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巴林國王哈馬德、埃及總統塞西、突尼斯總統賽義德、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四位阿拉伯國家元首共同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
5月27日,外交部就習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外交部副部長鄧勵表示,本次會議將重點就落實領導人共識、拓展中阿各領域合作、加快推進中阿命運共同體建設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具體舉措。會議計劃通過多份成果文件,將進一步凝聚中阿共識,規劃下階段合作,并就巴勒斯坦問題發出中阿共同聲音。
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是中方提出的三大全球性重要倡議,也是當下中國中東外交的理念和實踐指引。中國一直積極推動中東國家走向和平,也一直積極謀求以共同發展為導向的與中東國家的合作。中國的如此主張正好契合了中東國家的迫切需要,這也為中國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中東的合作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
鄧勵在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強調,中國將繼續同阿拉伯國家以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建設為目標,秉持中阿友好精神,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推進各領域合作,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共創輝煌,攜手努力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打造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自立自強的集體合作樣板。
2004年1月,中阿雙方共同宣布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同年9月,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埃及開羅召開。這個旨在推動合作與發展的論壇,已經走過20年,其間中東歷經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由“阿拉伯之春”導致的阿拉伯多國和中東重大變局,還有已經持續半年多并釀成重大人道危機的新一輪巴以沖突。
在中東如此動蕩與復雜的情勢下,中阿合作論壇能夠持續存在并不斷深化發展,顯而易見中國以推進和平與發展為突出特征的中東外交,高度契合了中東國家的發展需求。這也是中國與阿拉伯等中東國家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寬的根本原因。
首先,矛盾與沖突帶來的慘痛經歷,讓中東越來越渴望和平。
20世紀中東現代國家群體出現后,家族、民族、邊界、宗教、地區領導地位競爭、外部大國干涉等諸多矛盾,使得中東特別是西亞的沖突甚至是戰爭屢見不鮮。在二戰后以來的大部分時間內,中東國家間的矛盾與沖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一次又一次地給中東本地區民眾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特別是中東幾個大國的實力狀況及其與外部大國的復雜關系,造成互相爭斗的它們基本都無法取得相對于對手的絕對性優勢或勝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遵循沖突與對抗思想,非常明確的后果之一,是各個中東國家和民眾將不得不繼續忍受因為無法取勝對手而帶來的無期限無休止的創傷與痛苦。顯然,這一災難性前景是中東的決策者和民眾所共同努力規避的,國家間的和解自然就成為一個理想選擇。而且,隨著中東更多年輕但歷史怨恨包袱少的新一代領導人的上臺,中東國家在追求地區和平時會遇到更少的阻力。
其次,中東領導人對國家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盡管2010年底爆發并綿延數年的“阿拉伯之春”并沒有帶來中東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根本性變革,但是它的確給予中東諸國、特別是阿拉伯國家以足夠的警示。即使是富裕的中東產油國,如果沒有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其政權也會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更不用說那些經濟實力更弱的國家了。因此,努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已經是中東絕大多數國家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中東一些國家已經表現出對發展的高度關注,并提出一些國家發展規劃,比如土耳其的2023年愿景、伊朗的2025年愿景、埃及和沙特的2030年愿景,等等。
發展才是硬道理,也是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的最好武器,而國家發展的必需條件之一是和平。多年來的持續沖突和動蕩已經證明,和平的缺乏是中東國家難以發展的關鍵因素。中東國家的決策者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即使是被迫,中東領導人也需要擁抱和平,更不要說年輕一代的中東領導人大都接受現代文明的教育,也更愿意積極擁抱世界。
第三,中東國家的戰略自主性越來越強。
就中東的長期沖突與動蕩而言,外部大國的干涉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冷戰時代的美蘇陣營劃分,冷戰后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動的戰爭,卷入利比亞、敘利亞戰爭,對伊朗核協議的單方面退出,拉攏中東國家企圖組建反伊朗聯盟,在巴以沖突中嚴重偏袒以色列等,顯然非常不利于中東地區對于和平的追尋。中東國家可謂“苦大國干涉久矣”,自主意愿日益強烈。
近年來,整體來看,中東國家戰略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它們正在有意識地擺脫或減少域外勢力對該地區的影響,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國家,以及進行本地區的重塑。這既是中東國家對長期插手本地區事務但又沒能幫助自己獲得真正發展的外部大國的失望,更是自身在新的形勢下對掌控本國和本地區命運的渴望。
在中東國家戰略自主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中東年輕一代領導人的表現。比如2017年6月被立為王儲且主政沙特的薩勒曼,在過去幾年中已經非常鮮明地表現出對國家自主發展的實踐,他領導下的沙特經濟快速發展,國家發生巨大變化。盡管薩勒曼王儲在西方世界存在一些非議,但作為中東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新一代領導人,他亮眼的“成績單”也讓他在中東具備非同一般的影響力。



正是在強烈發展需求的促使下,近年來中東國家之間接二連三出現了關系的緩和或深化?!爸袞|和解潮”,也成為對中東國際關系的新描述。
2018年12月,阿聯酋重開了2011年關閉的駐敘利亞大使館。從2020年8月開始的短短幾個月,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摩洛哥、蘇丹等阿拉伯國家實現關系正常化。2021年1月初,沙特、阿聯酋、巴林、埃及宣布同卡塔爾恢復2017年6月中斷的外交關系。2021年4月后,沙特和伊朗在伊拉克、阿曼進行了多輪和解談判。
2022年4月和6月,土耳其總統和沙特王儲實現了互訪,兩國關系在歷經多年爭吵后逐漸升溫。同年4月,也門沖突各方達成停戰協議;8月,土耳其、以色列結束長達四年的外交危機宣布重建大使級關系;11月,卡塔爾足球世界杯成為中東諸國緩和外交的大舞臺,其間曾與卡塔爾發生斷交危機的中東多國政要紛紛到訪,埃及土耳其兩國總統握手、沙特王儲到訪更是引人注目。
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順勢而為。在中方的幫助和協調下,沙特和伊朗克服了兩國達成和解的最后障礙。2023年3月10日,中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宣告沙伊兩國達成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系在內的協議。
在西亞兩大強國宣布和解后,中東國家“和解潮”一波接著一波。比如,2023年3月18日土耳其外長十年來首次訪問埃及,兩國最終在7月宣布把外交關系恢復為大使級;4月6日,沙特、伊朗外長在北京宣布實現關系正?;?,9月兩國互派了大使;5月,敘利亞重返阿拉伯國家聯盟大家庭,同月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公開表示歡迎改善與埃及的關系;7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訪問沙特、阿聯酋,土耳其與這兩個國家的關系在經歷近10年的冰凍期后進一步趨緩;9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實現了首次面對面會晤;同月,也門胡塞武裝代表團訪問沙特,這是2014年沙特及其聯軍對胡塞武裝開戰以來的首次訪問。其間,有關沙特與以色列即將關系正?;南⒁惨辉俪霈F在國際輿論場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以色列也與幾個阿拉伯國家實現了關系正?;?,但是在對以色列更具影響力的巴勒斯坦問題和改善與伊朗關系方面,以色列都沒能取得進展。非但如此,此前被認為是與以色列一起反伊朗的地區伙伴的沙特,已經與伊朗實現關系正?;?。如果以色列不能在巴勒斯坦問題和改善與伊朗關系方面做出一些積極姿態和政策調整的話,那么它在中東的處境將會更加艱難。甚至,以色列還很有可能因為這些問題而與美國產生更多摩擦。
在歷經多年的紛爭和發展困難后,中東國家正在基于國家發展的理念緩和本地區的政治態勢。與這一趨勢相違背的做法,則會遭受越來越大的質疑與反對。2023年10月7日以來,持續時間已經超過半年的新一輪巴以沖突,就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更多的和解與和平,戰略更加自主,外交更加多元化,會使中東國家產生更多的發展動能,在世界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在這樣的形勢下,中東各國特別是大國如果不能順勢而為,那么將會失去分享更大蛋糕的機會。
中東國家特別是區域大國,已經越來越不能忽視本地區民眾對和平發展的強烈訴求。但另一方面,即使是和解潮成為大勢所趨,中東區域內外的各支力量在這里仍然有很多角逐和博弈,中東仍然存在一些容易導致局勢惡化的危險點,比如巴以沖突、以色列—伊朗對抗、庫爾德人地區的態勢等。
在中國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聯酋元首會晤中,以及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上,新一輪巴以沖突和巴勒斯坦問題必將成為中阿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也一定會再次向阿拉伯國家和全世界展示自己對中東和平的重視,并會為推動?;饏f議的達成以及持久和平的實現繼續努力。
此外,阿拉伯國家大都面臨嚴峻的發展挑戰,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取得驕人成績的中國也會是阿拉伯國家希望繼續合作的對象。而且,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還比較低,工業體系還相當不完備,中國的經驗、技術、設備和價格優勢更適合于它們。在接下來的中阿元首會晤和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上,雙方的經貿、人文、投資等全方位的發展合作也一定會備受關注。
在國際形勢十分復雜、中國面臨相當發展壓力的當下,中國不斷深化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中東諸國的關系,不僅有利于對方,也有利于自己。雙方的攜手合作和優勢互補,已經讓中阿合作論壇順利走過第一個20年。接下來,雙方完全有可能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