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水口鎮(原水口鄉)集鎮在夜合社區,舊名公款。為什么叫公款,無人知曉。家的所在長沖村,距公款約五公里。家里有幾畝薄田、幾畝坡地,那是我們一家五人的所有財富。小的時候,去公款就是上街的意思,那是令人羨慕的事兒。公款象征著繁華,象征著城鎮,更遠的縣城,大城市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書本里,抽象而模糊。
在那久遠的歲月里,陪父母去公款賣過雞蛋,賣過糧食,采購過年貨。在喧囂的人群里,我們和相遇的親戚、鄰居交談、閑聊,在東家長西家短的話匣子里度過童年。
現在看來,當時的公款場鎮真是太小了。場鎮圍繞一塊青石板斜坡延展開來。石板不過數百平方,卻是全鄉趕場的重要場所,每月的三六九就是全鄉的趕場日,數百人、上千人不等在這里吆喝、交易,賣自己盛產的,買自己需要的,各得其所,這是鄉鎮最原始的商業,最具有煙火氣的地方。石板坡的西方建有幾間大瓦房,那就是鄉衛生院,院長、醫生、護士、藥房加在一起,也就三五個人,撐起了全鄉的衛生事業。南邊一長溜瓦房是鄉供銷社,一長排柜臺銷售各類糖果、布匹、衣服、鍋碗瓢盆等日雜百貨,偶爾也有如收音機、手表等在當時看來是奢侈品的時潮產品和電器,是全鄉一萬多人的購物天堂。供銷社對面是高高在上的合作商店。說是高高在上,是因為合作商店的房子地勢高,去合作商店,要穿過供銷社門口的街面,再拾階而上,登上十余步臺階才能跨進合作商店的大門。另外的緣由是合作商店的房子空間高。合作商店在面積上沒有供銷社的大,但內空高。其居高臨下,給供銷社以威壓的感覺。合作商店主要銷售布匹、衣服、床單被套等,是全鄉婦女愛去的地方。
石板坡的北面是一家農房。旁邊則是一條通向政府的大路,大路邊有一家生意紅火的鐵匠鋪。各村的農戶在農忙之前,都要在這里打鋤頭、鐮刀、釘耙等農具,為一年的農事備好工具,以期干活時省時省力。平時,則不時在這里打一打菜刀、篾刀等日常需要的鐵器。這家鐵匠鋪,我時常關注。倒不是我家常在他家打鐵器,而是我爺爺是鄉里有名的鐵匠。在本村的自家院子里開了一家鐵匠鋪。附近幾個村的農戶都去爺爺那里打農具和鐵器。兩個鐵匠惺惺相惜,有時會在場鎮附近的小酒館里,喝上兩盅,切磋一番技藝。在半醉半醒之間,各自歸去。
從鐵匠鋪從發,順著大路往前走,路的外邊有一縫紉店。鄉里的村民想做一兩件新衣服,通常會去那里。誰家結婚嫁女,準備嫁妝,自然少不了這家的主人。據說,這家的主人在廣東進過大的服裝廠,會剪最新潮的款式。是鄉里少女們熱捧的對象。過縫紉店,前面就是農地,種菜、種菜籽(方言,即油菜)、種稻谷。你以為場鎮就結束了。那你就錯了。走上三五分鐘,會有幾棟房子,一段圍墻。那是鎮中學,雖然教學質量普通,但也有幾百學生?,F在僅有百余人,多數學生已進城讀書。
中學背后是糧站。現在已廢棄不用。當時可是全鄉賣糧曬糧的重要場所。偌大的曬壩,圍著幾棟糧庫,如一個四合院。記得一次我陪母親去上公糧,糧站的工作人員說,稻子還有水分。讓我們在曬壩里再曬一曬。結果一曬就是一整天,直到夕陽西下,才被糧站收繳入庫。我和母親早已餓得前心貼后背,拖著無力的雙腿,走上五公里的歸途。那次記憶,真是讓我刻骨銘心。
糧站緊挨著鄉政府。鄉政府當時是兩層樓的瓦房,算是非常不錯的建筑。我很少去過。只記得考上大學后,在那里打過一次證明。政府后面則是鄉電影院,是全鄉的狂歡之地。在缺乏娛樂的時代,能看一場電影,則可以快樂一個月。一年春節,電影院放《少林寺》。電影院里外人山人海,電影院連場放,還是被觀眾擠壞了大門。附近土地種上的洋芋被人群壓死不少。農民在那里罵人也無濟于事。
石板坡東邊是一片梯田。梯田邊的農戶居于石板坡的最高處。我們趕場時,常常看見一家人站在或蹲在門口,端著一碗面條或者是稀飯放著幾塊咸菜,邊吃邊看趕場的熱鬧場景,如看一場人生劇目。
梯田邊,也就是合作商店背后是條大路,是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我們會路過一家鄉政府興辦的小企業。企業的負責人是我一個小學同學的父親,幾年時間,這家企業就垮掉了。如今早已蹤影全無。接著走,大路外邊則是全鄉最大的水庫,叫大灣水庫,是縣水電局發動雙江區青壯年勞動力費時兩年修建而成。是滿足水口、復興、雙江三個鄉鎮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地。走出大灣水庫堤壩,公款則不再是公款,在村民心中,趕場就徹底結束了。撲面而來的是連綿不斷的大山和高低起伏的田地,干不完的農活,過不完的日子。
此地為何名曰公款?我查閱縣志和縣情書,對此地名,歷史并無記載。詢問政府工作人員、村干部、學校教師,無人能講清。一天,遇見一個曾經在政府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他講了一個說法。明清時期,公款附近人煙稀少,森林茂密,棒老二(土匪)猖獗,卻有一條云安古鎮經雙江去萬州(原萬縣市)的官道。云安是有名的鹽都,鹽巴銷往川陜鄂湘等地。一次,二十余人的轉二哥(挑夫)隊伍運送官鹽路過公款,被棒老二哄搶一空。轉二哥們向棒老二們求情,說這是官鹽,是公款,動不得!棒老二們不為所動,哄搶之后,鉆進茫茫林海,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公款附近的棒老二多是周邊鄉村的貧苦村民,土地貧瘠,缺衣少吃,無法謀生,便占山為王,成為棒老二,靠此官道打家劫舍養活。解放后,該鎮的長沖、華家、老林、石佛、水口等村依然還有若干棒老二洞保存完好。可以證明,在一段時間,這里的棒老二是何等興盛。官府拿他們毫無辦法。自此,“公款”一詞成為這里的地名。
時至今日,水口鎮已經納入云陽縣城“四街四鎮一體化”建設范疇,建有水口數智森林小鎮(工業園區組團)、數據谷、外環大道等重要產業平臺和基礎設施,成為云陽縣城50 萬人口中等城市的重要組團。昔日僅有數百人的公款場鎮已成為歷史,常常出現在筆端,為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作者簡介:
葉仁軍,重慶云陽人,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文學院創作員、重慶市文藝批評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地方志學會會員。在《四川日報》《重慶晨報》《中國詩歌網》《上游新聞》《川觀新聞》《先鋒詩人》(湖北)等各刊物和文學網絡平臺發表大量作品(含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出版詩集2 本,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