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高縣作為烏蒙山區傳統農業大縣,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踐中,必須練就鄉村建設的“和美”之功, 探索由“美麗” 邁向“和美”的路徑。
高縣龍旺村建設和美鄉村面臨的問題
龍旺村作為高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所面臨的產業結構單一、鄉村治理松散、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在全縣鄉村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優勢不顯。一是產業布局分散。龍旺村受地形地貌限制,蠶桑、水稻、玉米、大豆等產業零星分布、小而分散,集中連片的規模效應沒有發揮出來。二是產業管理粗放。茶葉精細化程度不高,整形連片標準化程度較低,沒有達到較好的引領示范效應,村民對村上產業發展的思路、規劃等情況不了解,參與積極性不夠高。三是產業融合不足。該村產業仍停留在一產階段,比如茶葉鮮葉采摘后,以收購商轉賣方式外銷,沒有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鏈條,產業附加值不高。
生態宜居生活空間品質不高。一是耕地流出嚴重。截至目前,龍旺村共流出耕地298.23畝,可以整改耕地僅86.63畝。二是建設用地空置。用地浪費、無效投入的現象依舊存在。以龍旺小學為例,該校已與趲灘中心校合并,原龍旺小學校舍空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三是基礎設施不完善。經過近年來脫貧攻堅建設的持續投入,該村基礎設施逐漸改善,但農房風貌、公路加寬、集中供水、農村改廁、綠化美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鄉風文明示范引領成效不佳。一是本土文化建設不深。對白云寺、閔家莊園等本地文化的挖掘不夠,目前白云寺僅有山門,廟宇早已損毀,閔家莊園也僅存幾間破損房屋。二是人文潛力挖掘不充分。龍旺村缺乏可觀的遺址、可讀的文字、可聽的故事,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鄉風文明引領不明顯。該村“大操大辦”現象時有發生,“村規民約”僅僅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喊在嘴上,崇德尚禮、遵紀守法的氛圍還未真正形成。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一是盈利渠道不寬。龍旺村集體公司主要依靠以閑置、經營性資產租賃和財政投資利益聯結資產固定分紅收益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模式單一。二是產業不強。該村主要產業限于黃金芽等茶產業領域,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受阻。三是示范帶動不足。茶產業缺乏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還不夠成熟,現有經營主體與群眾利益聯結不緊密。
人力資源開發挖掘力度不大。一是村級力量不足。龍旺村應配干部5人,目前實配4人,尚缺綜合專干1名。二是人口流失嚴重。龍旺村70%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的主要是婦女、兒童、老人,回引返鄉人員創業、引領本村發展的成效不明顯。三是人才儲備欠缺。該村對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的吸引力不足,缺乏治理、服務、科技等方面人才,導致該村人才供需結構性失衡。
高縣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路徑建議
聚焦“三個優化”,構建“產業興旺”和美鄉村。一是優化產業布局。充分利用高縣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分類編制產業專項規劃,優化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特色、品牌、優質產業,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一特”的產業發展布局。以龍旺村為例,依托本村茶葉產業基礎,改善茶葉生產條件,著力解決茶產品精深加工不足、產值規模小、帶動能力弱等問題,提升茶葉品牌效應,促進全村茶產業健康良性發展。
二是優化產業培育路徑。持續培育高縣以茶葉、蠶桑、林竹、糧油為主和以生豬、水產為補充的“4+2”特色優勢產業,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引導和鼓勵各村精心培育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綠色有機產品,比如“早白尖茶”“凱華絲綢”“羊田粉條”“沙河檸檬”“前鋒櫻桃”等一批高縣土特產。完善“龍頭企業+村集體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機制,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的品質和效益,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三是優化三產聯動。引導各村發揮本地特色資源優勢,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餐飲民宿、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促進農村資源聚集,打造一二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要根據鄉村地域特征、文化特點、產業基礎等因素,采取差異化發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不同類型(如傳統農耕型、生態景觀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注重“三個提升”,構建“生態康養”和美鄉村。一是提升規劃質量。對標“三區三線”管控要求,厘清發展導向與底線約束之間關系,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大承載空間。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秉持“和而不同”理念,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優化重置各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推動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資源補齊短板、精準配置。在具備條件的重點村,采取現代農業園區、國家A級旅游景區、鄉村振興示范區“三區同建”做法,從多個維度打造提升高縣的山水美景和田園風光。
二是提升村居風貌。按照“帶圖報建、依規審批、按圖施工、照圖驗收”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提升村莊風貌。以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整治、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突出農房風貌管控、鄉村環境整治、綠化美化管護,改善鄉村公共環境,全面提升鄉村整體風貌,讓群眾“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碧水、記得住鄉愁”。
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建立“互聯網+網格管理”模式,健全鎮、村、組網格治理體系,完善村莊長效治理機制。圍繞庭院綠化美化、公共空間管護等方面完善村規民約,健全完善以道路管護、設施維護、水體保護、綠化養護為主的長效管理機制,因地制宜抓好“宜居鄉村”“和美鄉村”創建工作。推行“山灣長”微網格治理模式,擦亮村級民事代辦、便民“小騎手”等本土治理品牌,采取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治理方式,引導村民全程參與建設“生態宜居、景美人和”的善治鄉村。
抓實“三個文化”,構建“文明淳樸”和美鄉村。一是深挖文化內涵。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深度挖掘鄉風民俗內涵,創辦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節,構建“文化+旅游”“文化+產業”的多樣性產業格局。如,龍旺村可圍繞閔家大院遺址、白云寺佛教古寺遺址,打造特色“風景點”,展現傳統村落文化。在進行鄉村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深度融入“鄉、土、人、情”于品牌理念之中,讓產品“講出”鄉村特有的故事。如,依托慶符鎮小靖村開發的“絲路全席”,深挖高縣13個鎮的13道特色美食文化,打造絲路文化盛宴。
二是豐富文化活動。根據鄉村地勢特點、環境特征,組織鄉村婚俗、鄉村耕織、鄉村喂養等具有鄉土特色氣息的文化活動,如依托“七夕節”將復興鎮七仙湖的僰道婚俗文化與觀光、體驗、餐飲等有機融合。在有條件的鄉村舉辦鄉土特色文化主題展覽,生動反映高縣農耕、茶桑、紅色、餐飲等文化的特色和歷史,如在“蜀山茶海”的公益村、“蜀南桑海”的人民村,高標準打造茶桑文化展示館。舉辦各類特色鄉村文化節慶活動,如高縣土火鍋節、沙河豆腐節、勝天李花節等,包裝和推出一批本土特色文化產品。
三是強化文化引領。以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依托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斷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各村道德講堂、“村村響”等宣傳陣地,完善移風易俗的約束性措施和獎懲機制,破除陳規陋習,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風家教的重要作用。招攬鄉村中有德行、有才能的鄉紳人士以及對鄉村文化有強烈認同感的社會精英,成立鄉村農民文化理事會、文化保護協會或鄉賢理事會,充分發揮他們在道德和文化引領方面的作用。
強化“三個主體”,構建“共同富裕”和美鄉村。一是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實施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推進“大帶小”“主帶副”“企帶社”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雁陣”模式,實現高縣“4+2”特色優勢產業均有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如依托早白尖茶業、新絲路公司、騰耀食品等龍頭“鏈主”示范帶動,引領茶葉、蠶桑、糧油等全產業鏈發展。加大對有基礎、有特色、成長性好的農業企業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導各村及企業用好專項資金和關鍵技術,培育壯大本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規范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打破村級界限,突出連片規模發展,通過“飛地建設”“產業聯盟”等形式,建立以強帶弱、結對發展機制,促進與農業園區、工業集中區、鄉村旅游充分融合。鼓勵和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用市場機制,因地制宜推進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試點,推廣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高農產品的效益和附加值。
三是發展專業合作社。建立新型為農服務平臺,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選擇基礎較好的部分村,開展深化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職業化示范點建設,區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發展狀況,采取分級分類管理服務。圍繞高縣現代農業“4+2”特色優勢產業,鼓勵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聯合發展,重點培育扶持一批產業融合發展好、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專業合作社。
突出“三個精心”,構建“活力綻放”和美鄉村。一是精心育強村級隊伍。健全村黨組織書記考核激勵和優勝劣汰機制,把具有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的組長、致富帶頭人、新型農業經合組織負責人、返鄉創業青年、復員退伍軍人等愿意扎根基層的優秀青年列入后備干部范圍,科學制定培養計劃,采取頂崗鍛煉的方式,安排到重點工作崗位實踐鍛煉,著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
二是精心選育農技骨干。深入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實施“人才跨村,共育共用”機制,加強在鄉人才培養,注重本土人才回引,推動優秀人才入鄉,精準培育一批電商名人、技能名工和田園名農,為和美鄉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加強對村集體經濟發展領軍人才的培育,完善村集體經濟人才激勵機制,打造一支“懂經濟、會經營、懂技術、有情懷”的經營管理團隊。
三是精心服務返鄉人才。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整合財政資金支持,努力提供各類配套服務,提升服務層次,完善服務機制,建立起一系列具有人文關懷的激勵留人制度。優化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環境,改善鄉村人才工作與生活條件,吸引社會各界人士投身和美鄉村建設,組建一批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三農”人才隊伍,讓各類人才引得進、育得強、留得住、用得好。
(本文作者王金玉系中共高縣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