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亂七八糟”
來形容毫無秩序及條理,亂糟糟的樣子。
那么,為什么我們說的是“亂七八糟”,而不是“亂五六糟”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亂七”。這個“七”
字,源于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大肆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極高的權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甚至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威脅。于是,后來的西漢皇帝決定削藩,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然而,這些諸侯王自然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剝奪,于是他們聯合起來,發(fā)動了武裝叛亂。這場叛亂共有七個諸侯王參與,因此被稱為“七國之亂”。所以,“亂七”
指的就是這場由七個諸侯王引發(fā)的動亂。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八糟”。這個“八”字,則與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有關。
西晉建立之初,為了維護皇室的統(tǒng)治地位,也將皇室子弟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
然而,西晉的朝局并不穩(wěn)定。晉惠帝是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他的皇后更是干涉朝政,使得整個朝廷陷入混亂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諸侯王看到了爭權奪利的機會,于是他們紛紛起兵,爭奪權力。這場動亂持續(xù)了長達16 年之久,先后有八個諸侯王參與其中,因此被稱為“八王之亂”。這場動亂使得西晉的統(tǒng)治更加岌岌可危,也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因此,“八糟”指的就是這場由八個諸侯王引發(fā)的混亂局面。
綜合起來看,“亂七八糟”這個詞語,實際上是將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這兩個歷史事件連到一起構成了一句成語。它用簡潔明了的方式,概括了這兩場動亂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混亂和無序。因此,當我們用“亂七八糟”來形容某種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時,實際上是在借用這兩個歷史事件作為比喻,使得表達更加生動有力。
(從容摘自“國學冷知識”微信公眾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