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股骨頭壞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7月—2020年4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核磁共振診斷與CT診斷,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誤診率、漏診率及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檢出率。結果:核磁共振診斷誤診率及漏診率比CT診斷更高,P<0.05;核磁共振診斷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符合率均高于CT診斷,P<0.05。結論: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具備較低的誤診率。
【關鍵詞】CT診斷;核磁共振診斷;誤診率;漏診率
The effectiveness of CT and MRI in diagnosing femoral head necrosis
ZHU Shouju
Fe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273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Methods:60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head necr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9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nd MRI diagnosis and CT diagnosis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and the misdiagnosis rate,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in different sta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Results:The misdiagnosis rate and missed diagnosis rate of MRI diagnos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T diagnosis,P<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diagnosi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diagnosis,P<0.05. Conclusion:MRI diagnosis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and has a low misdiagnosis rate.
【Key Words】CT diagnosi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iagnosis; Misdiagnosis rate; Missed diagnosis rate
骨科髖關節常見疾病當中發病率較高的為股骨頭壞死。現階段,臨床對于此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有統一說明,主要誘發原因為骨內血液流通受阻。臨床研究報道顯示,股骨頭壞死臨床治療延誤以及處理方法不正確會對患者產生嚴重機體損傷。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臀部、腹股溝以及腹部產生持續性疼痛,下肢酸麻、無力,伴隨病情發展,會產生關節變形狹窄以及半脫位,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影響,使患者出現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降低生活質量。因此,臨床應為患者實施盡早有效的診斷,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本次對我院股骨頭壞死患者應用磁共振診斷及CT診斷,探究診斷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2019年7月—2020年4月時間段中選擇60例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納入存在疑似股骨頭壞死表現,無精神障礙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患者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45.84±0.06)歲,男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
1.2方法
CT檢查:為入組患者實施CT診斷,患者保持仰臥位,應用CT掃描儀器開展檢查,為患者采取128排螺旋CT掃描儀(飛利浦),設置電壓為120kV,電流調節到300mA,層厚設置為5mm,層間距設置為5mm,掃描段下緣、上緣主要包括髖臼、粗隆,采用骨窗、軟組織窗為患者進行掃描觀察。
飛利浦3.0T超導磁共振檢查,患者采用仰臥位,應用核磁共振儀器為患者實施掃描,有效獲取患者的冠狀位、橫軸位的T2WI、TlWI圖像,參數設置詳情如下:T2:85ms、TE:85ms,TR:3000ms;FOV:380mm,Tl:23ms、TE:23ms、TR:623ms,均為患者實施2次采集,設置層間距0.5mm,層厚設置為4mm。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診斷方法的誤診率、漏診率及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檢出率。誤診率=假陽/(假陽+真陰)×100%,漏診率=假陰/(真陽+假陰)×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種診斷方法的股骨頭壞死檢查結果比較
在60例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確診陽性50例,見表1。

2.2兩種診斷方法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比較
核磁共振診斷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明顯低于CT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種診斷方法的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符合率比較
核磁共振診斷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符合率明顯高于CT診斷,對比差異較大(P<0.05),見表3。

股骨頭壞死為股骨部位的生理性病變逐步演變的過程。在發展初期,在不同負重、不同應力作用下,其骨小梁結構發生損傷,伴隨病理演變過程逐步加深,患者股骨頭結構發生一定變化,出現骨質結構變形、股骨頭塌陷、關節功能受限、股骨關節炎性改變等相關病理表現,臨床表現為關節活動受限、股骨部位疼痛以及負重行走障礙等。現階段,人們針對股骨頭壞死中的“壞死”一詞理解存在偏差,股骨頭壞死的病理演變屬于生理功能影響,但其影響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在個別關節進行局限,實施臨床醫療干預及診斷能夠使其相關癥狀減輕,更有利于促進股骨頭壞死現象消退,最終得以痊愈。股骨頭壞死病理演變為相對嚴重的階段,需要通過積極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來實現對患者肢體行動功能的挽救,使患者能夠正常行走。本次研究中,針對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臨床影像學診斷分析診斷準確性。
股骨頭壞死誘發的原因通常為兩方面:①股骨頸在骨折復位后久治不愈,引發骨內骨小梁受力方向、負重、應力下降,導致患者產生應力損傷,此類股骨頭壞死現象一般在患者股骨頸骨折后產生。②股骨組織由于受到自身的病變以及長期皮質激素治療的影響,會導致患者由于糖皮質激素、酒精等產生骨性壞死,限制股骨組織的修復能力,進而誘發股骨頭病理演變情況嚴重。此疾病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但具備一定的創傷性。影像學診斷技術發展使其無創診斷技術逐步優化,CT診斷屬于電子計算斷層掃描,可通過X射線針對患者的信息進行收集,并實施三維重建CT診斷,能夠針對骨小梁的病變部位進行顯示,積極為股骨組織缺血性壞死癥狀提供依據。但在股骨頭診斷的特異性回歸結果中,其診斷準確率一般,早期骨頭壞死、關節囊液以及水腫無法清晰顯示,導致診斷價值受到一定限制。其診斷特點與診斷價值一般體現在股骨頭壞死以及骨小梁病變檢出率較高的情況中。高分辨率的螺旋CT檢測可進行多方面連續掃描,通過信息收集可實施三維重建,對于骨小梁的形態展示更加直觀。因此,臨床應用價值顯著。但其受限制因素主要為檢測費用較為昂貴,多次檢測對于患者而言是一筆較大的開銷,心臟起搏器、心臟支架以及體內存在金屬固定件的患者無法接受診斷。
股骨頭壞死屬于現階段臨床骨科的常見疾病,會對患者的行動能力產生較大影響,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由于患者骨組織長期缺乏營養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導致骨組織缺血,進而誘發股骨頭壞死,此疾病具備較高的特殊性。同時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較差,臨床治療會受到延誤,導致其病情不斷惡化。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其病情通常十分嚴重,對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臨床中為有效采取股骨頭治療方法,醫學醫療技術逐步加大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力度,能夠實現對股骨頭壞死疾病的明確診斷,促進股骨頭壞死能夠早發現、早治療,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1]。
CT診斷以及磁共振檢查均屬于現階段股骨頭壞死的主要診斷方法,同時,在股骨頭壞死患者臨床診斷中應用廣泛,能夠通過全身掃描及時發現病灶,并清晰顯現骨小梁結構,協助醫務人員找到機體中不易被察覺的骨折狀況,同時,可準確觀察患者是否存在關節塌陷,給予患者全方位檢查。CT檢查操作較為簡單,但其早期檢出率相對較低,會給患者機體造成較大損傷[2-4]。
臨床研究發現,核磁共振及CT檢查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磁共振注重局部的區域掃描,同時能夠實現多方位成像,具備較高的臨床分辨率,能夠有效顯示患者的病變部位,可輔助醫生及時選擇及診斷[5]。核磁共振在臨床中具備以下優勢:①磁共振檢查時應用的射頻脈沖主要為電磁波,可避免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輻射性較低,安全可靠。②與CT檢查相比,核磁共振技術具備較強的穩定性,能夠通過連續掃描獲取多參數信息,及時檢出病灶,并對于病灶的定性及顯示進行判斷。③核磁共振能夠為臨床提供合理的診斷依據,在合并關節囊的顯示中優勢較大,可為患者提供可靠信息。④核磁共振能夠避免受到掃描限制,可實現任意面成像,為患者病變部位組織的診斷提供依據,同時,核磁共振能夠避免放射線對于患者機體的損害,不存在偽影,能夠實現多方面、多參數成像,軟組織分辨能力較強,不需要利用造影劑也能夠有效顯示血管結構,值得應用在臨床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診斷當中[6]。
本次研究發現,核磁共振診斷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明顯低于CT診斷,具備顯著統計學差異,P< 0.05;核磁共振診斷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符合率高于CT診斷,差異顯著,P<0.05。這與張瑞力[7]研究中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股骨頭壞死患者實施核磁共振診斷價值較高,能夠提升整體診斷準確率,有顯著診斷優勢,可幫助患者實現股骨頭壞死準確分期,與患者臨床病理診斷結果具備高度一致性。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在診斷股骨頭壞死的過程中能夠避免受到部位限制,可實現任意面成像,可通過連續多方位掃描獲得更加可靠的診斷數據,診斷效能較高。
參考文獻
[1] 劉明,任鎮偉.CT和核磁共振在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靈敏度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71):260-261.
[2] 汪生顏.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的療效觀察[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7):135-136.
[3] 孫青.CT與MRI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應用價值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6):163-164.
[4] 曾果.成人早期股骨頭壞死應用CT和MRI檢查診斷臨床價值探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5):86-87.
[5] 季豐利.CT與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臨床價值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32):87-89.
[6] 蘆燕.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21,30(5):912-914.
[7] 張瑞力.CT、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診斷效果的對照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1,27(2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