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他,采訪他……”在第45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現場,一位參賽選手向記者極力推薦的并非自己,而是他的“鄰居”——長沙市第一中學學生張博熙。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創新少年,究竟其有著怎樣的創新特質,能在這樣一個同臺較量的時刻被其他參賽選手力薦?
從小學到高中,無論是得意時活躍于各類科技創新大賽,獲得多項實用新型專利,還是失意時被誤解、被否定,又或是覺醒后突擊“反轉”作為發明創造特長生被長沙市第一中學錄取,一路走來,張博熙對創新的執著和熱愛助力他找回自我,找到了心之所向。
玩出名堂" "初遇創新
在張博煕心目中,自己從小到大都是獨一無二的那個。
幼兒時期,張博煕跟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拼裝各種樂高積木不在話下。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將平面圖形變成立體的或許更具挑戰。于是,他尋攻略、找方法,成功將“吃豆人”立體化。剛開始接觸機器人課程,張博煕不僅能拼裝制作各種卡通車、電動瓢蟲玩具,還有模有樣當起了老師的小助手。
如果說之前都停留在好玩的階段,那么第一節3D打印課讓張博煕著實大開眼界。“與我想象的不一樣,老師3D打印的只有手指大小的水壺居然真的可以儲水。”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張博煕開始接觸3D建模,設計的筆筒、象棋、游戲人物等,都在3D打印的幫助下“變現”了。
有了經驗的積累,張博煕將建模與打印玩出了名堂——設計的坦克獲獎了,單色3D打印機成為他人生中第一件私有財產。每當放學后,張博煕就會迫不及待地設計打印自創玩具與小伙伴們分享,開始“神筆馬良”般的沉浸式體驗。
五年級時,張博煕利用土壤濕度感應器搭配簡單的編程,制作了一臺可替植物“說話”、為植物及時補充養分的自動澆花機器人。“這個機器人一直照顧著家中的綠植,長勢還挺好。”張博煕的媽媽告訴記者。
2018年,在北京亦莊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賽現場,前所未見的工業機器人以及各種智能產品讓張博煕仿佛置身智能時代。“現場的所見所聞讓我驚嘆不已,這不僅增長了我的見識,更實現了我對創新認知的躍遷。”這次參賽經歷讓他記憶猶新。
捕捉問題" "走近創新
看到多起因電暖爐使用不當引發火災的新聞后,張博煕想設計一個可自動控制的電暖爐,以減少火災的發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選用熱紅外感應設備當作電暖爐的“眼睛”,傳感器模塊實時監測電暖爐周圍是否有人,再決定是否開啟遠紅外加熱管,人離開后還可自動斷電。
然而,3D打印的外殼不耐高溫,模塊設計出來后如何安置成了張博煕需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實現作品的功能,未能結合實際應用的確讓我走了不少彎路。”張博熙坦言。他先后做了5個電暖爐,進行了多次迭代改造,終于成功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創新的過程沒有人可以時時激情澎湃,事事盡善盡美。對編程不排斥的張博煕,在敲代碼這件事上犯了難,不及時備注的壞習慣常常讓他在程序無法執行時難以找到問題所在。“之前我會用圖形化編程展示作品需要實現的功能,請隊友用C語言編程,漸漸地我開始強制自己去適應。”如今,他養成了隨時做備注的習慣,“創新沒有捷徑,也不能走捷徑。”
學會熟練使用膠槍和焊接等工具,張博煕先后制作了智能收音機、智能家居等作品。此外,一種新能源顯示屏、一種高速公路警示牌風力供電系統也分別獲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從思路到選題,從外觀到內核,張博煕漸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創新節奏。
破除壁壘" "重識自我
小學畢業前夕,一次意外讓張博煕腿部受了重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只能坐在輪椅上。這不僅讓他錯失了參加國際大賽的機會,在康復期間,身體的異狀也給他的心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每況愈下的功課還一度讓他陷入自我否定中。
然而,在距生物、地理會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張博煕憑借較好的學習力和不服輸的勁頭,高分通過了考試。這次的經歷助長了他的信心,也讓他乘勝追擊,順利通過了長沙市第一中學的招考。
2023年,張博煕憑借基于文字識別與模糊搜索的紙質文件存儲與快速檢索系統獲得了世界機器人大賽青少年機器人設計大賽一等獎。在視頻答辯環節,他積極思辨,化解了展示攝像頭與答辯攝像頭被占用的尷尬,按要求陳述了對其中一個拓展應用功能的想法,專業的學科素養和良好的應變能力得到了評委的肯定。“擁有較好的計算思維和信息意識是張博煕的創新特質,這與當下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整體要求是契合的。”長沙市第一中學教務處主任諶倪介紹道。
“基于人臉識別的多成員自定詞出門提醒設備”是一項迭代與延續性的創新作品,張博煕重新學習了物聯網技術,對現有功能單一的提醒設備實現了個性化定制多人臉提醒功能,不僅能通過手機App調整提醒內容,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設備可根據實時獲取的天氣、日期等進行特別提醒,該作品獲得了第45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張博煕敢想敢做,敢于打破技術和思維壁壘的特質,更贏得了現場眾多科創指導老師的點贊。
從科幻小說到人物傳記,從枯燥的理論知識到“燒腦”的懸疑作品,張博熙對知識的涉獵并不局限于單個領域。他尤其喜歡歷史,無論是課堂上專注于萬古長河的興衰盛敗,還是攝影時記錄下瞬間的喜怒哀樂,從歷史的觀照中獲得認知的創新,讓他樂在其中。
能堅持自己的熱愛,張博熙是幸運的。如今,他比以往更確定,也更堅定——全力以赴,站在力所能及的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