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姣 王振軍 郭振營 郭志剛 閆玉棟 吳學平 董彥琪



摘要:食用菌因營養豐富、種類繁多、風味獨特,其產業迅速成長為我國種植業領域第五大產業,在國民經濟、出口貿易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因生產過程中特殊的高溫高濕栽培環境和復雜的基質來源等原因,易導致病蟲害頻發,不斷出現農藥超限量或超范圍濫用情況,致使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影響我國食用菌產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保障食用菌產品安全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可以為我國食用菌標準體系進一步的完善和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提供理論支持。本文系統梳理了國內食用菌產品中農藥殘留現狀,農藥殘留致國外扣留(召回)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情況,中國農藥信息網登記在食用菌上的有效農藥數據以及我國食用菌標準體系建設狀況。結果表明我國食用菌產業農藥殘留檢測標準制定部門多,存在交叉和重復現象;國內外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不一致;登記農藥種類少,且與殘留限量標準不一致;生產者缺乏一定的病蟲害防治與農藥科學使用方面的專業知識。綜上,由于我國食用菌產業存在農藥殘留嚴重、難以適應國際貿易壁壘、登記農藥種類少、生產技術體系不完善等情況,因此亟需制定和完善標準和制度、建立完善農殘檢測方法、研發綠色高效新型農藥、完善生產技術體系等,以保障我國食用菌產業在國際國內雙循環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關鍵詞:食用菌;農藥殘留;最大殘留限量;農藥登記;標準體系
中圖分類號:S481+.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9-0018-09
食用菌是指形態各異、可食用的真菌,體型較大,容易通過手工采摘獲得子實體,俗稱“菇”“蘑”“蕈”“菌”“耳”等。多數為擔子菌,如香菇、雙孢蘑菇、牛肝菌、草菇等;少數為子囊菌,如塊菌、羊肚菌、馬鞍菌等[1-2]。
食用菌是一種極其優秀的飲食選項,它們富含豐富的營養元素,如高品質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豐富的維生素等重要成分,為人體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價值,還含多糖、三萜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理活性成分,除了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還有降血壓血脂、保肝、抗疲勞和調節免疫等保健功效[3-7]。食用菌高營養價值、藥用價值和低脂肪、低熱量、易消化的優點,使其成為當下人民健康飲食需求的最佳選擇。市場需求量的增加使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繼糧食、蔬菜、果樹、油料之后的第五大農業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9]。
食用菌由于受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基質等因素的影響易誘發多種病蟲害,嚴重威脅其產量和品質[10-11]。實際生產中,大部分食用菌病蟲害缺乏登記用藥,種植戶“濫用藥、亂用藥”導致食用菌存在較大的農藥殘留質量隱患,也嚴重影響了食用菌進出口貿易,是我國出口蔬菜風險預警通報受阻的主要產品[12-13]。可見,建立嚴格有效和科學合理的食用菌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體系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壯大的必要保障。本文對食用菌農藥殘留情況、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情況、農藥登記狀況、相關標準建設情況等進行概述,以期更好地控制食用菌品質、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 食用菌農藥殘留現狀
1.1 食用菌中農藥殘留狀況
農藥的應用對農業增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經濟效益,但其過量使用不僅降低了農作物的品質,還給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威脅[14-16]。食用菌栽培過程中高溫高濕的環境、復雜的基質來源等使其病蟲害多發,農藥的濫用導致農藥殘留成為影響食用菌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17]。王輝龍等對吉林省市售的5種食用菌(金針菇、木耳、平菇、香菇、杏鮑菇)共116份樣本進行32種殺蟲劑殘留檢測,結果顯示32 種殺蟲劑中有11種殺蟲劑被檢出,其中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和氯氰菊酯 3 種殺蟲劑污染程度最為嚴重,檢出率分別為 18.97%、18.10%、11.21%;滅多威的檢出濃度最高,達到了5.95 mg/kg[18]。平華等對北京和河北地區4種有代表性的食用菌進行抽樣調查,香菇干品中氯氟氰菊酯最高檢出量為3.55 mg/kg,比歐盟規定的最大殘留限量(MRL)(0.01 mg/kg)高出了300多倍[19]。楊大鵬等均在食用菌中檢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DTCs)農藥殘留,且香菇中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食用菌品種,說明香菇種植中普遍存在使用DTCs的情況[20-23]。部分食用菌農藥殘留情況見表1。
1.2 農藥殘留致國外扣留(召回)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情況
近年來我國食用菌行業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產銷國家,然而近幾年,食用菌出口頻繁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事件,每年出口食用菌產品都有被扣留(召回)的情況,其中農藥殘留是主要因素之一,給生產企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34-36]。
根據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網數據,2016—2022年,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被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相關機構扣留 (召回)共計 652 批次,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被扣198批次,占30.37%。其中美國因產品質量問題扣留我國食用菌產品最多,達552批次,其次為韓國、日本和歐盟[37]。
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嚴格審查我國出口的食用菌產品,在受阻的貨物中,因農藥殘留超標扣留我國食用菌產品達151批次,占比27.36%,殘留農藥包括異菌脲、炔螨特、甲胺磷、唑螨酯、水胺硫磷等,涉及產品種類包括香菇、平菇、黑木耳/干木耳、干竹蓀、干靈芝、蘑菇罐頭、蘑菇粉等[37-39]。韓國扣留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54批次,其中36批次因農藥殘留(滅多威、多菌靈、毒死蜱、氯氰菊酯、百菌清、甲氰菊酯、莠去津等)超標問題,占比66.67%,涉及產品包括木耳、干木耳、靈芝、新鮮洋松茸蘑菇、銀耳等。另外,日本和歐盟也分別因為農藥超標問題扣留(召回)食用菌產品19批次和16批次。2016—2022年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被扣留(召回)情況見圖1。
2 食用菌農藥登記現狀
在農藥管理中,農藥登記的工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項工作是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以及確保農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核心措施,有助于從農藥生產到銷售使用各個環節的管理監督,確保農藥使用規范化,保護生態環境[40-41]。
對中國農藥信息網登記數據查詢的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1月,我國登記在食用菌上且在有效期內的農藥登記證有 36個,涉及31家企業 18個產品(表2)。關于藥品種類,有32種單劑,以及4種創新混配劑。從農藥類別上可分為21個殺菌劑、3個植物生長調節劑和12個殺蟲劑。毒性方面,所有已經通過登記的農藥都屬于低毒級別,絕大部分屬于化學農藥。劑型方面以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煙劑等為主,適宜食用菌栽培小環境使用,環境污染小。登記的21個殺菌劑產品涉及有效成分10種,主要用于防治白腐病、褐腐病、濕泡病、木霉菌引起的病害、細菌性褐斑病、青霉病、霉菌等;登記的12個殺蟲劑產品涉及有效成分5種,主要用于防治菇蠅、菇蚊、菌蛆和螨;植物生長調節劑3個產品中,僅有2種有效成分,用來調節平菇和金針菇的生長[42]。
3 我國食用菌標準體系建設情況
3.1 食用菌標準及規范組成
根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公布的相關數據,食用菌國家標準體系主要由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產品標準、通用標準、加工技術規范、檢驗方法標準、菌種相關等多方面的標準及相關規范組成,總共有1 127條,其中國家標準74條,行業標準158條,企業標準455條,團體標準50條,地方標準379條。根據內容的不同,又可分為7類,加工工藝類的標準最多,有383條,占比達33.98%;流通銷售類的標準最少,僅占2.22%(圖2)[43]。
3.2 GB 2763—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簡介
制定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標準是評價食品質量安全狀況和實施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加強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管理的常規做法[44]。我國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21年聯合發布一項國家強制性標準GB 2763—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從2021年9月3日起生效,旨在確立食品中農藥殘留的最高容許水平,并實現一致性標準化,包含了覆蓋13大類農產品的10 092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涉及564種農藥,376種(類)食品[45-46]。后3個部門又于2022年發布增補版標準GB 2763.1—202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 2,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該標準于2023年5月11日正式實施,增補版增加或修訂了99種(類)食品上的112種農藥共計290項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完善了我國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擴大了農藥監管覆蓋面,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47]。
GB 2763—2021和GB 2763.1—2022 共明確了69種農藥在[JP+1]食用菌中的最大殘留限量71項, 其中26項為臨時限量(表3),標準中附錄A提供了具有規范性的食品類別和測定部位,將食用菌劃分為蘑菇類和木耳類這2個主要類別。標準中單獨規定了氟蟲腈在蘑菇類中、二氯異氰尿酸鈉和滅蠅胺2種農藥在平菇類(鮮)中以及吡蟲啉、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噻蟲嗪、多菌靈4種農藥在雙孢蘑菇(鮮)中的最大殘留限量。值得注意的是,滅蠅胺在蘑菇類(鮮)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為 7 mg/kg, 但在平菇類(鮮)中要求更嚴,僅為1 mg/kg。雙孢蘑菇(鮮)中的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最大殘留限量為0.7 mg/kg,但在其他蘑菇類(鮮)的標準更為嚴格,為0.5 mg/kg(表3)。
4 存在的問題
4.1 食用菌登記農藥種類少,且與殘留限量標準不一致
當前危害我國食用菌質量安全的病蟲害較多,真菌性病害包括蛛網病、濕泡病、干泡病、菌柄潰瘍病、木霉病、霉菌病等,細菌性病害包括斑點病、銹斑病、軟腐病等,還有菇蚊、菇蠅、菌蟻、螨類等蟲害,當前市場上現有的登記農藥產品主要關注于褐腐病、木霉菌和菇蚊、菇蠅等問題,但未包括其他病蟲害,這給生產者帶來了頻繁缺乏可用藥物的困境,出現濫用、亂用農藥的情況,加之抗藥性問題,都給食用菌質量安全帶來了較大的隱患[48-49]。我國在食用菌上登記的農藥種類僅有17種,而GB 2763—2021和GB 2763.1—2022規定了69種農藥在食用菌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且一些登記農藥例如呋蟲胺、吡丙醚等并沒有規定最大殘留限量,兩者存在嚴重的不匹配問題。
4.2 生產者專業知識匱乏
目前我國食用菌生產多以散戶設施栽培為主,生產者大多缺乏食用菌、植物保護和栽培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現病蟲害,很難準確判定發病原因、對癥采取措施,且生產者為了達到高產的目的,超范圍、超劑量用藥,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農藥殘留超標問題。
4.3 檢測標準多且雜
現階段,食用菌的農藥殘留檢測標準比較多,制定的部門也多,標準之間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復,大部分標準的前處理提取和凈化、儀器分析方法也差不多,近10年制定的標準僅有10項,大多數標準都是10年前制定的,有些制定時間甚至追溯到了1992年,這些方法的靈敏度較低,并且在操作方法上也非常復雜[50]。
4.4 國內外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不一致
近幾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各國對進口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嚴格,國內外標準的差異成為影響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的關鍵因素。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主要貿易國、組織在制定食用菌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時,分類標準不同,農藥殘留指標涉及的農藥種類和數量也差異較大。在食用菌的分類問題上,我國僅考慮2個主要類別,即蘑菇類和木耳類,歐盟將食用菌分為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日本分為雙孢蘑菇、香菇及其他蘑菇三大類,韓國食品中將食用菌分為蘑菇類、香菇、雙孢蘑菇、平菇、人參、桑黃、杏鮑菇和冬菇等八大類[46,51-53]。
在農藥殘留指標方面,我國涉及的農藥數量遠低于歐盟和日本,有449種農藥歐盟有殘留限量而我國未作規定,日本3類食用菌共計432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遠高于我國的70項[51-52]。在我國有61種農藥被要求符合殘留限量標準,而美國并無規定,另一方面我國沒有對4種農藥(如磷化氫和二嗪磷等)制定具體限量要求,而美國則明確規定了相應的標準[54]。我國食用菌的有些農藥殘留標準與其他地區也不同,舉例而言,我國規定食用菌上的氟氯氰菊酯殘留限制不得超過0.3 mg/kg,而歐盟、日本等最高僅允許殘留0.02 mg/kg;我國對食用菌中氟氰戊菊酯的殘留要求不得超過0.2 mg/kg,相較之下,歐盟等則對食用菌中的氟氰戊菊酯殘留量有更為嚴格的要求,日本規定0.05 mg/kg,歐盟則限制在0.01 mg/kg以內;我國對食用菌中的二溴磷殘留量設定了比日本0.1 mg/kg更嚴格的要求,規定為0.01 mg/kg[51-54]。
5 展望
5.1 加強食用菌農藥登記管理
我國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種植種類和數量急劇增加,食用菌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尤為重要,應加強調研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的有效成分,拓寬農藥登記范圍,對在食用菌上使用頻率高、防治效果好、殘留風險低的農藥優先開展農藥登記工作。制定有利于食用菌農藥登記的相關政策,提高企業登記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優先選擇擁有登記審批綠色通道、不易產生抗藥性且對環境安全的生物農藥[55],推動食用菌藥品登記的進展并擴大可供選擇的食用菌農藥種類,實施一系列全新的政策和舉措,用于滿足食用菌領域對藥物的需求。
5.2 加強對食用菌生產經營者的培訓及監督管理
為確保食用菌的生產安全和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對生產經營的規范,并增加對市場和企業的監管力度。要加強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和培訓,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一線,指導生產者按照農藥登記的防治對象、用藥劑量、安全間隔期等科學施藥。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廣泛開展濫用農藥的危害宣傳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提高科學安全用藥水平。加強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落實生產用藥記錄制度,實現農藥殘留監控常態化、規范化、法治化,嚴禁農殘超標產品流入市場。
5.3 著力開發經濟高效、專屬性強的食用菌農藥殘留分析檢測方法
確保食用菌產銷質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精密而高效的檢測技術,其應具備準確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高通量的處理能力。傳統檢測手段因儀器運行成本高、檢測流程耗時長、對檢測人員要求嚴格、對環境污染大等原因,無法實現食用菌生長過程中實時監控農藥殘留。因此,應加快推動對老舊技術標準的更新或淘汰,融合多種檢測技術,著力開發新的專屬性強的食用菌農殘檢測方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統一、適用范圍廣的檢測體系。
5.4 制定和完善食用菌相關標準和制度
逐步完善食用菌的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盡可能覆蓋更多種類的農藥及食用菌,健全農藥殘留標準體系,守住食用菌安全底線。針對主要貿易國家食用菌的農藥殘留種類及限量的動態性、復雜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我國食用菌相關部門應對其相關標準、技術法規、認證要求等技術性貿易措施進行跟蹤、收集、分析研究并建立應對機制。同時作為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主持國積極參與國際統一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在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方面增加話語權,打破因生產標準指標差異造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提升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的競爭力[39]。
參考文獻:
[1]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食用菌術語:GB/T 12728—2006[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張金霞. 中國食用菌產業科學與發展[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
[3]Krittanawong C,Isath A,Hahn J,et al. Mushroom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21,134(5):637-642.
[4]Valverde M E,Hernández-Pérez T,Paredes-López O. Edible mushrooms:improving human health and promoting quality lif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5,2015:376387.
[5]Friedman M. Chemistry,nutrition,and health-promoting properties of Hericium erinaceus (lions mane) mushroom fruiting bodies and mycelia and their bioactive compound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5,63(32):7108-7123.
[6]Heleno S A,Barros L,Sousa M J,et al. Tocopherols composition of Portuguese wild mushrooms with antioxidant capacity[J]. Food Chemistry,2010,119(4):1443-1450.
[7]Dragsted L O. Mushrooms and health[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19,110(3):546-547.
[8]張金霞. “食用菌產量和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及調控” 項目簡介:食用菌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的科學基礎[J]. 菌物學報,2015,34(4):511-523,510.
[9]隋昆澎,田 龍,宋 冰,等. 食用菌細菌性病害研究進展[J]. 食用菌學報,2020,27(1):97-104.
[10]Bellettini M B,Bellettini S,Fiorda F A,et al. Diseases and pests noxious to Pleurotus spp.mushroom crops[J]. Revista Argentina De Microbiologia,2018,50(2):216-226.
[11]Largeteau M L,Savoie J M. Microbially induced diseases of Agaricus bisporus:biochemical mechanisms and impact on commercial mushroom production[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86(1):63-73.
[12]Yu H L,Shen X F,Chen H Y,et al. Analysis of heavy metal content in Lentinula edodes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J]. Food Control,2021,130(12):108198.
[13]石昊飛,郭林宇. 我國蔬菜出口受阻情況及原因分析[J]. 中國蔬菜,2018(12):5-8.
[14]易承學,徐 虹,何 凱,等. 金針菇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方法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2015,22(5):621-623.
[15]楊朝菊,王樹松. 低劑量毒死蜱和氯氰菊酯聯合染毒對雌性大鼠生殖發育的影響[J]. 實用預防醫學,2019,26(2):173-176.
[16]Chen C,Guo W S,Ngo H H. Pesticides in stormwater runoff:a mini review[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19,13(5):72.
[17]薛科宇,田繼鋒,宋國華,等. 利用多壁碳納米管的QuEChERS技術結合液相色譜-質譜法測定食用菌農藥殘留量[J]. 中國食用菌,2022,41(4):42-47.
[18]王輝龍,馬 杰,呼妙炫,等. 吉林省5種食用菌中殺蟲劑殘留量的檢測及其風險評價[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21):7354-7359.
[19]平 華,王紀華,馬智宏,等. 北京和河北地區食用菌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與分析[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7(2):478-483.
[20]楊大鵬,崔 勇,馬 杰,等. 吉林省食用菌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監測及結果分析[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3):750-755.
[21]陳 濤,洪臣熙,江 虹. 閩西北地區食用菌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監測分析[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20,26(4):55-57.
[22]李 啟,李偉營,徐峻卿,等. 麗水市食用菌中多種農藥殘留調查[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21,31(2):245-248.
[23]田 麗,陶凌云,胡佳薇,等. 2018—2020年陜西省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調查[J]. 衛生研究,2022,51(3):501-503,519.
[24]劉燁潼,張 強,張 瑋,等. 天津市食用菌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調查與分析[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7):2328-2333.
[25]嚴 偉,夏珍珍,彭西甜,等. 市售干制香菇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與分析[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9(3):20-24.
[26]程雪絨,樊玉萍,雷懷玉,等. 果樹枝條屑栽培的三種食用菌農藥殘留及總砷含量分析[J]. 食用菌,2021,43(1):70-71,78.
[27]賀 敏,羅梅梅,王紀華,等. 3種殺菌劑在北京林地食用菌中的殘留與安全性評價[J]. 食品科學,2015,36(4):213-216.
[28]李 楊,平 華,李冰茹,等.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黑木耳中33種除草劑殘留[J]. 農藥,2021,60(10):751-755.
[29]蘭珊珊,林 濤,林 昕,等. 食品安全指數法評估西南地區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風險[J]. 江蘇農業學報,2014,30(1):199-204.
[30]王雅靜,王 帥,湯思凝,等. 食品安全指數法評估唐山市鮮食用菌農藥殘留風險[J]. 食品工業,2022,43(3):317-320.
[31]賀 敏,劉 宇,王守現,等. 北京林地食用菌4種擬除蟲菊酯類農藥的殘留監測和安全性評價[J]. 農藥,2013,52(11):818-820,831.
[32]李永波,張 偉,何豐瑞,等. 陜西產食用菌農藥殘留檢測分析[J]. 中國食用菌,2021,40(8):76-83.
[33]周 鴻,梅喚春,李 娟. 江西省南昌市2010年食用菌菇中農藥殘留污染現狀及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13,40(21):3946-3948.
[34]邢增濤,郁瓊花. 2012年我國雙孢蘑菇罐頭出口受阻事件解析[J]. 食用菌,2014,36(1):1-3.
[35]李 平,武雪凡,王維薇.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食用菌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 北方園藝,2016(22):203-209.
[36]徐華珠,姜芝英. 出口食用菌國外通報原因淺析[J]. 食用菌,2016,38(2):48.
[37]中國技術貿易措施網. 風險預警數據查詢[DB/OL]. [2022-[JP3]12-31]. http://www.tbtsps.cn/riskWarning/analysisReportIndex.
[38]董 嬌,趙春艷,劉寅山,等. 2016—2021年國外扣留(召回)我國出口食用菌產品情況分析[J]. 中國食用菌,2022,41(11):81-86.
[39]張艷梅,李曉貝,鄂恒超,等. 中國食用菌出口現狀及國內外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對比分析[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4):145-163.
[40]劉 建. 《農藥管理條例》解讀[J]. 農村實用技術,2020(10):1-2.
[41]王春悅,張毓秀,韓明月,等. 我國辣椒用農藥登記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 農藥科學與管理,2021,42(10):19-23,31.
[42]中國農藥信息網. 農藥登記數據查詢[DB/OL]. [2023-01-10].http://www.chinapesticide.org.cn/zwb/dataCenter.
[43]中國食用菌協會. 公共服務標準庫數據查詢[DB/OL]. [2023-02-16]. http://bigdata.cefa.org.cn/standard.html.
[44]李富根,樸秀英,廖先駿,等. 農藥殘留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現狀與展望[J]. 現代農藥,2021,20(6):1-5.
[45]馮英財,王洪武,郗存顯,等. GB 2763—2021食用菌中農藥種類和最大殘留限量變化及與CAC和歐美日韓國家標準比較分析[J]. 農藥科學與管理,2022,43(4):24-38.
[46]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1.
[47]賈春虹,簡 秋,趙爾成,等. 我國食用菌中農藥限量標準及農藥登記現狀淺析[J]. 農藥科學與管理,2020,41(8):11-15.
[48]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2,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1—2022[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2.
[49]秦文韜,王守現,榮成博,等. 我國食用菌病害發生與防控概況[J]. 中國食用菌,2020,39(12):1-7.
[50]李俊霞,馬麗雅,林河通,等. 果蔬中農藥殘留檢測分析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21,49(6):1-9.
[51]European Commission. EU pesticides database [DB/OL]. (2021-06-30)[2023-06-30].
https://food.ec.europa.eu/plants/pesticides/eu-pesticides-database_en.
[52]The Japan Food Chem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 list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 foods [DB/OL]. (2021-06-30)[2023-06-30]. http://db.ffcr.or.jp/front/.
[53]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 Pesticides and veterinary drugs information [DB/OL]. (2021-06-30)[2023-06-30]. http://www.foodsafetykorea.go.kr/residue/prd/mrls/list.do?menuKey=1&subMenuKey=161.
[54]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Electronic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DB/OL]. (2021-06-30)[2023-06-30]. https://www.ecfr.gov/current/title-40/chapter-I/subchapter-E/part-180.
[55]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 關于推進實施農藥登記審批綠色通道管理措施的通知[EB/OL]. (2020-09-30)[2023-02-24]. [JP3]http://www.moa.gov.cn/xw/bmdt/202009/t20200930_6353759.htm.
收稿日期:2023-07-13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智庫調研課題(編號:HNKJZK-2023-34B)。
作者簡介:李夢姣(1990—),女,河南鞏義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病蟲害藥劑篩選和綜合防治等研究。E-mail:limengjiao5013@163.com。
通信作者:董彥琪,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等研究。E-mail:yanqi-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