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至明 周淼葭

從城鄉統籌到城鄉融合,位于天府之國腹心的四川崇州市,一直都以“探路者”的身份向前跨進。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她成為離成都中心城區最近、常住人口增長最快、規上企業最多的郊區新城,悄然嬗變成如今的綠色生態、宜居宜業、智慧韌性的郊區新城。
早在201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農辦等18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發改規劃〔2019〕1947號)之時,崇州市就被納入成都市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自此,崇州市堅持高位推動,重點圍繞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生態價值轉化、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改革攻堅。2023年4月,《四川省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崇州再被納入四川省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進一步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聯動?高鐵商務區帶來利好
從成都城區坐高鐵到崇州,最快只要16分鐘,最慢也就大約半小時。不僅大大縮短乘車時間,其每天往返于成都的班次更是高達約60班,這讓郊區新城崇州與超大城市成都有了更為頻密的往來,無形中拉近了兩地的距離。
“高鐵確實快,但如果是自己開車,一個多小時就耗在路上了。”在成都到崇州的高鐵上,《當代縣域經濟》記者隨機采訪了鄰座的乘客吳女士,她說由于長期兩地通勤,現在只需通過鐵路e卡通直接掃碼進站,不用再提前購票,幾乎是把高鐵當公交坐了。
踏出崇州站,記者來到相隔不遠的高鐵商務區招商中心,專班工作人員趙謹就乘客吳女士所說的情況向記者解釋,如今在手機上打開“鐵路12306”APP,開通鐵路e卡通,完成密碼設置和資金轉入,在確保賬戶余額充足和無異常進站記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掃碼刷證乘坐高鐵。
正是這種高鐵公交化的出行方式,讓成都與崇州每日通勤人數超3萬人次,大大促進了兩地的人員流動,也成為兩地緊密聯系合作的基礎之一。
站城一體、產城一體、城園一體是崇州市興城建設的重中之重。崇州市委書記陳茂祿在調研高鐵商務區時曾強調,要準確把握高鐵商務區定位,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布局功能空間,有效發揮高鐵商務區的引領示范作用,提升與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能力。
高鐵商務區定位為“一樞紐三中心”,即門戶綜合樞紐、商業商務中心、品質生活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形成與中心城區同等品質的都市集中展示區。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青羊區與崇州的全域合作,攜手打造青崇結對聯動合作區,將站城一體、產城一體、城園一體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更大的布局是兩地共建‘青崇航空科技產業走廊。”趙謹告訴記者,這條走廊一端連著青羊航空新城,另一端連著青崇航空科技產業園,中間路網發達,更有高鐵直達。
目前,崇州市正與青羊區開展聯合招商,加快推動航空裝備項目落地建設,同步拓展航電機電等航空電子產業。與此同時,崇州正加快建設一批家門口的好學校、好醫院;與成都博物館開展“一館三區”結對共建,推動崇州文博事業提檔升級。
未來,兩地攜手共進,既能夠為成都培育世界級的航空先進制造業集群,又能夠尋求到各自發展的新突破。
重構?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動能轉化
農村變景區、田園變公園,這在崇州普遍存在。
近年來,崇州通過有機融合林盤、農田等要素,探索鄉村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路徑,催生出大批新場景、新業態,不僅讓城里的游客流連忘返,也讓農民走上了致富奔康的道路,推動了城鄉的“雙向奔赴”。
春色向晚,淺夏輕起,記者再次來到位于崇州“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的道明鎮竹藝村時,田野里已然開謝的油菜花只余一片幽幽碧色,與村落里的茂林修竹共同勾勒出一幅清幽蒼翠恬然靜美的畫卷。
竹藝村,一個因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而得名的村莊,其面積僅有3.9平方公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村落,包括記者在內的許多住在成都城區的人每年都要光顧一兩次,或賞花觀竹、或喝茶漫游、或體驗民宿、或購買竹編產品……
“我們秉持‘一個精品林盤催生出一個規上企業的理念,實施‘片區開發、整體招商、一體運營,結合林盤不同空間模式發展‘林盤+演藝‘林盤+科技‘林盤+會展等林盤經濟。”竹藝村駐村干部周宏燁向記者介紹,當地主要立足于林盤原有的景觀骨架與原生竹林,整治林田水道,推進川西林盤保護修復,重點推進林盤生態景觀與竹文旅融合發展。



在竹藝村的發展歷程上,不可避開對“道明竹編”非遺文化的深度挖掘,其以此打造建設傳承竹文化的網紅建筑“竹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特色民宿等新興產業成批涌入。與此同時,竹藝村依托竹林景觀空間進行項目落位,樹立起竹林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打響竹藝村竹文化IP。
竹藝村一步步依托混合型多元化發展,重構鄉村價值體系,打造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平臺,實現高質量服務能力,建設“竹編韻、天府味、國際范”的新中式林盤,近6年以來,第二產業年均增長率達27.89%、第三產業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64.48%,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7.92%。
從竹藝村出發,沿途經過被譽為最美鄉村公路的重慶路前往白頭鎮五星村,車程大約10分鐘,入眼處是截然不同的鄉村美景。
村莊里兩三層高的民居庭院散落在平闊的田野中,生活的煙火氣與經過精巧設計、處處返璞歸真的民宿茶樓與咖啡營地融會交織,相得益彰,閑散安逸成為這個村落的主色調。
“在打造五星村的時候,我們一直堅持‘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聯動發展,組建天府國際慢城農文旅聯盟,統一土地流轉、產權收儲、策劃規劃、招商引資、共享客戶,實現品控管理和抱團發展。”五星村駐村干部王鵑說,“現在看來,這個發展模式很成功。”
確實如此。五星村通過梳理閑置資源,主動對外發布投資機會清單,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多元化發展,先后打造了遇見咖啡、鄉村電影院、青創中心等新的消費場景,受到當地村民與外來游客的歡迎。
走訪中,記者發現,不管是竹藝村還是五星村,都出現了新村民與當地老村民和諧共處的景象。通過對傳統村落的有機更新,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挖山填塘,保護當地原生態,留下原住民與原住房,這讓村落底蘊悠長,自然而然吸引來更多的新村民,兩者共建共贏,讓村落走向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