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超

最近一年,酷愛跑步的張阿姨經常感到從左側屁股開始,沿左側大腿和小腿有一種麻木和酸脹的疼痛感。因為知道自己患有腰椎間盤膨出,張阿姨認為這是腰椎疾患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疼痛。于是,她按照腰椎間盤膨出治療了大半年。讓張阿姨沒想到的是,疼痛癥狀非但沒有好轉,還越來越嚴重。她急忙來到醫院。經過一系列的問診、檢查,醫生告訴她,她的疼痛并不是腰椎間盤膨出導致的,而是由一塊小小的肌肉引發的,這塊肌肉就是梨狀肌。
張阿姨所患疾病即為梨狀肌綜合征,患病的主要原因和張阿姨酷愛跑步運動有關。
梨狀肌是髖關節外旋肌群中的一組肌肉,因為形狀為梨形而被稱為梨狀肌。當梨狀肌因各種原因發生充血、水腫、痙攣、粘連和攣縮時,就會刺激和壓迫坐骨神經,進而引發一系列癥狀,臨床上稱為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綜合征的病因主要是外傷。大部分梨狀肌綜合征患者有外傷史,比如臀部扭傷、肩扛重物下蹲、負重行走及受涼等。近年來,患梨狀肌綜合征的人越來越多。一方面,與現代人久坐、蹺二郎腿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久坐、蹺二郎腿會造成臀部肌群活動減少,導致梨狀肌過度使用而出現僵硬。如果梨狀肌長時間不能得到緩解,就會造成梨狀肌損傷,出現坐骨神經受壓等一系列癥狀。
另一方面,熱衷跑步健身的人也容易出現梨狀肌綜合征。這主要是由于人跑步時,每次抬腿,髖部的屈肌和股四頭肌都會收縮,導致肌肉繃緊變短,拉拽骨盆前方部位。日常的行走、偶爾的跑跳,只要沒有超過自身的承受范圍,沒有發生扭傷、跌傷等外傷情況,梨狀肌一般不會出現問題。但是,那些經常進行超強下肢運動的人需要提高警惕。這些運動包括跑步、騎車、踢毽子等。
張阿姨就是因為經常超量跑步,患上了梨狀肌綜合征。重復性的下肢動作使梨狀肌出現疲勞,從而導致痙攣,進一步誘發梨狀肌炎性水腫,最終壓迫坐骨神經,導致梨狀肌綜合征。如果在跑步中發生扭傷、跌傷等情況,就更容易患上梨狀肌綜合征。
梨狀肌綜合征患者的主要表現為患側臀部疼痛、酸脹,且位置較深。疼痛感會從臀部沿著大腿后方,向小腿和足部放射。癥狀嚴重的患者會因為疼痛出現走路一瘸一拐的情況,稱為疼痛性跛行。更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行走困難或其他活動受限,而盤腿、彎腰等活動又會使疼痛加劇。
下面這兩個動作試驗,可以幫助確診是否為梨狀肌綜合征。
直腿抬高試驗 患者做直腿抬高的動作,如果在抬高60°前出現疼痛,即為試驗陽性。直腿抬高這個動作會使梨狀肌拉長至緊張狀態,對坐骨神經的壓迫刺激更加嚴重,所以患者的疼痛加劇。但抬高超過60°后,梨狀肌不再被繼續拉長,疼痛感就會減輕。
梨狀肌緊張試驗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將患肢伸直,做內收內旋動作。此時如果有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感隨即緩解。這種情況就可以認為是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以上是梨狀肌綜合征的常用檢測方法。此外,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檢查也可協助診斷,影像中可以發現梨狀肌病變和坐骨神經受累。
主要治療方式和緩解辦法
推拿
推拿手法治療是梨狀肌綜合征的主要治療方式,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緩解痛苦。采用手法治療時,選準部位很重要。一般建議由專業康復醫師來進行手法治療,防止出現按摩不當加重病情的情況。醫師常用手法包括按摩揉推法、彈撥點撥法、按壓法等。
針灸
手法按摩配合針灸臀部特定穴位,可以緩解梨狀肌的痙攣和粘連,從而緩解患者的癥狀。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也可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比如采用紅外線照射療法。紅外線照射有止痛、消腫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低頻、中頻電流刺激治療可以刺激神經肌肉收縮,降低痛閾,緩解粘連。高頻電流刺激治療可有效促進循環,緩解炎癥和水腫。
藥物治療
患者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和肌肉松弛劑,可以使大部分癥狀得到緩解。患者也可以采用局部注射藥物來緩解癥狀,常用藥物包括利多卡因、糖皮質激素、肉毒毒素等。
拉伸放松訓練動作可有效降低梨狀肌等外旋肌群的張力,增加伸髖外展的力量,從而改善梨狀肌的穩定性,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髖部旋轉伸展 患者仰臥,將患側的腳踝提起,放在健側大腿或膝蓋上。抓住健側大腿膝關節,慢慢拉向胸部,直到感覺臀部被拉伸。保持姿勢30 ~ 40 秒,重復8 ~ 10 組,每日3 次。
坐姿伸展 患者端坐,將需要拉伸的患側膝關節屈髖屈膝,放置在健側腿上,同時一手放置在踝關節位置,另一手放置在膝關節位置。放置在膝關節位置的手向下用力壓住,整個軀干保持直立,身體慢慢前傾,直到感受到臀部有拉伸感。重復20 ~ 30 組,每日3 次。
當然可以。
首先,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長期久坐,尤其不要長時間一個姿勢坐在硬凳子上。其次,避免容易誘發梨狀肌綜合征的動作,比如蹺二郎腿,做一些扭轉軀干的活動時要量力而為。再次,經常變換工作姿勢,避免長時間使用一個固定體位工作,可以隔1 ~ 2 小時改變一下姿勢,活動一下身體。
運動時,要選擇平整、開闊的場地,避免跌倒造成扭傷或跌傷。開始跑步鍛煉之前,一定要充分熱身,跑步前后也要做相應的拉伸運動。同時,注意跑步的強度,等到身體適應后再逐步增加運動強度。跑步姿勢要正確,盡可能避開崎嶇不平或有坡度的路面,特別是不要進行爬山坡跑步。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髖部受寒,尤其夏天要注意避免空調冷氣直接吹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