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我在讀高二,學校不讓帶手機,回到家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本來只想刷幾分鐘視頻放松一下,結果一玩起來就停不下。我也知道學業緊張,要多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但就是做不到,總是忍不住偷偷玩,就挺自責的,我該怎么辦呢?
小A
小A:
你好!
我看到你想通過手機來緩解學習的壓力,收獲一些快樂,但總處理不好自己和手機的關系。本來是人操控手機,結果好像被手機控制了。
我想,你肯定下過很多次決心,也試圖用意志力讓自己放下手機,但好像還是拿自己沒辦法,這讓你又多了一層自責和焦慮。
先別過于自責,既然這個方法行不通,我們不妨換個思路看看,也許對你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一般來說,我們想要解決行為問題,多是動用意志力來約束自己,在行為層面下功夫。但這種咬著牙的自律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很容易變成三分鐘熱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只關注行為本身,沒有看到背后的深層動力。
要知道,我們的行為背后都有動機,這個動機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需求,比如,價值感、歸屬感、掌控感、安全感。
有這些需求不是問題,但如果滿足需求的行為比較僵化、單一,或者是錯誤的,這個行為才是問題。
就像忍不住玩手機這件事,“忍不住”說明,我們的內在可能有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理智怎么壓也壓不下去,我們下意識地選擇了用玩手機這個方法來滿足需求。但這個方法只能暫時地讓我們感到滿足,放下手機,內心的空洞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焦慮。
顯然,這個方法不是最優解——這是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
厘清了這個解題思路,我們就清楚該怎么做了:一方面,覺察自己有哪些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用更優質的行為來代替下意識的沖動,真正地滿足需求。
首先,我們來看看沉溺手機這個行為背后,有哪些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有可能是自主感、掌控感。比如,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生活中缺少正向反饋,每每想奮發圖強,來個一鳴驚人,卻總是有心無力,經常被挫敗感淹沒。這時候,我們就容易逃進手機的虛擬世界里,在游戲中開疆拓土,讓自己感受到有勇有謀的力量感、掌控感。
有可能是連接感、歸屬感。比如,在生活中沒什么朋友,和同學玩不到一起,回家和父母也沒什么話說,孤獨總是如影隨形,這時候,手機就成了我們和他人連接的通道,會對著網絡中的陌生人訴說心事,求得一份慰藉和溫暖。
有可能是愉悅感、存在感。比如,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日復一日,找不到生活的樂趣,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是什么。這些苦悶無處發泄,又找不到人說,說了也沒什么用,只能逃到手機里找點樂趣,用感官的刺激來逃避。
……
你看,手機承載了這么多,幾乎成了我們的救贖,我們怎么可能單靠意志力遠離手機呢?如果把手機從生活中拿走,我們內心的空洞該怎么填補?
所以,與其說沉溺手機是一個問題,不如說,它是我們下意識用來應對內心空洞的一個方法。只不過,這個方法副作用挺大,而且比較單一。
接下來,我們看看除了手機,還可以用哪些更有益、更靈活的方式來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
想要獲得成就感、掌控感,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給自己創造一些正反饋——從很小的正反饋開始。
我們總想著提高學習成績,今天播種,明天收獲,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但目標太大,心態太急,反而容易挫敗。不如把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把難度控制在踮踮腳就可以夠到,比如,一天只搞懂一個題型,一天只背20個單詞。當你完成了這個小目標,就會生出些信心和掌控感,這就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微小的正反饋。這樣的正反饋多了,你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也會越來越喜歡現實中的“游戲”。
想獲得連接感、歸屬感,可以有意識地結交幾個朋友。也許你不知道該怎么靠近他人,那就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從一起討論習題開始,練習著發展友誼。一份友誼會讓你有溫暖的牽掛。也可以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助別人。要知道,助人也會讓人感受到與他人的連接,感受到自己是群體的一分子。
想擺脫苦悶、無聊,尋找生活的意義,不妨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愛好不用多,一兩個就夠用,比如,騎行、樂器、唱歌、畫畫、踢球等。這些愛好會讓你感覺活得很生動、有意思、有盼頭。而且,當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你自然會重新分配精力,而不是一味躲進手機里。
發現這里面的解題思路了嗎?
我們沒有直接解決沉迷手機的問題,而是看到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用更豐富、更有益的行為來滿足這些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不知不覺地,手機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我們還會刷手機,但不會無限度地沉迷于手機了。
這也是很多問題的解題思路:看到內在的需求,從需求層面化解問題,而不是在行為層面和問題硬碰硬。
另外,我再和你分享一個當下就能用的小方法,很簡單,但效果不錯。
這個小方法就是,給自己和手機之間制造點距離感,讓拿手機這個動作有點難度。比如,當你需要專心學習,就把手機關機,放到你的視線之外,越遠越好,最好放到其他房間。然后告訴自己,接下來是學習時間,兩小時以后再看手機。
當你投入地學習了兩小時,這時候玩手機就變成了對自己的犒賞,你就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小小的正反饋,也會讓自己感覺良好。這些微小的正反饋和良好的感覺,會讓改變的齒輪開始轉動。
希望這些思路和方法能給你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