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楠木是我國特有的二級珍稀樹種,是貝江河林場栽種的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為提高楠木培育管護水平,促進楠木高質量生長,分析了楠木生物學特點與生長特性,并根據貝江河林場楠木種植經驗,從種子采集、整地做床、播種、育苗管理、苗木出圃等方面分析了育苗技術要點,針對楠木常見病蟲害提出有效防治手段,提升楠木高質量培育管護水平,促進楠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楠木;培育管護;育苗技術;病蟲害防治;貝江河林場
中圖分類號:QS77.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7.063
楠木又稱閩楠,是貝江河林場的重要樹種,為中國特有的樹種之一,是國家二級珍稀漸危種[1]。楠木大多為黃褐色,具有非常強的抗腐蝕性特征,并且具有非常美觀的外部花紋,觀賞性極強,在工業生產與藝術品創作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開發價值[2]。近些年對楠木的開發規模不斷擴大,楠木資源消耗量急劇攀升,數量嚴重不足,也進一步影響了楠木市場的拓展,因此,楠木高質量培育管護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基于此,以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以下簡稱貝江河林場)為例,總結楠木高質量培育管護的技術要點,以期提升楠木培育管護水平,促進楠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1 "楠木生物學特點和生長特性
楠木是一種常綠喬木植物,屬于楠科,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等地[3]。楠木的外形高大,通常可以長到20 m甚至更高。樹干直立,樹皮呈灰褐色,粗糙而有縱裂紋[4]。葉子為互生,革質,橢圓形或卵形,葉片邊緣具有微齒狀。花為小型黃綠色花朵,聚集成傘形花序。果實為橢圓形或球形的漿果,成熟時呈紫黑色。楠木在幼齡期表現出明顯的頂端優勢,頂芽發達,主干筆直,側枝細短,冠層茂密,樹冠整體為尖塔形[5]。等到壯年期以后,楠木開始呈現高生長減慢,此時側枝逐漸向外擴展,水管整體形狀從尖塔形轉化為鐘形,然而冠層仍然較為厚重。幼樹頂芽通常每年形成3次,每次形成都伴隨新梢的生長,春季生長相對緩慢,夏秋兩季生長相對更快,尤其是夏季,新梢每日生長約1.5 ~ 2.0 cm。楠木的生長速度適中,不屬于快速生長的樹種,在前20年,楠木的樹高與直徑的生長量分別約為5.6 cm、4.1 cm,在60年樹齡時,正式進入快速生長時期。
楠木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能夠適應不同的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日照要求不嚴格;對土壤要求不高,可以在酸性、中性和堿性土壤中生長,但對排水性較差的土壤不耐受;具有較強的耐旱性,能夠適應干燥的氣候條件。楠木根系發達,能夠深入土壤中尋找水源,并有效地吸收和儲存水分,以應對干旱環境。
2 "貝江河林場概況
貝江河林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4°50′ ~ 25°18′,東經109°54′ ~ 110°36′。該林場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貝江河林場是融水苗族自治縣內最大的國有林場,土地總面積為1.51萬hm2,林地面積1.48萬hm2;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山區,地勢復雜,山巒起伏,森林茂密。該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適宜,為林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貝江河林場擁有廣闊的森林資源,林木種類繁多,包括楠木、杉木等多種樹種,內部森林覆蓋率87.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137.50萬 m3,年產杉原木約7萬 m3,是廣西主要杉木產區和珍貴鄉土樹種生產基地。
近年來,貝江河林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結合國有林場實際,堅持科技興林,堅守生態管護紅線,森林資源管護成效顯著。
3 "楠木高質量培育管護技術要點
3.1 "育苗技術
3.1.1 "種子采集
貝江河林場在采集楠木種子時,一般選擇霜降期,此時楠木已經進入了成熟期。楠木難以直接人工采種,通常是等待種子成熟自然脫落后,由工作人員提前在樹下鋪墊一層塑料布,進行地面拾撿,考慮到此時楠木結實量大,采集時間一般控制到2 ~ 3 d。采集好楠木種子后,需要技術人員對種子進行處理,目前主要有脫水處理、沙藏處理與去皮解除休眠處理。脫水處理是指將清潔后的楠木種子均勻地攤放在通風良好、陰涼干燥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在自然風干的過程中,濕氣會逐漸蒸發,使種子表面的水分慢慢減少,去除掉多余的水分后,種子不會出現酸敗現象,可以儲存更長時間。沙藏處理是指將楠木種子鋪設在河沙中進行儲存處理,首先鋪設一層8 cm厚的河沙;再將種子均勻鋪設其中,在上方覆蓋一層3 cm厚的河沙;最后需要再次覆蓋4 cm的河沙,沙質土壤可以提供良好的保護和調節作用,防止種子受潮和受到外界的影響。去皮休眠處理是指將清潔的楠木種子浸泡在溫水中,使種子表面的果皮變軟,之后將種子放入砂紙袋中,人工進行輕輕搓揉,去除種子表面的革質皮,并在上方覆蓋一層約3 cm厚的清水沙,最后采用粒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每個坑播25 ~ 30粒,這種處理方式有助于保障種子的發芽率。
3.1.2 "整地做床
楠木對土壤要求較高,喜歡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選地時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機質的地塊,pH值控制在5.5 ~ 6.0,最佳土壤類型為砂質土壤,避免鹽堿地或者土壤貧瘠的地區。楠木適宜生長的坡度一般在15° ~ 35°,坡向以南北向為宜,可以減少日照不均和水分蒸發過快的問題。在育苗前1個月,需要進行整地工作,開始之前需要徹底清理雜草,避免影響到楠木的正常發育。整地后,采用3%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使用耕整機對土地進行深翻,破碎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而后開始進行做床工作,根據楠木苗木的生長需要,床面寬度為1.2 m,高度為0.15 m,長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使用木板刮平床面,形狀呈龜背形。在中間需要設置約0.2 m的步道,以供人行走。在床面兩側挖掘排水溝,深度控制在0.4 m,以便于排除多余的水分,并施加基肥,覆蓋一層黃土。施加充足的基肥后,在床面上均勻施入有機肥料,最好為腐熟肥,施加量約為600 kg·hm-2,用鋤頭或耙子將肥料和土壤混合均勻;接著在床面上覆蓋一層約5 cm厚的細砂或稻草等,以保持土壤濕度和溫度,并抑制雜草生長;最后對苗床進行深翻,播種前半個月進行苗床培育工作,期間根據需要靈活調整苗床高度,并及時施加硫酸亞鐵水溶液。
3.1.3 "播種
貝江河林場在楠木播種時通常采用春播方式,一般為1月上旬。目前主要采用的播種方法為撒播法,即由人工均勻向苗床撒播楠木種子,播種溝的壟距控制在20 ~ 30 cm,寬度為8 ~ 15 cm;播種期間需要保證床面平整,可以在上方覆蓋一層0.5 cm的沙土;播種量保存率控制在60% ~ 80%,應根據實際需求精準控制播種量。通常產苗量為4 萬株時,播種量每667 m2應控制在20 kg。若播種粒數達到了800 粒,則楠木發芽率約為76%,苗高約為28.95 cm,主根長約為15.80 cm,植條數約為8.2 條·株-1。在播種期間,技術人員必須精準控制覆土厚度,保證種子不露出地表。
3.1.4 "育苗管理
在楠木育苗期間,雜草的生長會對苗木的生長和成活率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進行除草。除草方法主要有手工除草和化學除草兩種方式。對于較小的雜草,應手工拔除;對于較大的雜草,則選用化學除草,每667 m2噴施40 mL二甲·唑草酮、60 mL 二甲·滅草松、80 mL乙氧氟草醚除草劑。
清苗補苗是育苗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在楠木苗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苗木稀疏或者苗木生長不良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清苗補苗工作,采用竹簽及時移除生長不良的苗木,保留生長良好的苗木,同時結合楠木移植密度,在陰天采用撒播法進行補苗,每穴補植1 ~ 2株,保證每667 m2的株數在4.5萬株左右。
在育苗過程中,合理施肥可以提供苗木所需的養分,促進其生長發育。根據楠木苗木的生長特點和土壤質量,目前主要施加過磷酸鈣與生物有機肥或者氮磷鉀配方肥(N:2.85 g·株-1;P:1.75 g·株-1;K:1.50 g·株-1),前者又可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調整二者比例,一般過磷酸鈣比例控制在10% ~ 30%,對應的生物有機肥比例控制在70%~90%。施肥的時間和方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確保養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在移栽時,技術人員需要采用小剪刀剪除40%的楠木苗根部,若幼苗生長出2片真葉后,立即向根頸部噴施30 mg·L-1的ABT生根粉溶液,保證移栽之前植株處于濕潤狀態。在土壤濕潤狀態下進行移植,深度應以看不見芽苗白色部分為準,移栽后需要立即澆定根水。
3.1.5 "苗木出圃
當苗木高度達到20 cm且為年實生苗后,方可進行苗木出圃工作。苗木出圃時間大多在春季和秋季,此時氣溫適宜、降雨充足,有利于苗木的生長和扎根。在出圃之前,需要進行苗木的檢查和篩選工作,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苗木挑選出來,以確保后續種植的苗木質量和生長發育。在移栽過程中,需要注意保護苗木的根系,避免根系受到損傷;還需要注意給苗木適量澆水,以幫助苗木盡快適應新環境并促進其生長。一般利用2年實生苗造林,在造林前30 d整地,肥沃林地可采用穴栽法,穴徑40 cm,穴深30 cm,純林、同齡混交林2.5 m×2.5 m,每667 m2栽106株、異齡混交林密度3 m×3 m,每667 m2栽74株,施加優質復合肥,植苗時間一般選擇在陰天或小雨天。在苗木出圃后的前期,苗木生長比較脆弱,容易受到風吹、日曬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進行適當的保護措施,如覆蓋遮陽網、噴灑防曬劑等;還需要注意定期進行澆水、施肥等管理工作,以促進苗木的正常生長和發育。
3.2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保障楠木培育質量的關鍵環節,貝江河林場對此予以高度重視。貝江河林場建立了完善的病蟲害監測與預警系統,定期對楠木苗木和成樹進行巡查,觀察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程度;同時利用專業的病蟲害監測設備和技術手段,對病蟲害的種類、數量和分布進行調查和分析,及時發現病蟲害的初期跡象,并進行預警提示。
常見的楠木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癥狀包括葉片黃化、萎蔫、枯死及樹干表面出現黑褐色塊狀潰瘍等。立枯病可通過降低苗床溫度與適當通風進行抑制,針對已感染的楠木,可采用噴灑多菌靈、百菌清等農藥進行防治,抑制病害的擴散。根腐病也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癥狀為根部出現褐色軟腐病斑,植株生長受阻,嚴重時甚至導致植株死亡,可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播種前可采用甲基托布津進行土壤消毒,在發病初期,可采用敵克松、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進行灌根治療,若病害嚴重,則應及時清除病株,防止病害擴散。
常見的楠木蟲害有地老虎、蛀梢象鼻蟲、灰毛金花蟲。地老虎屬于地下害蟲,以楠木根系為食,導致植株生長受阻、葉片黃化等癥狀。貝江河林場應定期巡查林區,一旦發現地老虎蟲害,應立即噴灑敵百蟲、辛硫磷等藥劑。還可以采取引入天敵的生物治理方式,如引入寄生蜂等寄生性昆蟲,以此控制地老虎的種群數量。蛀梢象鼻蟲的幼蟲以楠木嫩梢為食,導致植株枝條干癟、葉片枯黃等癥狀。貝江河林場同樣需要定期巡查,尤其是在蟲害高發季節應加大對此類蟲害的巡查頻率。在巡查過程中,一旦發現蛀梢象鼻蟲,應及時剪除被蟲侵害的樹梢,避免蟲害進一步擴散。蛀梢象鼻蟲害治理也可采取生物治理方式,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有:1)可人工捕捉或使用Bt乳劑、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2)可以引入天牛科的寄生蜂,此類寄生蜂可以寄生在蛀梢象鼻蟲的幼蟲體內,從而破壞其發育和繁殖,控制蟲害的擴散;3)利用特定的殺蟲菌,如巴氏線蟲、白僵菌等,這些殺蟲菌能夠侵入蛀梢象鼻蟲體內,感染并殺死其幼蟲,從而降低蟲害的程度;4)引入以蛀梢象鼻蟲為食的天敵昆蟲,如食蜘蛛、食鳥、食螞蟻等,通過捕食控制其種群數量。灰毛金花蟲以楠木葉片為食,導致葉片被啃食后呈現不規則的骨架狀。在灰毛金花蟲發生嚴重的地區,可以采用適量的樂果乳劑400 ~ 600倍的溶液噴灑整株樹冠,對已經出現嚴重病害的楠木應疏伐和清除,減少蟲害種群數量,避免蟲害進一步擴散;還可以采取生物治理的方式,如使用苦參堿、印楝素等生物農藥,或引入赤眼蜂等天敵;也可采用真菌類殺菌劑、使用昆蟲性信息素等進行防治。
4 "小結
楠木高質量培育管護技術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育苗與病蟲害防治兩個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注意每個環節的培育管護要點,才能確保楠木生長的質量與產量。
參考文獻:
[1] 張筍. 不同基質與肥料配比對楠木育苗效果的影響[J]. 鄉村科技,2022,13(21):80-83.
[2] 劉保艷,唐政,梁馥梓藝,等. 西南山區鄉村振興規劃與實踐——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楠木鄉為例[J]. 長江技術經濟,2022,6(3):102-109.
[3] 蘇紅軍. 楠木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 農業災害研究,2022,12(3):21-23.
[4] 胡美綠.不同撫育次數及施肥對杉木楠木混交幼林生長的影響[J]. 林業勘察設計,2021(3):82-84.
[5] 李樹友. 廣西楠木栽培技術要點[J]. 南方農業,2022,16(8):1-3.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