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連你爾
[摘要]? 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浙江任職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實踐證明,“千萬工程”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強化多規合一,多要素全過程引領,統籌規劃農村產業發展空間,創新運營模式,完善農村全產業鏈。
[關鍵詞]? “千萬工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 中共都江堰市委政策研究室
為高水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浙江省率先實踐,利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項目,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浙江路徑,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千萬工程”有哪些經驗做法?成效如何?對新時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什么借鑒意義?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深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杭州市桐廬縣、湖州市安吉縣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深入調研。
“千萬工程”主要做法和成效
黨建引領,提升發展的活力。黨建引領是浙江省推進鄉村振興事業的重要做法,通過發揮黨員凝心聚人,強化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如安吉縣魯家村探索“田園黨建”方式,黨小組進駐農場,通過推行黨小組服務承諾項目化管理、績效化考核,安排黨小組長、村民組長擔任家庭農場服務專員,逐步形成了“組織建在產業上,問題化解在一線”的良好格局。
優化土地使用機制,激活農村產業發展要素。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而土地是鄉村地區推進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如何優化農村土地使用機制就成了關鍵。對此,浙江省的主要做法是以村為單位成立農村(社區)經濟股份合作社,量化村(社區)經濟股份合作制內的土地股份、集體資產,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掃清障礙,激活農村產業發展要素。安吉縣劉家塘村623戶農戶以300多畝承包地入股,每畝土地折1000股,共25萬多股,并于2014年成立安吉縣上墅鄉劉家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本村集體資產經營與管理、集體資源開發與利用、農業生產發展與服務等,以劉家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平臺對外投資5家公司。2020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384.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194.58元。
規劃先行,提升發展的科學性。對于鄉村振興事業,提前做好科學務實的規劃尤為重要。安吉縣魯家村邀請上海、廣州的知名設計單位高起點繪出魯家村發展藍圖,計劃以野山茶、蔬菜果園、綠化苗木、中藥材等為主導,籌建18個差異化、特色化的家庭農場,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培育全國首個家庭農場集聚區和示范區。
市場運作,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引入市場機制是浙江省鄉村振興的又一重要做法。安吉縣大眾園村以美麗庭院建設和農房改造試點項目為契機,實施“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多元發展模式,每年村集體及村民可獲得土地經營權流轉、勞務費等收入近260萬元。安吉縣魯家村依托“公司+村集體+家庭農場”,村集體代表全體村民與社會資本形成以股權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和經營綜合體,農民則通過勞動報酬、租金、股金等方式參與利益分配。據統計,2011年,魯家村集體收入僅1.8萬元,到2022年增長到610萬元,人均收入也從2011年的14700元增長到2022年的超50000元,村集體資產從不足30萬元增長到2.9億元,成了全國聞名的富裕鄉村。
鄉賢參與,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鄉賢作為鄉村和城市的紐帶,對鄉村振興事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魯家村從村莊的高位規劃到后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當地鄉賢的貢獻。2011年,魯家村20余位鄉賢主動籌資300萬元用于產業規劃、村莊規劃,經濟較為雄厚的鄉賢還注資領辦農場,9名鄉賢返鄉創業,成為“田園魯家”首批農場主,累計投資近億元,助力田園景區的建設。魯家村在鄉賢的帶動下實施“1+4+N”項目招引模式,成立杭州、上海、江蘇以及安吉4個招商組,組織12名鄉賢能人,通過上門走訪投資人、舉辦招商主題活動等方式,集中性、針對性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三年內累計引進項目20個。
“千萬工程”的借鑒意義
以黨建為統領,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充分發揮黨建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以提升村“兩委”成員的綜合素質為目的,清退年齡偏大、干事創業不積極、專業素質偏弱的村黨委班子成員。把鄉賢納入鄉村治理體系,打破以往村“兩委”成員大多來自本行政村的弊端,配強村黨委班子成員。結合實際推動村黨委書記的輪崗輪換,建立有效的村黨委班子成員晉升通道。立足村發展實際,借鑒浙江省產業鏈上建支部等做法,推動黨建與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以改革為契機,留足農村產業發展空間。以兩項改革“后半篇”為契機,重點梳理會堂、祠堂、廠房、廢棄學校等村集體閑置資產,通過租賃、承包經營、公開拍賣、與社會資本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利用,為農村新產業進駐提供發展空間,最大限度提高鄉村閑置資產的利用效率。同時,加快推進土地和宅基地的三權分置改革,為集體經營用地、農業設施用地提供發展空間,通過國土空間規劃優化資源配置,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支持。
創新運營模式,完善農村全產業鏈。完善涉農產業體系,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鄉村龍頭企業等新型市場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利用“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參股各類經營性的合作社,將宅基地、農房、農田的使用權通過村集體對外出租或成立資產性合作社對外合作,探索成立鄉村種養、農產品深加工、現代旅游服務等產業模式,形成一、二、三產業的農村全產業鏈,市場化運作,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使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獲得長期收益。
強化多規合一,多要素全過程引領建設。在規劃建設中堅持空間、生態、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等多要素相互銜接、同步考慮、有機融合,充分保留鄉村特色。注重在規劃中留白和減量,把鄉村作為最大最美的公園來打造,把生態作為區域最恒久競爭力來塑造。鄉村建設開發中要強化底線約束,嚴格堅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3條控制線,始終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針對鄉村缺乏規劃等專業人才的突出短板,加強組織“駐地規劃工作室”、選派“駐村規劃師”等專業團隊,全過程、全方面跟蹤鄉村地區規劃建設情況、城鄉規劃剛性執行情況等,真正扎根鄉村,加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引入社會資本,發揮多元投資主體優勢。合理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鄉村資源的開發利用,讓資本授人以漁。在產業振興方面,社會資本可與村集體合作開發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等,長鏈補鏈農村全產業鏈。在創新合作機制方面,利用鄉賢能人社會資源豐富、人脈廣泛、家鄉情結深厚等諸多有利條件,鼓勵社會資本和村集體合資成立適合的股份公司,促進農村資源、資產使用權的高效流動,將現狀集體建設用地、“四荒”資源,未確權的果茶場、林場、畜牧場和漁場等閑置資源交由社會資本經營管理,劃分好股份,形成“社會資本+村集體+村民”合作模式,增加村集體的財產性分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