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苓利
[摘要]? 創新能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成渝地區亟需通過高新產業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大力推進新質生產力。本文立足川渝高新產業發展現狀,通過對高新產業帶動區域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成效和不足。并從政策環境改善、創新載體建設、產業布局優化、創新人才引培等方面對促進高技術產業帶動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新質生產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高新產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
當前,我國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新詞匯,強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這個全新概念,對于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將“新質生產力”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相關聯,明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著力于科技創新和高新產業發展。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不可少。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生產力發生質的變化,從根本上說,科技創新作用于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目標,會選擇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技術創新活動,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增強市場競爭力。基于此,企業自身的發展以及產業的集聚均可以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并進一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近年來,從《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都明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列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成渝地區發展的高度重視,成渝地區可以通過高新產業帶動當地創新能力提升,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
成渝地區高新產業發展現狀
高新產業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在成渝地區具有明顯優勢和發展潛力。回顧2023年,四川省和重慶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在四川省,高技術企業數量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呈現增長趨勢,分別同比增長了15.9%和12.4%。高新產業的營業收入增加了0.1萬億元,盡管增長速度略有放緩,從12.8%降低到4.5%,但總體上仍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長了5.4%,為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在重慶市,高技術企業數量從6348家增加到7565家,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加了12.7%。同時,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高新產業的增加值也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為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這些數據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活力和潛力,為未來經濟發展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創新意識增強,產權保護力度加大。四川省2023年的PCT專利申請數量達到了764件,同比增加6.4%。這一數據的增長反映企業在創新領域的積極投入和創新意識的提升,推動了創新活動的增加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四川省的商標申請數量也呈現出增長趨勢,增加了2850件。與此同時,重慶市的有效注冊商標數量同比增長了9.4%。這些數據表明,四川省和重慶市的企業在品牌保護和知識產權方面越來越重視,加大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加穩固的法律保障和市場環境。
技術成果增加,創新質量提升。盡管四川省的專利授權總量略有下降,但發明專利授權量卻增加了7881件,這表明創新質量在持續提升。同時,技術合同數量和登記額也呈現上升趨勢,反映出四川省科技創新成果的增加和創新活動的蓬勃發展。而重慶市雖然專利授權量仍然下降,但發明專利授權量同比增加11.5%,顯示出專利質量在逐步提高的趨勢。這些數據體現的不僅是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創新質量的提升,這將為四川省和重慶市未來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科創載體建設逐步完善,研發環境持續優化。與2022年相比,四川省保持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省級園區20個的規模不變,但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園區的數量有所增加,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和支持。在重慶市,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增加到1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數量也增加到10個,這意味著重慶市持續增加了對研發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并得到了更多國家級的支持和認可。這些科創載體的建設和完善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加豐富和便捷的平臺,為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推動了地區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和產業發展的加速。
成渝地區高技術產業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兩地高技術園區之間產業重合度較高,未形成良性互動,限制區域內產業的集聚與產業鏈發展。二是成渝地區呈現“兩頭強,中間弱”的產業分布,高新產業集中分布在成都和重慶地區,而周邊區域高新產業相對落后,產業雜散,人才吸引力不足。
高新產業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實證分析
筆者通過構建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從人力資源水平、科技財力投入、科技產出和宏觀經濟環境4個維度選取18個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其權重分別是39%、25.4%、31.5%和4.3%。從科技創新方面來看,投入和產出總共占比達到56.9%,科技創新是衡量區域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另外,人力資源水平對創新能力也極為重要。二級指標的結果顯示研發機構數和科技產出占比靠前,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權重最大,達到12.1%,其次就是國內有效專利數、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項目數以及高技術產業企業數,權重均在8.5%以上,同樣表明科技是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
同時,筆者以區位熵的形式測算高技術產業的集聚水平之后,再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展示高技術產業的集聚能夠促進區域的創新能力。
第一,高新產業集聚的區域往往會集中大量的科研資源、資金支持和產業配套服務,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圈,資源的集聚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資源和支持,促進了產業鏈的完善和延伸,推動了技術的轉化和商業化進程。
第二,政府會針對高新產業集聚區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創新政策,例如稅收優惠、科研經費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措施為企業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保障,促進區域創新環境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高新產業的集聚有利于知識溢出和企業競爭。一方面,集聚效應促進技術交流與知識共享,當一家企業完成技術創新后,地理位置相近的企業更容易學習和模仿這項新技術,隨著企業的集聚,企業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甚至進行聯合研發,加強區域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企業的集聚也會促使更加頻繁的企業競爭,當地理位置相近的企業新技術不斷被學習,所有企業均沒有超額收益,而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企業便會增加創新投入研發新產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促進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
第四,高技術產業的集中會促進區域的人力資本積累。相比于傳統產業,物資資源和普通勞動力并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人力資本水平即知識、技術等才是真正決定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要素。競爭的壓力和追求利潤的動力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和產品創新,要求工人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為了保持就業競爭中的優勢,他們會從一般專業化向特殊專業化發展,而更多的高技術人員就促進了整個地區的創新能力。
高新產業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建議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化,聚焦成渝地區,亟需因地制宜促進當地高技術產業發展并帶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進一步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優化創新政策環境。政府應加快《重慶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2023—2027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數字經濟產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等政策規定落實。在此基礎上,制定更加靈活的創新發展政策。一是完善激勵政策,包括稅收優惠、科研項目資助等,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資金支持,鼓勵其增加研發投入,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二是建立健全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執法力度,打擊侵權行為,為高新企業提供更穩定、安全的創新環境。三是加強政策對接和服務支持,建立高效的對接平臺,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并為其提供精準的政策服務支持,解決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強化創新載體建設。建設更多的創新平臺和創新載體,提供創新的場所和資源支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一是設立科技金融平臺,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和投資服務,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商業化。二是建設科技園區和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提供孵化加速服務,使其快速成長和壯大,并提供技術轉移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建立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打造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集聚高新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資源,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交流,推動產學研合作,共同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培育創建成渝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優勢,川渝兩地應結合自身特點,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產業,并推動產業鏈互補融合。一方面,應基于兩地經濟產業擠出和區域優勢發展重點產業,避免兩地資源競爭阻礙產業發展,例如,四川省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制造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重慶在成品測試方面比較突出,因此可以成都為核心進行集成電路產業分工。重慶作為五大醫藥基地之一,在中醫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方面優勢突出,因此應該以重慶為依托壯大醫藥產業。另一方面,基于兩地優勢,也需做好產業融合發展。四川著重電子領域、重點關注科技研發和創意。重慶則著重生產制造領域、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兩者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打造西南地區產業集群。例如,四川將通信、電子設備研發與重慶汽車制造業融合,加快汽車制造高水平發展。
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成渝地區應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建設更多的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到成渝地區從事創新研究和產業發展,提高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引進創新型人才,大力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通過緊缺選調等方式從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引進緊缺的高技術人才,并為人才提供住房、稅收優惠、子女教育等方面政策,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二是健全人才培訓機制,為人才提供專門的培訓服務,提高員工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三是制定合理的人才流動政策,實現地區之間人才制度的互聯互通。具體而言,成都和重慶對人才的吸引力遠勝于周邊地區,但是其競爭壓力較大,生活成本高。因此,成都和重慶吸引高技術人才的同時,周邊地區也應當抓住人才的需求,著眼于塑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完善當地社保體制,利用待遇和前景吸引人才,加強高技術人才在川渝各區域、各城市之間的流動,推動兩地人才自由流動與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