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8 Lesson 3 “White Bikes”on the Road。
二、教學目標
1.識記和運用“交通環(huán)保”話題的相關詞匯,如bicycle path(自行車道),provide free public transport(提供免費公共交通),special parking places(特殊停車位)等,并能在新的語言情境下進行準確的運用和遷移。
2.通過閱讀和討論,有邏輯地說出阿姆斯特丹自行車文化和公共自行車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京自行車普及率較低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在解決公共自行車發(fā)展問題中的作用。
4.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增強對環(huán)保出行方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激發(fā)他們產生為改善城市交通環(huán)境貢獻力量的愿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及其成功經驗,并借鑒這些經驗來探討和解決北京公共自行車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
教學難點:在借鑒阿姆斯特丹經驗時,教師應提示學生考慮到北京與其在城市規(guī)模、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確保解決方案貼近實際情況。
四、教學過程
Step 1:Warming up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關于荷蘭自行車文化的文章。但在我們深入文本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展示一個有趣的短片。請大家認真觀看,看完后分享你們的感受。
(播放短片Cycling in the Netherlands)
老師:短片看完了。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學生:我看到荷蘭有很多專門的自行車道,而且他們的自行車停車場也很大、很方便。
老師:很好,這些自行車專用道和停車場確實體現了荷蘭對自行車的重視和支持。
學生:我還注意到,不僅僅是年輕人,連老人和小孩也都騎自行車。在荷蘭,騎自行車好像是一種全民運動。
老師:自行車在荷蘭確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幾乎人人都會騎。這種全民騎車的氛圍也是荷蘭自行車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我還看到荷蘭的自行車樣式很多,有的甚至可以用來帶孩子或購物。
老師:荷蘭的自行車設計非常人性化,考慮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這種多樣性也是荷蘭自行車文化的一個獨特之處。
老師(總結):同學們,通過觀看這個短片,我們對荷蘭的自行車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荷蘭之所以被稱為“自行車友好型國家”,不僅僅是因為它有完善的自行車道和停車場,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種全民騎車、重視自行車的氛圍。這種氛圍的形成離不開荷蘭在道路設計、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理念,并思考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Step 2: Lead-in
老師:同學們來看看最近北京的天氣如何?(PPT展示近期北京天氣情況)大家有什么感受?
學生:老師,最近霧霾很嚴重,出門都要戴口罩。
老師:是的,霧霾天氣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那么,大家知道霧霾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嗎?
學生:我知道,工業(yè)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都是主要原因。
老師:沒錯,工業(yè)污染和汽車尾氣污染確實是導致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里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研究課題“Air Quality—A Tale of Three Cities”,課題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PPT展示北京霧霾圖片課題研究結果報告)
老師:既然汽車尾氣污染是導致霧霾的可控誘因之一,我們應該如何減少汽車尾氣污染呢?大家有什么建議?
學生:我們可以選擇騎自行車出行,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老師:非常好的建議!騎自行車不僅環(huán)保,還能鍛煉身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自行車文化的文章——Lesson 3 “White Bikes”on the Road。這篇文章將向我們介紹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如何更好地推廣自行車文化,減少汽車尾氣污染,改善我們的空氣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霧霾天氣和汽車尾氣污染問題,引出騎自行車這一環(huán)保出行方式,進而導入本課的主題——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
Step 3: While-reading
老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對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請大家仔細閱讀全文,并思考我提出的四個問題。這些問題會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阿姆斯特丹的“white bikes”歷史以及它是如何成為一個自行車友好型城市的。
(學生閱讀完后)
老師: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阿姆斯特丹被視為自行車友好型城市?請大家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
學生:我認為阿姆斯特丹之所以被視為自行車友好型城市,是因為它有完善的自行車道、專門的停車場,而且政府還提供了免費的公共自行車,這些都使騎自行車變得非常方便。
老師:你提到了自行車道和停車場等硬件設施,還有政府的支持。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問題:介紹20世紀6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White Bike Movement”,并分析它失敗的原因。
學生:20世紀60年代,阿姆斯特丹推出了“White Bike Movement”,旨在推廣公共自行車。但是,因為人們缺乏共享意識,自行車很快被盜或損壞,所以這個項目失敗了。
老師:分析得很到位。接下來是第三個問題:30年后,為了確保“White Bike Project”的成功,采取了哪些新方法?
學生:為了確保項目的成功,阿姆斯特丹采取了多種新方法,包括使用芯片技術跟蹤自行車的使用情況、設立特殊的停車場以及提供免費的公共交通等。
老師:非常好,你提到了芯片技術、特殊停車場和免費公共交通等措施。最后一個問題是“White Bike Project”對阿姆斯特丹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生:“White Bike Project”減少了私家車的使用,改善了空氣質量,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此外,它還成了阿姆斯特丹的一張城市名片,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
老師:大家的回答都很棒!現在,我們來進行下一個活動。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基于文本內容設計一個有效閱讀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分析型、評價型、應用型或創(chuàng)新型的。給大家5分鐘時間討論和準備。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問題)
老師:好了,時間到。請每組派一個代表把設計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學生代表在黑板上寫下問題)
老師:看來大家都很有創(chuàng)意!我挑選了其中三個問題供大家思考和回答。第一個問題:阿姆斯特丹的兩次自行車運動有什么異同?第二個問題:什么社會條件促進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車的發(fā)展?第三個問題:我們如何把北京發(fā)展成一個自行車友好型城市?請大家思考后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老師(小結):通過今天的閱讀活動,我們不僅了解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還學會了如何設計有效的閱讀問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繼續(xù)發(fā)揚這種探究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
Step 4:Post-reading
老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了解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及其成功的原因。現在,讓我們回到北京,思考如何在北京推廣這種“White bike ”文化。首先,請大家思考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在北京,人們不選擇騎自行車完成從家到學校或辦公室的最后一千米?
學生:我認為在北京,很多人不騎自行車是因為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嚴重,而且自行車道不夠完善。
老師:很好的觀點。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提出解決方案呢?請大家分組討論,結合阿姆斯特丹的經驗以及北京的實際情況,提出你們的建議。
(學生分組討論)
老師:在討論之前,我想先給大家展示兩個成功的案例,美團和支付寶共享單車。
學生:我騎過現在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非常方便,只需用手機掃碼就可以解鎖使用,并且可停放的地方很多,很容易找到。
老師:確實,這些新興的公共自行車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選擇。接下來,請大家繼續(xù)分組討論如何在北京進一步推廣這種自行車文化。
(學生繼續(xù)分組討論)
老師:看來大家都討論得很熱烈。現在,請每組派一個代表來匯報你們的討論結果。
學生(代表第一組):我們組認為,政府可以加大對自行車道的建設力度,提供更多的自行車停放點,并鼓勵企業(yè)參與公共自行車項目。
Step 5:Homework
老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就要結束了,但學習和思考不會停止。我為大家布置了兩項課后作業(yè)。第一項是閱讀兩篇拓展文章:“Amsterdams cycling history”(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歷史)和“How to get a city cycling”(如何讓一個城市騎起來)。這兩篇文章會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自行車文化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同時,我也推薦了一些關于自行車運動的網站,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第二項作業(yè)是根據我們今天的課堂討論結果以及思考,給北京市市長寫一封建議信,主題是“How to make public bikes popular in Beijing”(如何在北京推廣公共自行車)。在信中,你可以提出你認為可行的措施和建議,如增加自行車道、提供更多的自行車停放點、優(yōu)化自行車租賃系統(tǒng)等。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旨在通過閱讀和討論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車文化,并借鑒其經驗,思考如何在北京推廣公共自行車。從課堂實施情況來看,學生的參與度高,思維活躍,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
在課后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閱讀拓展文章和撰寫建議信兩項任務,旨在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
通過閱讀英文文章,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真實語料,提升英語閱讀能力;通過撰寫建議信,學生可以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同時,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在討論環(huán)節(jié),部分學生的發(fā)言機會較少,未來可以考慮采用更多的討論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對課后作業(yè)的反饋和指導也需要更加及時和具體,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二高級中學)
編輯:常超波
作者簡介:周文星(1983—),男,回族,甘肅張家川人,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