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銘
有兩個15歲的中學生找到教他們希臘文教師,問道:“老師,請問:究竟什么叫詭辯呢?”
這位精通希臘文且又精通希臘哲學的老師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稍稍地考慮了一下,然后說:“有兩個人到我這里來作客,一個人很干凈,另一個很臟。我請這兩個人去洗澡。你們想想他們兩個人中誰會去洗呢?”
“那還用說,當然是那個臟人。”學生脫口而出。
“不對,是干凈人。”老師反駁說,“因為他養成了洗澡的習慣;臟人認為沒什么好洗的。再想想看,是誰洗了澡呢?”
“干凈人。”兩個青年人改口說。
“不對,是臟人,因為他需要洗澡;而干凈人身上干干凈凈的,不需要洗澡。”老師又反駁說。然后,他再次問道:“如此看來,我的客人中誰洗了澡呢?”
“臟人!”學生重復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錯了,當然是兩個人都洗了。”老師說:“干凈人有洗澡習慣,而臟人需要洗澡。怎么樣?他們兩人到底誰洗澡了呢?”
“那看來就是兩人都洗了。”青年人猶豫不決地回答。
“不對,兩人誰都沒洗。”老師解釋說:“因為臟人沒有洗澡的習慣,干凈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們究竟該怎樣解釋呢?”兩個學生不滿地說,“你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又總是對的!”
“正是如此,你們看,這就是詭辯。”
這個故事非常形象地讓我們見識了什么是詭辯。詭辯在古希臘時原是一種論辯、詰難的藝術,后來演變成一種不顧事實、任主觀好惡進行似是而非的論證的形而上學思想方法。所謂詭辯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說成是錯誤,把錯誤說成是真理的狡辯。
在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可以說是第一個對詭辯論做系統批判的哲學家。他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像真的一樣。”黑格爾的這段話,揭露了詭辯論有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點。
現實中的詭辯往往不僅是口舌之爭,更是損人利己的武器。壞人拿著這種武器,可以強詞奪理,可以信口雌黃,可以瞞天過海,可以無中生有,可以胡攪蠻纏,可以偷梁換柱,可以眾口鑠金,可以狐假虎威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細甄別。
選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