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荊
[摘要]? 西昌是四川省西南部最古老的城鎮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今作為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的沉淀中匯聚多彩文化。為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立足地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西昌多措并舉開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子,也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歷史文化;西昌;建昌古城
[作者單位] 中共西昌市委黨校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見證,更是一個城市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重要元素。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到加強老城區改造和社區建設,一系列多元探索持續推進,城市的記憶得到更好的保留,歷史文化遺產作為鄉愁的載體得到更好的傳承。
近年來,西昌以文強旅、以旅彰文,穩步推進建川電影博物館聚落、歷史文化名城涌泉街片區保護更新、歷史文化名城有機更新、高山堡鄉村振興、海南街道大石板鄉村振興二期產業建設。充分挖掘各類資源,依托建昌古城、唐園、禮州古鎮、知青博物館、彝族奴隸博物館等文化景點,以及彝族火把節、洞經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資源保護、打造產品、培育產業釋放文旅發展動力。2022年,西昌接待游客2195.7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2.83億元。2023年僅火把節期間就接待游客194.46萬人次,同比增長342.96%,實現旅游收入21.44億元,同比增長471.73%。
經驗與做法
深入調研深挖歷史文化遺產,采取多種方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西昌因悠久的歷史,遺留下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西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7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文物保護點20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222處。在文物保護方面,堅持古城、古鎮、古街、古村、古樹一體保護,對于古建筑以修復為主,打造展館為輔,如禮州會議遺址、清代武翼將軍柳相治的將門府邸、川興高山堡的陳家大院等;針對建昌古城的大型建筑和遺址的保護則是采取整體保護、修舊如故和易地搬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護等。在非遺傳承方面,將邛都洞經音樂、嶲硯雕刻技藝等37項非遺列入市級保護名錄,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1項、省級1項、州級21項,認定市級非遺傳承人66名,成功申報省級傳承人3人、州級6人。
科學編制和完善保護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向規范化。先后出臺《西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0年)》《西昌市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2014—2030年)》《西昌南街、北街和涌泉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西昌老城涌泉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西昌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保護規劃。確定重點項目,明確實施計劃,以建設服從保護,堅持“構建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進傳統文化復興,統籌保護與發展,完善名城保護機制”的原則,從市域、中心城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與傳統巷院、文物古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的保護七個層面推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工作,有效保護名城的歷史文化,保留名城的古樸風貌。
下足“繡花”功夫,彰顯歷史文化名城品質。有著630多年歷史的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跡、四川最大木結構城市群落。在建昌古城的修復中,主要通過落實考古前置政策、過細把關修復環節等方式確保文物“修舊如故”和古法工藝炮制。同時,嚴格遵守不改變原形制、結構、工藝、材料的要求,對文物建筑進行維修。大木作技藝和調色上色,嚴禁拆舊換新,嚴格編號拼接,力求歷史信息的傳承和展示。一切修繕都要遵循文物保護的原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
著力名城文化創新,滿足市民文化需求。立足于西昌歷史文化特色,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以打造文化底蘊深厚、綠色陽光時尚、舒適休閑宜居的文化之城和書香之城為目標,著力文化創新。積極推進建昌博物館、三江博物館等項目規劃建設。加大文旅項目招引力度,積極承接重大文化項目;加快推動建川電影博物館聚落建設,開展惠民音樂會,舉辦火把節、國際戲劇節、國際帆船比賽、國際馬拉松賽等活動。
積極推廣政策法規,提高市民保護意識。廣泛宣傳西昌名城、名鎮、名村、名樹、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政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宣傳,形成“保護古城,人人有責”的觀念,提高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同時,嚴格按照國家和四川省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實施管理,嚴把建設項目的選址關和涉及方案審批。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查處相關違法行為,杜絕對名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建筑遺產的破壞和損毀。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同步推進。在保護基礎上,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適度開發以達到活化利用的目的。如建昌古城,在做好修復工作再現明代建昌古城原有風貌的同時做好活化利用工作,以古城建筑群為基礎形成特色古城街區。此外,西昌清代武翼將軍府邸處邛海17度商業區,在做好院落遺址保護的基礎上,按照屬地原則交由商業區開發商進行管理。為了做好活化利用,將閑置古建筑再利用,外溢古宅院歷史文化,在將軍府內設置將軍府展廳、茶馬書社、讀星茶室、萬科精準扶貧成果館等。
問題與挑戰
把握名城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謹防開發過度。歷史文化名城是“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它同時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等功能,若是不發揮其經濟、文化等功能,無形中對城市的發展是一種限制。但過度開發或商業化又會削弱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造成一種隱形破壞。名城的建設和開發是為了更好地展現文化歷史價值,但稍有不慎會在開發中讓其失去原有的韻味,最終變成吃、逛、拍照的商業化的“古新城”。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開發與保護面臨的矛盾一直存在,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厘清二者的關系,以便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
打造“吸客體質”名城,多樣消費業態不可或缺。打造“吸客體質”名城,其中人是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游客的需求正在從過去單一化的游覽轉向多元化的體驗式旅游。越來越多的游客更注重新穎、互動性強、體驗感足、有文化創意的文旅產品,期待能有更具沖擊力的體驗和濃厚的文化感知。西昌歷史文化厚重、多彩斑斕,但總體上旅游消費業態相對傳統和單一。衍生的精品文創產品少,缺乏大型優質的文旅公司的介入,文創產業未形成規模等原因導致豐富的資源優勢不能高效地轉化為經濟優勢。
文旅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完善綜合服務配套水平,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綜合功能區域。調研發現,游客在服務方面反映的問題主要是餐飲住宿定價高,且未能提供與價格相匹配的服務;物價較高,超出游客預期;濕地景區內娛樂餐飲業態匱乏。此外,旅游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隨著西昌城市品牌和知名度不斷提升,特別是節假日外地游客和自駕游車輛增多。游客停車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在高峰期,邛瀘景區依然無法容納大量車輛停車,易造成通行堵塞。古城景區作為熱門景區之一,現有車位同樣無法滿足需求。
思考與建議
關注IP符號傳播的塑造,做好名城城市文化展示,提升歷史文化氛圍。一方面圍繞西昌歷史文化深挖特色,形成濃縮、符號化的IP符號。如形成一支標志性的歌曲、一句記得住的標語、一臺代表性十足的舞臺劇等與游客高效交流,產生共鳴,留下記憶。另一方面增加名城城市文化展示,或聚焦歷史文化特色,加強歷史城區整體風貌管控,做好特色景觀小品引導,營造特色歷史文化濃厚氛圍。分區域對特色景點周邊街道、建筑、道路等進行文化展示,外擴特色輻射范圍,增強游客的代入感和停留時間,讓游客還未到達景點,就能先臨其境。游客出了景點,還能持續沉浸,進一步強化西昌印象。
把握反向旅游新趨勢,分類做好文旅開發。當前,年輕人作為消費升級的主力,需求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近年來,避開人潮和高價消費,選擇能夠說走就走的,原生態、商業化程度低的小眾城市或景點,安靜、清閑的度假反向旅游或成為年輕人旅游的新趨勢。“去哪兒”平臺根據全國旅游情況,從支線機場中篩選出185個“小機場”進行統計,2023年暑期(7月1日—8月31日)“小機場”城市機票預訂量比2019年暑期增長近四成。這意味著旅游環境優質、交通便捷、知名度較小的旅游地成為暑期高性價比目的地。西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對歷史文化遺跡做好分類保護的同時可選擇有條件的點位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文旅產品,滿足反向旅游需求。
開發特色精品文創產品,發展多種消費業態。一方面,要對標市場需求,聯合多部門深挖提煉本土特色文創元素,開發特色創意文創產品。如針對建昌古城、唐園、禮州會議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跡的文創產品開發,應加強與文管所、古城保護中心、史志辦等專業部門聯動,結合部門的專業與文旅市場的需求,共同開發充分融入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將地方文化符號注入文創產品,將文化灌入美食,將特色嵌入常態化展演,讓游客念著來、記得住、留得下、帶得走。最終達到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的同時能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游客的年齡特點、消費習慣、個人愛好等決定了不同的消費水平和消費類別,應開發多種消費業態適應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時,需要關注游客到訪需求及消費習慣。因此,提供隨時觀賞、購買、品嘗、體驗的多種業態變得十分必要。可進行日常特色文化微展示,通過開放式廣場劇目、快閃演藝、接頭活動等營造氛圍,讓游客融入其中。同時保留部分本地特色飲食,增加小鋪、小吃、文創、游戲等業態,允許一定數量的小商小販售賣小玩意兒,添聚人間煙火氣,實現消費的多樣性。
提升綜合交通服務水平,緩解歷史城區交通壓力。優先發展綠色交通,大幅提升特別是城區內和熱門景區的綠色交通出行比例,如倡導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車交通出行,綜合提升慢行體驗;以分散化方式完善停車場、停車位的布局。鼓勵周邊小區、單位、企業在節假日對外開放停車位;加強交通管理引導,協調居民日常通行交通和外地游客交通關系。
強化人才內培外引工作,推進名城文旅發展。對標名城主題化、特色化、休閑化和市場化發展要求,離不開有豐厚理論基礎和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人才。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加大對本土現有歷史文化保護行業各類人員以及文旅行業專業人才的培育,強化其專業化素質水平提升。同時做好外引專業人才工作,打造一支專業性強、理念先進、懂管理營銷的歷史文化保護隊伍和旅游人才隊伍,不斷推進西昌歷史文化名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