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如果說地表密布的河流是地球的“血管”,那么川流不息的水則如同地球的“血液”,為萬物帶來生機。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環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雨滴中也蘊藏能量,能否將其利用起來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人類在“雨力”發電領域的各種嘗試吧。
屋頂上的
“微型水力發電站”
墨西哥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有超過1000萬人無法獲得自來水,即使在首都墨西哥城,仍有近25萬人過著缺水的生活。因此,許多家庭都在自家的屋檐上安裝了集水管道,希望將雨水收集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但當地嚴重的空氣污染導致這些雨水混合著大量的雜質和污染物。
墨西哥理工大學的三名學生發明了一個名為“Pluvia”的雨力發電系統,同時解決雨水凈化和發電的問題。他們設計了一段裝有微型渦輪機的管道,接在蓄水箱頂部的入口處。屋頂的雨水通過漏斗聚集后沿著裝有木炭過濾器的管道流下,之后推動微型渦輪,最后進入地下的儲水罐。渦輪機旋轉會帶動發電機為12伏的電池充電,部分電力用于驅動凈水器工作。
為雨滴加上“發電機”
雨滴微小,不能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若要將雨水的能量收集起來,提高其發電的效率,需要借助一類特殊的“發電機”——壓電材料。這是一種遍布無數個“微小發電機”的材料,它運用自身原子間特殊的排列方式將力產生的形變轉化為電荷。
雨滴落在地面時會發生非彈性沖擊碰撞,在此過程中,雨滴的破碎、飛濺、振動、黏彈性變形都會造成能量的損失。研究人員估算了雨滴中可利用能量的大小,使用一種名為PVDF(聚乙烯氟化物)聚合物的壓電材料,成功將雨滴的動能轉化為電能。
通過模擬雨滴的不同下落速度,他們發現緩慢下降的雨滴較高速下降的雨滴產生的電能更大。此外,通過觀察直徑1~5毫米不等的雨滴發現,每顆雨滴產生的能量從1~10兆焦耳不等,傾盆大雨時的雨滴則擁有高達12毫瓦的發電功率。使用壓電材料進行雨力發電的可行性已被多次證實,但發電效率還需進一步突破。
借助雨力的風力發電
風、雨、雷、電都蘊含巨大的能量,目前人類對風能的運用較為普遍,雨力也沒有完全被浪費——降水期間往往伴隨著大風,風作為雨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發電功能。
風力發電機的輸出功率與空氣有密切關系,夾雜著雨水的空氣密度略有增大,使得雨天發電效率更高。此外,雨水還可洗刷葉片表面附著的塵土和污漬,改善葉片的氣動性能。
人類對雨力發電的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科技的進步,“潤物細無聲”的雨滴將更好地為人類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