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 張小丹 葛健康
產業生態化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有效途徑。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提出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4年九大重點工作之首即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會議強調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南通市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建設適得其時。
南通市現狀
智能制造裝備不僅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根本保障,更是制造強國戰略實施的關鍵支撐。2021年工信部、科技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的通知》(工信部聯規〔2021〕207號)中明確提出加強自主供給、壯大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新優勢。南通市委市政府積極搶抓產業發展機遇并不斷精準施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逐步壯大,截至2021年,有規上企業924家,銷售收入1067.5億元,利潤總額90.4億元。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其全年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同比上年的增長率從2021年的31.1%、38.7%變化為2022年的9.4%、29.0%,在當時經濟社會大環境下,雖然高技術制造業保持了一定韌性,但是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放緩,作為南通重點新興產業,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必須高度重視。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南通市累計入圍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18個,認定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126個,入圍省高端裝備趕超工程及裝備技術攻關項目12個;累計獲評國家智能制造示范項目14個;創建省級智能車間(工廠)125個。擁有南通振康等17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江蘇神通等3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0多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平臺100多家??傮w上看,南通市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已具備一定實力,產業已形成較大規模,且集中在關鍵基礎零部件和裝置、通用及專用成套智能裝備等少數細分領域,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了一定集聚示范效應,但區域間協同發展的創新性、向心力不強,技術與產業生態尚處于集聚式發展階段。比較上海、蘇州等地的智能制造裝備整體產業規模及綜合技術實力而言,尚有較大差距。
技術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架構
對于技術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2004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體系、信息技術制造和競爭力》研究報告指出,產業生態需是有活力、動態、向上的,提出了維持產業生態健康、創新狀態的四大舉措。2012年深圳市政府向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呈交的報告中,將深圳30年的努力歸結為“創新生態”,同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2018年歐盟提交“歐洲地平線”方案,將歐盟確立為領先的知識型經濟體,生產一流的科學和創新技術以確保歐洲的全球競爭力。2023年日本《科技創新白皮書2023》提出,研究能力高的地方大學應與地方公共團體以及產業界合作,創新系統生態,激發經濟社會活力,讓國民、社會和區域受益于科技創新。因此,有必要架構技術與產業協同的創新生態體系,系統布局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技術與產業交互雙循環創新生態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循環A以產業生態圈理論為基礎、六維(生產、勞動、科技、服務、基礎、公共)循環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生產維子產業涵蓋從事智能制造裝備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企業,以及橫向、縱向的配套協作企業;勞動維子產業包括所有為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提供勞動力及勞動資源等支撐的企業;科技維子產業是以智能制造裝備研發、成果輸出等為核心的企業集群,涉及基礎理論研究、高端設備開發等;服務維子產業涵蓋各種各樣的專業服務型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場資訊、信息服務等;基礎維子產業主要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及維護等的關聯企業;公共維子產業以維護創新生態體系的良好秩序和生態為主,涉及政府職能部門、金融及信貸企事業單位等。六維細分產業中,生產維、勞動維、科技維3個子產業與智能制造裝備主產業直接相關,三者的專業屬性強,利益關聯度高,聚焦于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主體發展;服務維、基礎維、公共維3個子產業與智能制造裝備主產業間接相關,三者的產業范圍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裝備,專業屬性弱,利益關聯度低,為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形成重要保障,有助于產業生態外向性拓展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學界普遍認為,創新成果建立在數十年科技穩固、深厚研發與應用的基礎之上,研究、開發與應用形成創新技術的不同棲息者的三大群落,形成創新生態模型。學者孫恩慧等指出,技術生態是技術體系各層次、各要素之間的共同演化和關系聯動,分內外兩層結構,內生態展現的是技術的內生機制,外生態展現的是技術與社會的協同發展。以此為參考,構建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創新生態模型,如圖1所示,循環B以技術為核心,研究、開發、應用3個關鍵子模塊構成內核,三者呈螺旋循環、持續推進的緊配合,政策、資金、教育、文化4個附屬子模塊構成外殼,相互影響、共同促進而形成松關聯。3個關鍵子模塊的內核與4個附屬子模塊的外殼共同構成技術創新生態體系。
創新生態體系中,產業循環A以價值實現為目標,強調經濟效益;技術循環B以創新突破為目標,強調科技造福,兩者交互作用、共同促進、并行不悖。在創新生態體系的產業循環A或技術循環B的主體抉擇上,按照技術系統進化論的S曲線進化法則,在現有技術衰退期,新技術的孕育才有獲得成功的更高可能性。因此,應根據智能制造裝備專門技術的周期生命和具體產業的成熟度,確定技術與產業創新體系下的合理發展邏輯,針對實際智能制造裝備對象的技術和產業現狀,動態調整創新技術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結構,合理進行子產業布局及完善,搭建成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和產業交互雙循環多維立體大生態。
技術與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對策
南通市智能制造裝備亟待加強并夯實基礎零部件和裝置的技術實力,提高通用智能制造裝備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打開專用及特種智能制造裝備技術研發局面。從技術生態著手,在強化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三者內生態循環發展的同時,要切實完善技術政策、技術資金、技術教育、技術文化等的外生態,不斷拓寬并優化技術生態面。
參考近年來南通市產業經濟數據,就內生態而言,應進一步加大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如表1所示,南通市R&D經費雖然保持了穩定向上的增長,但其經費投入強度明顯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與南通市大經濟體量的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引擎內生動力的高需求不符。就外生態而言,如表2所示,全市專利授權量已具備相當規模,但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發明類專利占比、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偏低,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專利方面的數據不理想。要盡可能提高智能制造裝備的基礎零部件技術水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積極做好技術強基、技術扶持、技術引領及技術宣傳,營造更加友好的技術生態環境,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高端裝備制造業融合,吸納更多科技創新力量參與到智能制造裝備技術創新中去。


南通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主要集中在智能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通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有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優勢;在高端傳感器、精密減速器等基礎零部件和裝置產業領域雖有細分單項的“高峰”,但無成片的細分產業“高原”,根基不實。在專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和新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雖有初步涉及,但有待進一步突破。因此,南通市在基礎零部件和裝置產業及通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上,應保持適當的生態競爭,深化勞動維、科技維、生產維的子產業交互融合,提高產業競合水平、促進高質量共生發展;在專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和新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開拓上,應注重必要的生態培育,加強服務維、基礎維、公共維的子產業布局,提高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綜合創新實力。
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具體建設上,在生產維,進一步推進產業“智改數轉”,提高產業生產設備智能化水平,以高端生產設備提升智能制造裝備產品價值;在科技維,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的科技賦能,在基礎技術“冷板凳”的深蹲上加大研發扶持,在高端技術的產品提質上加大投入;在勞動維,加強智能制造裝備領域人才培育,加大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吸納更多更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服務維,落實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服務新模式,構建城市工業云網絡,實現多園區產業集群云制造;在基礎維,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智慧供應鏈協同平臺,優化物料配給實時效益;在公共維,打破產業藩籬和行政邊界,營造全民參與氛圍,樹立科技創新品牌,打造科技創新之都。六維并舉,科學合理施策。構建以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特征、以產業生態鏈環為主體,擴展形成“產業+配套+服務+社區+N”的區域高質量發展共同體,從城市尺度更多、更好、更廣泛地挖掘并激發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的活力與價值。
南通的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產業要實現從規?;巯蚋哔|量發展的邁進,就必須落實在更大規模的創新生態體系建設上,積極構建技術和產業交互雙循環多維立體化大生態,技術生態與產業生態并舉共進,精準落實并不斷完善其內在生態體系要素和外在生態協同響應,切實發揮創新生態體系的創新優勢、生態功能和體系價值。
[本文作者劉雙系南通理工學院副教授,張小丹系南通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葛健康系南通理工學院助理研究員?;痦椖浚耗贤ㄊ袆撔颅h境(軟科學)研究計劃—南通市智能制造裝備技術與產業發展研究(2023054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