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小說中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現了她的悲劇性格和“我”對舊中國勞動婦女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小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廣大勞動婦女的摧殘、迫害,深刻地表現了舊中國人民的悲慘生活,也表現了文中如“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社會現狀的無動于衷和無可奈何。《祝福》中塑造的“看客”形象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的一種丑惡現象。“看客”形象在魯迅先生筆下并非只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黑暗,它實際上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一種社會現象。《祝福》中“看客”形象描寫得入木三分,而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除了封建禮教的毒害外,還有一批“殺手”——看客,在《祝福》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下的“看客”麻木不仁、冷眼旁觀、自私冷漠等。
一、麻木不仁
小說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她其實是大多數舊社會農村婦女的真實寫照。她勤勞、善良、樸實,卻身份低微,在舊社會里她被很多“看客”踐踏、鄙視、迫害,最后悲慘地死去。
祥林嫂剛到魯鎮不久,就被魯四老爺覺得“晦氣”。在魯鎮的人們看來,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在別人家里干活,又不能再嫁人,這是很晦氣的。魯四老爺“討厭她是一個寡婦”,這就是典型的“看客”心理。
在祥林嫂第二次到了魯四老爺家時,主人家覺得現在的祥林嫂和之前大不相同了,手腳不靈活,干活也沒有之前那么靈便了,四嫂已經很不滿了,在祭祀時也不讓祥林嫂動手了,原因很簡單,他們覺得祥林嫂不干不凈,祖宗可能不吃,這就是典型的“看客”心理,對于祥林嫂的遭遇,他們沒有絲毫的同情,多的是麻木,特別是四嫂,她不讓祥林嫂干活,她親力親為的行為,也讓祥林嫂覺得自己已經回不去從前了,因此,一天可做的事情只剩在灶臺燒火了。
鎮上的人雖然也叫她祥林嫂,但是這語調卻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笑容冷冷的,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些人對祥林嫂所遭受到的苦難沒有憐憫之心。
在魯鎮上,祥林嫂反復講述著她的悲慘故事,從起初人們的表現來看,他們對祥林嫂遭受的苦難似乎還是有點同情心的。但是從后來的描寫來看他們似乎把祥林嫂視為一件物品而不是一個人來看待,他們認為祥林嫂講述的悲慘故事就跟聽書一樣,他們是來湊熱鬧的,以至于后來對她所說的遭遇都已經“厭煩到頭痛了”,在他們看來,祥林嫂所遭受的苦難就是她自己應該承受的,與別人沒有任何關系。
在小說中,魯迅先生以“看客”的角度描寫了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魯迅先生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他是在批判“看客”的冷漠與麻木。他們對于一個將要死去的人,不但沒有半點憐憫之心,還用十分惡毒的話去挖苦他。“看客”們對祥林嫂是冷漠的,他們只會對祥林嫂進行嘲笑與譏諷,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幫助她。在魯迅先生看來,祥林嫂是一個受害者,而“看客”們是施害者。
在魯鎮中,在封建禮教思想下長大的“看客”們不關心祥林嫂的遭遇,對祥林嫂的麻木不仁,使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絕境。魯迅先生通過這樣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看客”們麻木不仁的性格特點。
二、冷眼旁觀
在小說《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令人悲傷的。祥林嫂是一個不幸的人,她被踐踏、被當作笑柄、被評頭論足。祥林嫂先前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卻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中失去了光芒。但她沒有就此被打倒,她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但是,她遇到了一個讓她變得更加不幸的“看客”——魯四老爺,雖然魯四老爺很有錢,但他還是趕走了祥林嫂,被趕走后,祥林嫂淪為乞丐,獨自一人面對冰冷的魯鎮。
被趕走后,祥林嫂沒有得到魯鎮人們的同情,柳媽就是一個典型的“看客”,她與祥林嫂一樣,同是農村婦女,同樣勤勞、善良,本應該和祥林嫂同病相憐,也應該對祥林嫂的遭遇感同身受,可對祥林嫂滿是嘲弄,祥林嫂也只能默默地聽著、忍受著她的嘲笑,因為對于那些不堪忍受的遭遇,她也沒有辦法否認。在祥林嫂的心目中,她反復講述的那些悲慘遭遇可能并不是要博取別人的同情,而是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可是人們非但不理解她,反倒是冷眼旁觀,甚至是戲謔嘲弄,讓祥林嫂的眼中盡是絕望。
小說中的“看客”們對祥林嫂的遭遇并不關心,更多的是冷眼旁觀。在魯鎮上,“看客”們很少去關心祥林嫂,他們不愿意去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也不想去幫助她。在小說中,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死后,祥林嫂不得已再次到了魯鎮,這時候的祥林嫂并沒有被生活的艱辛打敗,雖然經歷了喪夫、喪子之痛,但此時的她還是心懷希望的,但是魯鎮中魯四老爺的數次皺眉、四嬸對祥林嫂的嫌棄、魯鎮男人們對祥林嫂的鄙視、柳媽的譏笑,這些都使得祥林嫂無法在魯鎮立足,他們的冷漠、毫不關心、嘲弄譏笑更是如同一把又一把鋒利的尖刀,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刺在了祥林嫂的心中,看似熱心腸的魯鎮街坊鄰居們,他們那比冰雪還冰冷的心,比刀刃還鋒利的心,讓祥林嫂的希望一點一點破滅,她精神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終于被壓垮了,讓祥林嫂走向生命的終點。
三、自私冷漠
“看客”們的自私冷漠,這是指他們在聽說祥林嫂悲慘命運時,表現出的一種冷漠和麻木不仁的心理。他們不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祥林嫂在他們眼里只是一個“災星”而已,沒有半點同情和憐憫。
《祝福》中除了“看客”們表現出來的自私冷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我”。“我”在小說中是一個年輕又受過教育的人,“我”應該比魯鎮的其他人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能他更能理解、幫助和同情祥林嫂,但從文中看來,“我”并沒有付出任何幫助祥林嫂的行動,“我”雖同情祥林嫂卻無法幫助她擺脫悲慘的命運。而在祥林嫂看來,“我”應該知道很多魯鎮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問了“我”很多問題,可是“我”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的問題,表現得很驚詫和恐慌,在后面的問答中含糊其詞、吞吞吐吐,“我”也怕自己的回答會讓祥林嫂更加悲慘。其實,文中的“我”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我”也很擔心自己的回答會給祥林嫂增添更多的苦惱,也正因如此,“我”并沒有改變祥林嫂的命運。
四、“看客”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劇人物
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他們麻木不仁、冷眼旁觀、自私冷漠,他們的麻木、冷漠、愚鈍,讓人感到悲哀。他們缺乏同情心和正義感,沒有良心和道德感,不懂得為別人著想,只是麻木地看著別人悲慘的命運。在《祝福》中,“看客”們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祥林嫂的命運,他們把祥林嫂看成一個笑話、談資和笑料。
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了這類人物形象,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迫害,揭示了社會上“看客”們麻木不仁的態度和丑惡靈魂。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這類人物形象既是社會罪惡的化身,也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劇人物。他們在封建社會中充當著“看客”這一角色。
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了許多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如四嫂、柳媽。他們都是封建思想毒害下的悲劇人物。小說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身上有許多美好的品質。然而,祥林嫂又是一個不幸的人,她遭到封建禮教無情的迫害。在封建禮教面前,她總是被嘲弄、譏笑,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祥林嫂沒有地位、沒有尊嚴,更沒有人愿意可憐她、同情她。“看客”們只關心自己的“閑事”,他們總是用冷漠和麻木來對待祥林嫂。魯迅先生把這些人物形象描寫得生動、深刻、感人,使他們成為具有典型意義和藝術價值的悲劇人物形象。
這些“看客”也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衛道士們也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他們對封建禮教缺乏清醒的認識。比如,“魯四老爺”這個衛道士是一個受過封建教育的人,他要維護封建道德,要維護封建禮教,不讓別人做任何違反禮教的事,否則就要受到“道德”的審判。他對祥林嫂的死抱著一種冷漠的態度,他認為祥林嫂不值得同情,于是他把祥林嫂趕出了家,讓她淪為乞丐。雖然他有能力讓祥林嫂吃飽喝足,不讓她忍饑挨餓,但他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多次皺眉,多次不滿,讓祥林嫂的命運苦上加苦,將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入絕境。這樣一個受封建思想毒害、麻木冷漠的人物形象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看客”中的典型人物。
五、“看客”的悲劇根源
祥林嫂是一個悲劇人物,她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淪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她有著善良、勤勞等優秀品質,但她所受到的是封建勢力對她思想和心靈上的雙重迫害。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雙重壓迫下,祥林嫂不得不選擇了死亡。
首先,《祝福》中“看客”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讓人們對當時社會上“看客”形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看客”們,他們不僅是作為一個個體而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社會群體而存在。他們在冷眼旁觀中慢慢地麻木、冷漠,逐漸失去了自我意識和尊嚴。魯迅先生通過對“看客”形象的描寫告訴人們人性的冷漠與麻木。
魯迅先生通過描寫這些“看客”,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對人性的摧殘,并且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在封建社會里,人的思想被禁錮,人們開始變得麻木與冷漠。“看客”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冷眼旁觀別人的遭遇和生活,他們不會為別人著想。魯迅先生在《祝福》中寫了“看客”們對祥林嫂的冷漠與麻木,這是對人性自私赤裸裸的揭露,特別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變成這樣與人性脫不了干系。
其次,當時社會的冷漠與無情。魯迅先生通過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向人們揭示了一個現象:在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摧殘下,在貧窮、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包圍的中國農村,“看客”們將會繼續上演悲劇。魯迅先生通過《祝福》中多個“看客”的人物形象,表現出封建社會的冷酷無情,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看客”們的命運。
魯迅先生通過對“看客”形象的描寫,生動地反映了封建勢力對老百姓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吃人”的本質。正是這種社會文化環境,導致祥林嫂這樣一個悲慘人物在悲劇中掙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上“看客”們冷漠、麻木、無情等落后的思想情感。“看客”們既是一個個具有鮮明個性的個體,又是一個社會群體,他們雖然是個人行為,卻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意志為轉移。他們是被時代所淘汰、被歷史所拋棄的群體。
最后,《祝福》中的“看客”其實是魯迅先生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看客”們對他人缺乏同理心,對他人不幸的漠不關心和冷眼旁觀,甚至于嘲弄和譏笑他人的不幸,不理解、不同情、不幫助他人,他們是一群沒有是非觀念、自私自利、被封建禮教毒害的“看客”,魯迅先生通過這些“看客”的行為表現,刻畫出了內心孤獨、空虛的“看客”群體,雖然魯迅先生已經不在了,但他塑造的這些“看客”是否還存在于我們身邊呢?這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被時代淘汰,但我們都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不能因此而失去自我意識和尊嚴,不要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
總的來說,《祝福》中塑造的“看客”形象是當時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看客”們逐漸喪失了基本的同情心,他們冷漠、麻木,以旁觀者的身份旁觀別人的悲劇。在魯迅先生眼里,他們是封建制度下社會病態的代表。魯迅先生對“看客”這一形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揭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看客”們麻木不仁、冷漠麻木、漠視他人苦難和命運的精神實質。我們要反對“看客”這一社會現象,不做冷漠自私、麻木不仁的“看客”。
(作者單位:甘肅省禮縣第二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