓→鋸邊→質檢→入庫→銷售。
1.2.5 "疫木除治管理
疫木除治要堅持“從外向內”的原則。要從邊界開始向內除治,同時要分清邊界上的枯死木除治責任。當天除治的疫木應當天運送至加工場地,不得堆放在山場。如因特殊情況不能運完的,應派專人值守。加強對周邊群眾的宣傳,不得將疫木帶出加工場地。加強對除治隊伍的教育和管理,不得將疫木藏在林間。除治區域可設置除治標識,內容包括除治地點、除治面積及株數、除治方式、作業單位、監督電話等信息。
1.2.6 "疫木處置監管
疫木采伐利用實行全過程監管。從采伐作業人員進山開始,到疫木清理結束,從疫木采伐、運輸到加工利用、產品出廠等全過程,均采用電子監控,重點環節實行監管員跟蹤。同時,應用“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治監管平臺”及其移動端監測APP采集除治數據,并上報疫木除治數量。
1.2.7 "采伐作業檢查
1.2.7.1 " "伐區設計檢查
結合森林督查等對伐區設計質量進行抽查。檢查內容包括審核全部內外業資料,現場核對作業區、小班區劃是否合理,標志和界線是否清楚、齊全、準確,林分因子調查方法是否符合相關規程規范標準等。
1.2.7.2 " "伐區作業檢查
對采伐方式與質量、伐區清理方式與質量、林木采伐對環境的影響、伐區采伐剩余物的利用等情況進行檢查。
2 "主要成效
2.1 "經濟效益
據調查測算,試點區林木采伐、疫木處置和造林更新等工作共需投入約5 790萬元。試點之中,通過森林改培,采用擇伐、間伐、衛生伐和局部皆伐等方式,采伐木材6萬m3,可出規格材約3.30萬m3、非規格材約0.78萬m3,采伐林木木材經濟價值約1 500萬元。試點工作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節約防治經費。梁平區2019—2020年的平均除治費用313元/667 m2,按5年防治計劃,將節約防治經費3 130萬元。2)通過改培實現木材增值。試點區帶狀改培面積320 hm2,按20年后按照出材8 m3/667 m2、木材平均毛收入2 400元·m-3計算,木材價值約9 200萬元;保留帶面積1 013.33 hm2,培育后按照出材10 m3/667 m2、馬尾松木材平均毛收入500元·m-3計算,木材價值達到7 600萬元。扣除改培投資、采伐成本約10 000萬元,預計總收入8 600萬元,其中通過試點改培提高的經濟收入約4 700萬元,約2 350元/667 m2。
2.2 "生態效益
通過試點建設,現有馬尾松純林逐步培育成為復層異齡混交林,林分結構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森林生態功能、生態系統穩定性、碳儲量和碳匯能力逐步增強。同時,有效緩解地表徑流,減輕土壤侵蝕程度,增加土壤肥力,從而達到調節大氣、凈化空氣、固碳、增加地表植被蓋度、提高土地生產力的效果。有助于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有效控制松材線蟲病的發生與危害,增加森林抵御病蟲害的能力;提高單位面積林地的蓄水、保土、涵養水源能力,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效減輕洪澇、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風災等自然災害影響。
據初步估算,經改培的森林逐步形成優良林分,每667 m2平均林木生長量可在原基礎上提高約7 m3,按30年生產經營周期計,1 333 hm2森林累計可增加活立木蓄積量14萬m3。據此估算,1 333 hm2優質高效森林可涵養水源量約525萬m3、固土總量約3.90萬t、固碳量約0.27萬t、每年釋氧量約1.33萬t,同時具備提供負氧離子、吸收SO2污染物等功能,生態效益顯著。
2.3 "社會效益
試點結合國家儲備林同步推進,依托農村“三變”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林地流轉、就近就業、林木采伐分成、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等路徑,為當地林農帶來穩定收益,致富林農群眾,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工作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林地流轉。林農按照“依法、有償、自愿”原則,將承包的集體林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流轉到重慶林投公司獲取收益,實現流轉林地農民的長期穩定收益,同時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2)就近就業。重慶林投公司實施作業優先聘用當地群眾用工。試點工作按人工費4 000萬元測算,建設期可帶動約2 200人次就業。3)采伐分成。林木采伐時,重慶林投公司向農戶支付采伐分成,按兩次采伐量25萬m3計,采伐分成將達到1 250萬元。4)產業帶動。通過發展特色林下經濟、木材及制品加工、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產業鏈主體留在試點區,讓林農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試點工作既可降低松材線蟲病、森林火災發生風險,又美化了鄉村環境,是惠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社會效益顯著。
3 "問題與建議
3.1 "存在的問題
通過具體實踐,本研究認為有2個方面問題需進一步探索解決、深化完善。1)現行采伐政策與條件難以滿足實際改培需求。按照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要求,松疫木采伐只能在當年10月至次年3月,采伐作業開展時間較短,且受采伐額度、氣候、作業條件、疫木運輸條件等因素限制,致使試點實施過程中頻繁出現采伐額度不足、松材線蟲病疫木除治清理力度不夠等情況。2)疫木利用配套與全產業鏈尚未形成。疫木剩余物轉換途徑較為單一,創新性的專業營林機械在研發、使用程度上仍不足,疫木采伐、加工利用等全產業鏈探索不到位,林地采伐資源經濟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3.2 "對策建議
1)完善采伐政策與技術標準。統籌采伐限額指標向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傾斜,采伐限額可突破采伐類型、年度及行政區域拉通使用;科學實施分類經營,突破現有相關采伐強度的規定,針對人工商品林充分體現經營屬性,放活人工商品林采伐,以經營目的和實際需要設定各種培育類型的采伐強度。2)支持運用試點成果。進一步梳理集材道修建、林木采伐、更新造林、疫木無害化處理及安全利用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模式,逐步推廣到重慶市內以馬尾松純林為主的低效林分改培工作,持續有效推動全市科學綠化示范建設工作。3)探索豐富試點內容。探索建立疫木板方材利用試點,采取熱處理等科學方式,消除疫木中松材線蟲及其傳播媒介昆蟲活體隱患,突破疫木削片厚度限制,提高疫木利用率;在非疫點鄉鎮探索突破疫木除治時間限制。
4 "小結
受國際木材交易限制影響,我國原木進口阻力增大,各種挑戰增多[5-6]。部分國家采取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或反傾銷訴訟,加大對我國木材和木質制成品進出口限制,珍稀樹種和大徑級原木進口存在斷供風險,維護國家木材安全的形勢嚴峻[7]。而我國由于松材線蟲病疫情影響,大量松材線蟲病疫區松木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被迫停止,疫木只能進行無害化處理,大量松木資源被迫浪費,同時焚燒又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森林火災隱患等負面影響[8]。
改培試點工作通過應用法律和行政管理力量,提升疫木處置、安全利用和更新造林環節的監管能力,形成了工作閉環,在確保疫木可控和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拓展了松材線蟲病疫木無害化處置和利用方式,同時發展了林下經濟,促進了林農群眾增收致富,從而實現了防治疫情、促進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維護木材戰略安全和森林生態安全的多贏。
參考文獻:
[1] " 葉建仁.松材線蟲病在中國的流行現狀、防治技術與對策分析[J].林業科學,2019,55(9):1-
[2]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2024年第4號)(2024年松材線蟲病疫區)[EB/OL].(2024-02-27)[2024-03-02].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gsgg/20240227/547473.html.
[3] " 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政府.基本區情[EB/OL].(2024-02-20)[2024-03-02].http://www.cqlp.gov.cn/zjlp/jbqq/202402/t20240220_12938476.html.
[4] " 重慶市梁平區人民政府.重慶市梁平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EB/OL].(2024-01-04) [2024-03-02].http://www.cqlp.gov.cn/ghzrzyj/zwgk_29313/ghzrzyly/dcjc/202212/t20221229_11433706.html.
[5] " 李東麗.經濟新常態下林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9(21):155-156.
[6] " 趙榮,陳紹志,寧攸涼,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林業發展的機遇及制約因素[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7-23.
[7] " 陳俊峰,戴永務,洪燕真.世界主要林產品貿易國林產品比較優勢動態演變[J].林業經濟問題,2020,40(2):199-207.
[8] " 劉博文,柴雪芹,張真真.松材線蟲入侵危害對森林系統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9):180,182.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