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澤
綏德有很多特色小吃,如抿節、圪坨、洋芋丸子、油旋、錢錢湯、雜面葉、麻湯飯、肉丁丁飯等,最有名的,還數綏德羊雜碎。
在綏德,有“一碗雜碎,半碗文化”的說法。綏德羊雜碎的主料是羊頭、羊肚和羊血,其他雜碎一概不用,輔料有粉條、蓮花白和芹菜。羊頭、羊肚要白水煮,不放任何調料。粉條必須用地道的陜北洋芋粉條,而且要用線粉。蓮花白要用開水焯一下,否則會有一股生菜味。粉條和蓮花白是配角,小小的芹菜丁才是統帥,既去膻,又開胃。主料和輔料備齊以后,如果下在白開水里,就算不上綏德羊雜碎,只是懶婆姨胡弄的一鍋燴。
綏德羊雜碎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羊骨湯。一大鍋羊骨頭加水后大火燒開,文火慢燉,把骨髓燉出來,把油水燉出來,把營養燉出來。一鍋骨頭,可以燉三次湯,頭一次骨湯泛黃,第二次骨湯呈乳白色,第三次的湯色不如前兩次。最后,把三次熬出來的骨湯摻在一起,便是一鍋不濃不淡的高湯。師傅燴羊雜碎,就像一個藝術家表演節目,氣定神閑,忙而不亂,整套動作行云流水。羊雜碎開鍋以后,師傅操起一把扁勺,三下五除二,把鍋里的浮沫撇盡,然后舀一勺辣子油潑在鍋里,攪勻,把羊雜碎舀到碗里,再撒一撮芫荽和蔥花,就萬事大吉了。辣子油和蔥花都是有講究的。辣子油只能用羊油,不能用豬油,也不能用菜籽油,否則會串味,人們常說的原汁原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蔥花必須用陜北的山地紅蔥,不然提不起味。因此,也有人說,羊油辣子、山地紅蔥跟羊骨湯同樣重要,都是綏德羊雜碎的靈魂。
綏德街頭有十來個不大不小的羊雜碎店,一年四季生意火爆,去得遲了,就得排隊等座。排隊等座的食客,一個個歪著頭瞅著店里,咕嚕咕嚕咽著口水。不是食客嘴饞,而是羊雜碎的確太誘人了!從色澤上看,羊頭羊肚是黃褐色的,羊血是純褐色的,粉條是潔白的,芹菜是翠綠的,辣子油是鮮紅的,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被粗瓷大碗活活地收在一碗骨湯里。從配料上看,碗里雖然看不見羊肉,但是有羊雜碎,就有羊肉味兒,就算是一道葷菜。芹菜和蓮花白一配,淡而不寡。數九寒天,一碗羊雜碎穿腸而過,好像懷里揣了個小太陽,一下就從頭暖到腳。大夏天喝羊雜碎,喝得滿頭大汗,嘖嘖咂嘴,解饞又過癮!
綏德人習慣說喝羊雜碎,很少說吃羊雜碎。綏德羊雜碎既管飽又解渴,湯多料少是一大特點。綏德人頭一天晚上喝酒喝大了,第二天早上起來胃里還難受,但他們一點也不著急,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有絕招,有解藥,滾滾兒喝一碗羊雜碎,啥事也沒了。進了店門,找個位置坐下,頭不抬眼不睜,朝老板喊一聲:“辣子大點,湯大點。”快喝完了,又喊一聲:“老板,添點湯。”老板不聲不響,不急不躁,連稠的帶稀的,舀半碗羊雜碎遞過去。那些人來的時候蔫頭耷腦,一碗羊雜碎下肚,酒醒了,胃好了,精神足了,渾身帶勁。因此,綏德羊雜碎還有個雅號,叫“還魂湯”,說通俗一點,就是醒酒湯。
陜北有一句俗語:“米脂婆姨綏德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綏德漢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品牌?用一個攔羊老漢的話說,綏德人是喝羊雜碎長大的,羊雜碎滋養了綏德漢、成全了綏德漢。此話顯然不可當真,但綏德人對羊雜碎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漂泊在外的綏德人想家了,就讓老家人快遞一大包經過高溫殺菌、真空包裝的方便羊雜碎,迫不及待地煮了,滿心歡喜地喝了,就不想家了,可謂一口美味解鄉愁!
選自《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