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永盛
[摘要]? 20年來,浙江“千萬工程”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走出了一條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縉云縣是浙江省26個山區縣之一,也是浙西南革命老區縣,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特質,全縣263個行政村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各有特色,在鄉村振興進度上也參差不齊。鑒于此,縉云以“千萬工程”為契機,結合各村村情特色,因地制宜用好“三老”(老天爺、老祖宗、老革命)資源,不斷推進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鄉村共富模式縱深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縉云經驗、縉云力量。
[關鍵詞]? “千萬工程”;縉云縣;“三老”;鄉村共富
[作者單位]? 中共縉云縣委黨校
浙江作為沿海發達省份,緊緊把握改革開放的契機與時勢,中國共產黨帶領浙江人民發揚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率先推進市場取向改革,推動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到了21 世紀初,全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建設面貌日新月異,但是農村建設面貌明顯滯后。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通過深入基層調研,敏銳察覺浙江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現象,發現問題本源,親自部署和推動,創新性地啟動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并把它定位為基礎工程、龍頭工程、生態工程、民心工程。
“千萬工程”的緣由
最初,“千萬工程”是浙江順應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而實施的一項創新工程。20年來,浙江省持續發力推動“千萬工程”內涵升級,迭代優化成3.0版本,即“千村未來、萬村共富”,以鄉村共富為引領,其建設內容已涵蓋了鄉村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硬件建設、軟件建設等各個領域,并積累了建設美麗鄉村的豐富經驗。“千萬工程”不僅讓浙江農村成為大家公認的中國美麗鄉村,而且帶動了全國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啟動了鄉村振興戰略,成為真正惠及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統籌城鄉的龍頭工程、促進綠色發展的生態工程,成為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有效的抓手。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先后3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
山區縣“千萬工程”3.0版的共富邏輯
縉云縣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麗水市東北部。全縣山地、丘陵約占全總面積的80%,是浙江省26個山區縣之一,也是浙西南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特質,全縣7個建制鎮、8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263個行政村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各有特色。202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319.73億元,比上年增長8.0%,人均GDP為78655元,比上年增長7.8%。2023年全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63元,增長5.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62元,增長8.5%。
麗水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的重要發源地,縉云作為麗水市經濟發展較快且生態文明踐行較好的山區縣,在推進以“千萬工程”為重點的美麗環境建設過程中,不斷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讓鄉村美麗經濟駛入美麗環境建設的康莊大道,從而豐富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具體而言,縉云緊緊抓住城鄉融合的發展大勢,有力有序推進城鄉發展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在持續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將政府、市場、社會資本引入農村,把本地農村在外發展好的能人引回農村擔任鄉村致富帶頭人,促進好的企業、項目、資源、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的流動,并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提升。
一是始終堅持農民主體,發動群眾共建共享。尊重農戶的意愿和對人居環境的切實需求,發動群眾、帶動群眾、激勵群眾,引導形成生態共識,從“看著干”轉變為“一起干”。如壺鎮鎮聯豐村,以“花樣聯豐”創建入手,發動每名黨員帶頭種植10盆花,免費為村民發放花架,并通過每季度“美麗家庭”評比,營造了向善向美、和順和諧的氛圍。
二是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培優建強基層堡壘。推行“黨建+美麗鄉村建設”機制,選好“領頭雁”,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聚力提高村黨總支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如壺鎮鎮隴東村以“黨建+”模式引領未來鄉村建設,毅然放棄20世紀80年代就逐漸形成規模的工業村模式,村書記帶領全體黨員干部帶動群眾廣泛參與,利用原有材料對節點進行微改造,保留了村中有年代感的老建筑,從而吸引大批游客,為村民創收帶來新的途徑。村集體有錢了,村民富裕了,也更加自覺維護村居環境,讓隴東村從一個“臟亂差”的后進村,變成一個家家有花、戶戶成景的“花園村莊”,2018年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進行正面宣傳。
三是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打造典型。結合各村資源稟賦、村情實際,注重彰顯不同村莊的特色與個性,通過引進產業,推動未來鄉村建設。如舒洪鎮仁岸村,圍繞打造美麗生態、美麗經濟有機融合的樂游型未來鄉村,高標準規劃水利風景區,大力整治盤溪、章溪河道,拆除雞鴨棚、關閉沙場,改造濱水節點綠化,環境好了,游客也來了。2022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71.3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5萬元,戶均存款超50萬元的占比達70%。
縉云“千萬工程”3.0版的創新路徑
在全國省份中,浙江是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但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其中比較顯著的就是發展稍顯落后的山區26縣。浙江山區26縣土地面積約為全省的45%,人口接近全省的24%。但長期以來,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于浙江平均水平,這也是浙江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不可或缺與亟需面對的關鍵一環。尤其是縉云山區鄉村,因為交通閉塞、土地資源稀少等多面因素,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或多或少存在“臟、亂、散、差”等問題。鑒于此,縉云山區鄉村的“千萬工程”在走“政府自覺引導、農民自主推進、市場自由運行”道路的基礎上,不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撥款,也不搞“一刀切”,而是始終把“注重銜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公眾參與”作為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原則,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因地制宜用好“三老”(老天爺、老祖宗、老百姓)資源,將鄉村的產業“搞”出來,農民的錢包“鼓”起來,村居環境“靚”起來。
開發“老天爺”賦予的得天獨厚的自然遺產。綠水青山既是“老天爺”的饋贈,也是縉云的生態底色,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是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景吃景”是縉云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依托清麗山水、黃帝文化、詩畫耕讀等特色元素,原本鄉村單一的農業種植收入渠道變得豐富多元:一是風景創收,借力著名風景區“IP”效應,帶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如仙都街道鼎湖村,利用身處仙都5A級景區的地理優勢,將村集體300余畝山地、林地發包后,打造成鼎湖峰景區的“仰峰洲”景點,并依托景區收取商鋪租金、影視拍攝場租費等,實現經營性收入132萬余元,極大提高了村民收入。二是休閑創收,探索綠色農業與山水旅游相結合,打造多元化農旅融合新形態。如舒洪鎮仁岸村,在發展楊梅、茶葉等傳統農業種植產業的基礎上,打造親水平臺、水上樂園、橋洞咖啡屋、穿村小火車等一系列特色旅游項目,將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2022年仁岸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71.33萬元。三是農業創收,大力發展“五彩農業”地理標志(“兩黃”:縉云燒餅、縉云黃茶;“兩白”:茭白、縉云爽面;“一紅”:楊梅;“一灰”:縉云麻鴨;“一黑”:梅干菜),打造有故鄉情、有鄉土味、有價值鏈的鄉愁富民產業。如大洋鎮前村村,對茭白產業的市場運作進行創新,為村集體增收近5萬元。又如大源鎮龍坑村,黃茶種植面積已有1500畝,產值4000余萬元,通過科技賦能,日產茶葉達500斤,人均增收1.1萬元。
盤活“老祖宗”留下的獨一無二的人文遺產。縉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留下了很多名勝古跡,繁若星辰、璀璨多彩吸引了很多游人慕名打卡,也為鄉村致富帶來新的契機。一方面,要用好有形的資產。古建筑、古村落不僅僅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具象載體,是記憶傳承。河陽古民居是江浙一帶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國罕見。通過積極流轉閑置房屋,盤活“沉睡資產”,不少村民捧上了文旅致富的“金飯碗”,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也不斷被激發。村集體以資源入股的方式從景區門票收入中獲得分紅,村民得到真金白銀的分紅實惠。另一方面,要用好無形的資產。鄉土情結是中華文化的顯著特征,鄉賢既是鄉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激發鄉村共富的新的動力引擎。以鄉賢“為橋引路”,發揮鄉賢籌資金、籌智力、籌服務、籌治理等方面的引領作用,結對發展項目,助推經濟增長。例如三溪鄉70多位鄉賢組成“參謀團”,累計籌資200多萬元美麗鄉村建設基金,建立500畝黃茶基地,推進森林公園、創建3A景區村等項目,成功幫助村集體增收,2022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66.02萬元,經營性收入56.56萬元。
弘揚“老革命”傳承的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在挖掘生態資源基礎上,縉云縣加大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發揮縉云革命老區的獨特優勢,充分用好中共縉云縣委一大會址、黃弄坑浙東革命游擊根據地等紅色教學點和黨性教育基地,融合建黨精神與浙西南革命精神,推動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例如大源鎮稠門村依托“中共處屬特委機關舊址紀念館”打造江西山后紅色基地,基地內紅色食堂自2019年3月開館以來,已接待參觀2萬余人次,每年為村集體帶來5萬多元收益。胡源鄉打造的盤溪流域革命紀念館和招序蠶桑博物館,以“學習+體驗+加工”工坊定位,推出了親子游、研學游等,為強村富民提供新路徑,僅開館當日就現場認購總價值15.3萬元的農副產品,每年為強村公司增收50萬元以上。
浙江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親自擘畫的“千萬工程”的引領下,不僅城市發展迅猛,鄉村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縉云作為浙江典型的山區縣,在踐行“千萬工程”3.0版本的進程中,不等不靠,另辟蹊徑,把整治村莊和經營村莊結合起來,真正實現美麗環境轉換為美麗經濟,全力推進山區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