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南
摘? 要:我國經過幾十年城市化進程,目前存在大量能效低下、設施陳舊和環境質量不佳的老舊小區,在國家“雙碳”目標的驅動下,綠色建筑技術以其節約環保與舒適健康等特點在改善老舊小區中呈現巨大的潛力。研究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外圍護體系的節能改造、太陽能“光伏+”改造、海綿化改造和智慧化系統改造。同時,通過對成都市多個老舊小區的改造案例進行分析,展示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實際效果,并強調政府支持和居民參與在改造過程中的重要性。研究結果表明,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具有顯著的節能、環保和提高居住質量的效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綠色建筑技術;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智慧化系統改造;太陽能
中圖分類號:P631.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4)19-0193-04
Abstract: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characterized by low energy efficiency, outdated facilities, and p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Driven by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goals,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with their featur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fort, show great potential in improving these old residential area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four main aspects: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 solar "PV+" renovation, sponge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 upgrades. Additionally, by analyzing renovation cases of multiple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Chengdu,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in the renov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support and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renova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erms of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ing residential quality in the renov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y posses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ies; old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sponge city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system upgrades; solar energy
老舊小區普遍存在能效低下、設施陳舊和環境質量不佳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明確了老舊小區的定義,即建成年代較早、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失養失修失管的小區。老舊小區分為內在功能性問題和外在社會性問題[1],內在功能性問題主要是居住環境較差、配套設施不足和損壞,外在社會性問題主要是居民繁雜與物業管理落后,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還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指在建筑全生命期內,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為用戶提供健康與高效的使用空間,其核心理念在于減少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居住舒適度,同時節約能源和資源。綠色建筑作為一種重視環保、節能和可持續性的建筑策略,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國家“雙碳”目標之下,節能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2],綠色節能建筑必然成為建筑發展的趨勢。
1? 綠色建筑技術的具體應用與實施
綠色建筑技術的核心在于其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通過節能、環保、居住健康和可持續資源使用等關鍵原則實現,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旨在提升建筑物的整體能效和居住質量。綠色建筑技術應用于老舊小區改造可以歸類為4個方面:外圍護體系的節能改造、太陽能“光伏+”改造、海綿化改造、智慧化系統改造。
1.1? 外圍護體系的節能改造
外圍護體系主要包括對外墻、門窗和遮陽系統進行綠色節能改造。
1.1.1? 保溫隔熱外墻
老舊小區外墻多數是黏土實心磚墻,因年限已久,外墻外表面出現大塊脫落,外墻的熱工性能已達不到現行居住建筑的設計標準要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結合老舊小區的特點,在改造過程中最大程度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采取外墻外保溫改造是合適的。將原有斑駁的墻面的外表面剝離去除,加一層保溫隔熱的外墻,采用50 mm硬質聚氨酯泡沫板可建立室內保溫系統,節約能耗,同時減少墻面發霉和墻皮脫落的風險。
1.1.2? 節能門窗技術
門窗在一般建筑外圍護結構中約占30%~40%,其熱損失占到了50%左右[3]。老舊小區窗戶節能改造可拆除原有普通單層白玻璃,采用高性能的塑料型材窗框加中空玻璃[4],并通過改善制作安裝精度、安裝密封條等辦法減少空氣滲漏和冷風滲透耗熱。這種節能門窗除節能保溫外,還可隔離外界噪聲污染,同時還具有良好的氣密性與結構強度。
節能窗戶的主要技術指標有3個:傳熱系數及遮陽系數、氣密性能、通風性能。節能門窗具有較低的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表1)及較高的氣密性能。通風性能直接受到窗戶開啟寬度的影響,一般規定居住建筑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于房間地面面積的10%或外窗面積的45%。
1.1.3? 遮陽系統
外遮陽是最有效的遮陽設施,對外窗進行外遮陽改造比用Low-E玻璃具有更好的節能效果和性價比,通過外遮陽可達到節約空調能耗50%的效果[5]。傳統的外遮陽系統常見形式為卷簾外遮陽系統,目前較為先進的是由鋼化玻璃(冰花玻璃)構成的外遮陽系統,遮陽設備可優先采用裝配式構件,如裝配式遮陽板等,綠色環保且施工工期短[6]。
1.2? 太陽能“光伏+”改造
以節能低碳為目標導向的綠色改造離不開可再生能源,在老舊小區的屋頂安裝光伏板,不僅可以提供清潔能源,還能改善屋面的保溫性能。太陽能光伏技術在為居民家用提供電能的同時,其光電板與屋面之間可形成空氣隔斷帶,對建筑體起隔熱保溫、節能降耗作用[7]。同時,通過在老舊小區安裝太陽能路燈,樓道安裝節能燈,改善照明環境;建設光伏停車場,可為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汽車充電;建設光伏快遞柜,實現智能收發快遞等。老舊小區改造配合輸配電分離的電網改革,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1.3? 海綿化改造
老舊小區排水管網老化嚴重,排水標準較低,設計口徑小,導致小區極易發生內澇,道路下墊面硬質化嚴重,景觀綠地空間不足,雨水調蓄設施缺乏 ,重排輕蓄,造成了水資源浪費[8]。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將老舊小區改造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的典型技術有:下沉式綠地、透水磚鋪裝、綠色屋頂和生物滯留設施,具體介紹見表2。
1.4? 智慧化系統改造
老舊小區一般缺乏停車位,交通堵塞與占用消防通道導致安全事故頻發。結合小區實際,可采用小型分散化的多點立體停車模式,還可在立體停車庫上加裝太陽能、充電樁、車輛智能識別系統,實時顯示停車數量。同時,建立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具有智慧物業管理、社區電商服務、智慧政務服務和智慧家居管理等功能[9],實現業主、物業與街道的三方互通,建立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新型社區。
2? 成都市成功改造項目案例分析
成都以綠色、生態、循環、低碳和健康的公園城市而著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特別重視城市的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進行了多項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
2.1? 成都市錦江區馬家溝1號五福苑小區改造
成都市錦江區馬家溝1號的五福苑小區建立于20世紀90年代,居民約1 500人,建筑面積為3.3萬 m2。由于建設年代較為久遠,小區已出現屋頂漏水、外墻脫落、路面積水、通信管線混亂及安防設備老化等問題,居民生活表現出“問題多、意見多、投訴多”的難題。2021年,錦江區政府與居民積極溝通協調進行小區改造。
改造過程中,首先,對老舊的外立面重新進行了涂刷,整理了凌亂的線纜,更換了雨棚和玻璃窗,建設了513 m2的便民菜市場和141個標準停車位。同時,修復地下管網塌陷3處,更換安防系統與大門,并對道路、雨棚、通信管線、自來水表等進行整體改造。圖1為來自錦江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部的對比照片。
2.2? 成都市成華區新華西路老舊小區改造
成都市成華區新華西路的老舊小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原有基礎設施老化,排水系統不暢,存在嚴重的內澇問題,成華區政府對該小區進行綠色改造。
在改造過程中,首先,對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包括排水系統的更新和擴容,增加了雨水收集系統,以減少內澇現象;其次,對建筑外立面進行了保溫隔熱改造,采用了環保節能材料,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最后,對小區的綠化進行了提升,增加了社區花園和休閑設施,進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一系列措施,小區的環境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適度也得到了提高。
2.3? 成都市青羊區光華村街道老舊小區改造
成都市青羊區光華村街道的老舊小區建于20世紀70年代,建筑結構老化,設施陳舊,居民生活質量較低,青羊區政府對該小區進行綠色改造。
在改造過程中,首先,對建筑結構進行了加固和修復,解決了安全隱患問題;其次,對建筑外立面進行了保溫隔熱改造,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時,對小區的道路和綠化進行了提升,增加了停車位和社區花園;最后,引入了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社區的智能化管理。通過綠色改造措施,小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3? 挑戰與對策
3.1? 綠色建筑技術實施面臨的挑戰
3.1.1? 資金成本
隨著需改造的小區數量與改造項目逐漸增多,且改造的標準增高,僅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已經無法支持當前老舊小區改造[10]。同時,綠色改造需要的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成本高且施工成本也較高。
3.1.2? 技術實施
老舊小區建造年代久遠,結構已經退化,改造工作困難。此外,老舊小區建筑結構布局復雜,改造空間受限,在進行綠色改造時需要綜合考慮建筑類型、環境條件以及住戶需求,技術要求較高。
3.1.3? 改造管理
綠色建筑技術沒有統一的標準規范,質量管理缺乏依據,管理難度大與風險高,改造之后的維護管理需要多方協調,眾口難調。
3.2? 具體對策
3.2.1? 建立溝通渠道,調動居民積極性
通過社區會議、座談會、公告欄和社交媒體等渠道與居民積極溝通,了解居民需求,并建立緊急熱線和投訴處理機制[11]。引導居民參與老舊小區的全程改造,強化主人翁意識,加強質量安全監管。
3.2.2? 建立統一標準,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增加資金投入,鼓勵企業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創新,制定綠色建筑技術的標準和認證體系,推動技術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同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節能補貼等措施,鼓勵各方采用綠色建筑技術[12]。充分利用政府節能減排補貼,改造可以產生巨大的CO2減排效應,也可通過碳排放市場來部分補償資金。
3.2.3? 健全管理機制,提高居住質量
可以由小區業主委員會管理或引進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同一社區多個小區統一打包招標,聘請物業服務公司,實行專業化、精細化、規范化與長效化的物業管理服務,維護小區老舊改造效果,切實提高小區居住環境質量[13]。
4? 結束語
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應用探索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老舊小區改造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協作,合理規劃、精準落實,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地對老舊小區實行綠色技術改造,進行能源轉型,實現節能低碳環保的城市生活目標,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人民幸福感,促進社會繁榮。
未來,在推進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過程中,需要繼續加強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推廣和應用更多的綠色建筑技術。同時,應該注重改造后的維護和管理,確保改造效果的可持續性。此外,還應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提高其參與改造和維護的積極性。通過多方協作,推動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深入開展,打造更加綠色、宜居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 鄒邦濤.城市更新——濟南花園小區一區更新改造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3.
[2] 高峰.綠色建筑技術在城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應用[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16):80-82.
[3] 李穗敏.建筑節能設計中的圍護結構影響因素探討[J].現代裝飾(理論),2013(7):19.
[4] 肖敏,張云艷,李翰宇,等.基于BIM的長沙市城鎮老舊小區既有住宅外墻和外窗節能改造研究[J].建筑節能(中英文),2022,50(5):111-117.
[5] 仇保興.城市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增加我國有效投資的新途徑[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6):1-6,150-152.
[6] 周博倫.城市更新視角下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建筑科技,2024,8(3):77-80.
[7] 邵任薇,盧雪瑩,岳藝霖.“雙碳”目標下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有機更新策略研究——以廣州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4, 33(2):28-36.
[8] 王雨薇.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項目風險演化仿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1.
[9] 孫洪磊.老舊小區智慧化改造開啟社區治理新局面[J].建設科技,2020(18):42-44,48.
[10] 李新建.海綿城市建設PPP項目施工風險分析與應對[J].建設科技,2020(7):20-22.
[11] 吳紹蔚.精致城市建設中老舊小區改造若干問題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36):34-36.
[12] 張煒.綠色建筑技術在城市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23(13):75-77.
[13] 沈建新,劉冬萍,方雨欣.城市微更新視域下老舊小區改造滿意度調查及提升策略探究——以福州市鼓樓區為例[J].福建建筑,2024(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