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栽培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關乎糧食生產安全以及生產質量,確保為人民大眾提供優質大米,應廣泛種植優質水稻,并在其生長期間展開病蟲害治理作業。本文以貴州為例,對其在栽培優質水稻過程中的選種、浸種、播種、整地、水肥管理與田間管理等,并根據水稻栽培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病蟲害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治處理辦法,以期促進水稻健康優質生長,促進農業高水平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
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距今700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在現代科學的加持下,衍生出了更多優質高產品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更是為水稻栽培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技術支撐。在不斷推廣雜交水稻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的單位產量,且作為國民飲食中的必備糧食產品,在提升糧食產量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水稻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探究優質水稻的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至關重要。
1 優質水稻栽培技術
以貴州為例,其位于我國西南部,自然物產資源豐富,貴州氣候具有多樣性,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溫度變化差異較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年降雨相對較多,日照時間較少,當地的相對濕度超過70%以上。龐大的降雨量能夠滿足水稻的栽培生產需求。廣闊的森林覆蓋資源使得貴州當地的自然環境質量相對較好,有利于栽培優質水稻。
1.1選種
在栽培優質水稻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根據貴州當地的氣候環境等,綜合多種影響因素對栽培品種進行合理選擇,包括濕度、溫度、環境污染等,進而確保所選擇的水稻品種充分適應種植需求。在對水稻品種進行選擇時,應當保證其具有較高的產量、較強的適應性和良好的抗逆性。根據以往貴州當地的水稻種植情況,基于152d的平均生長時間,可選擇汕優63、黔優88等品種進行栽培,這兩種品種具有較高的種植產量,并且能夠充分適應貴州當地低于1000m海拔下的低熱“壩子”稻區種植需求[1]。
1.2浸種催芽
在正式栽培之前,選擇優質品種后應當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通過播種前浸種催芽等方式,則能夠更好地提升水稻發芽率,并對水稻病蟲害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具體來講,首先應當使用30℃左右的溫水對水稻種子進行充分浸泡,浸泡時間應當滿足30h,浸泡過程中應當保障溫水全面沒過種子。其次應使用消毒劑對種子展開消毒殺菌處理,這是考慮到沒有進行包衣處理的水稻種子可能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消毒殺菌處理能夠對惡苗病等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使用強氯精或消毒劑等充分浸泡水稻種子,也可同步進行消毒與浸泡。
在經過24h以上的陽光暴曬之后,可將3.5mL的25%咪鮮胺乳油與8kg的清水充分混合之后,對優質雜交稻種子進行浸泡,浸泡時間應當控制在12~24h之間,進而起到有效殺菌的作用。完成后可展開催芽處理,浸泡消毒之后的水稻種子應當經過清水清洗。在栽培優質水稻的過程中,有3種常見的催芽方法,一種是最為基礎的溫室催芽,一種是將水稻種子放置于地窖中進行催芽,還有一種是通過釀熱物溫床對水稻進行催芽。催芽時間應當控制在3d以內,并保證能夠獲得90%以上的發芽率,每一顆水稻種子的芽應當均勻整齊,超出水稻種子一半的長度。
1.3適時播種
根據貴州水稻的種植時間,通常在3~4月之后播種水稻。根據不同的種植時間,水稻可分為早稻、中稻以及晚稻三種類型。3~4月所播種的為早稻,4~5月所播種的為中稻,晚稻的播種時間通常選擇在6月下旬。在實際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種植地的氣候、環境以及地理位置等,對播種時間進行科學設計。通常情況下,播種時間受到育秧季節的溫度影響,若溫度較高,應適當減少播種量,若溫度適宜,則可適當多播。即使進入夏季之后,貴州當地的溫度始終處于適宜的22~25℃之間,這為雜交水稻的大量播種提供了良好條件[2]。
1.4整地
根據貴州當地的地質條件,在播種時選擇露地濕潤育苗的方式,選擇肥沃的土壤、背風向陽的地理位置,隨后展開精細化整地處理。首先應當在選好的地塊中展開開溝作業,對苗廂進行處理,溝寬應當控制在20cm左右,廂寬為150cm。整地過程中,應當對苗廂面上的土層進行處理,展開深翻作業,并施加底肥,保持土層結構孔隙適宜,清理表面避免雜草叢生而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通過精細化整地處理,稻田具有較強的透氣性與透水性,充分滿足優質水稻品種的栽培生長需求。本次在劍河縣展開水稻栽培作業,選擇在5月中旬進行移栽,因此水稻的秧齡相對較長,在移栽過程中,應保證秧田面積較廣,從而滿足栽培種植要求。按照1:8或1:10的比例對秧田以及本田的面積進行控制,促進水稻栽培高產,最為關鍵的是進行稀播培育多蘗壯秧。
1.5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也是在培育稻田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之一,通過施加充足的底肥,能夠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保證其茁長生長。因此,在整地環節就應當在土壤中添加尿素等肥料。結合本次水稻栽培的實際情況來講,添加在土壤中的氮素基肥可以選擇尿素或硫酸銨等,按照15kg/667m2的使用量標準均勻施撒,在施撒完成后,應當充分與土壤混合。對于底肥的選擇,按照苗廂的整廂使用需求,則每畝地施用10kg氯化鉀或30kg磷酸鈣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施撒底肥的過程中,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1.6苗期管理與移栽
按照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芽期、幼苗期、成苗期,分三個階段對水稻展開精細化管理。對芽期進行劃分,則按照播種完成后到水稻生長出第一葉片,此時水稻本身的抗性較強,包括適應較低溫度條件等,在這一時期中對水稻進行管理,應當保證充分供應氧氣、土壤處于良好的濕潤狀態,進而促進水稻秧苗扎根生長。若在水稻芽期生長階段遭遇強風天氣,應當在稻田中充分進行灌溉,確保水體沒過葉片的2/3,避免其根系不固定而影響后續生長。
對于水稻的幼苗期來講,以水稻的生長葉片數量為參考標準,進入到3葉期之后,在灌溉水稻時可選擇露田結合淺灌的處理方式,促使水稻根系獲得充足的氧氣。灌溉處理能夠在水稻幼苗期對秧苗進行保護,從而在遇到低溫天氣時避免秧苗受凍枯死。待溫度回升之后,將稻田中的積水排出,留存足夠秧苗生長的淺水層。進入到成苗期,這一時期是向移栽過渡的時期,此時秧苗已具有基本健全的通氣組織,可自主獲取氧氣,養分吸收情況相對較好,在灌溉過程中應控制水量,避免出現過深的扎根情況而導致拔秧難度較大[3]。這一時期中的水稻已經出現分蘗現象,應及時追肥,將尿素與有機肥混合后在廂面上進行均勻施撒,加速分蘗。
在移栽水稻秧苗時,應選擇寬窄行條栽方式,寬行與窄行應當分別控制在33.3cm以及16.7cm左右的間距,且移栽過程中每一株秧苗應保持15cm的距離。平均每畝的種植數量應當達到1.4萬~1.8萬窩,基本種植秧苗數量能夠達到10萬~12萬。移栽時應當控制行間距、移栽深度,保持秧苗垂直,避免秧苗栽植深度過淺使其后期漂浮在水面上。
1.7田間管理
完成秧苗的移栽之后,需對秧苗展開田間管理,包括灌溉以及施肥兩方面的內容。在田間施肥過程中,可利用前促施肥法以及前穩、中促、后保施肥法。其中前者是通過重新施撒底肥的方式進行處理,按照總肥料用量的80%在田間管理環節施撒底肥。移栽完成后,靜置5d左右,利用3~5kg的尿素,結合除草劑以及殺蟲劑等,在稻田中均勻應用,促進水稻分蘗,進而根據水稻的生長情況具體進行追肥處理。而后者則是通過對前期施肥量進行控制,中期以穗肥的施加為主,后期避免早衰等。灌溉管理是在水稻分蘗期保證水稻盡早分蘗并提高分蘗數量的重要技術手段。進入到正式發育階段之后,需要對水稻進行大量灌溉,按照水稻種植過程總需水量的40%進行控制,并應用水層灌溉技術,在稻田內水層厚度達到10cm的基礎上,避免水稻長時間浸泡在水中。保證稻田溫度、濕度等適宜是促進優質水稻茁長生長的關鍵。
2 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
2.1病害防治技術
2.1.1惡苗病
作為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真菌性病害問題,患病后,主要病癥表現為水稻種子不發芽等現象。若在水稻栽培完成后進入到苗期出現該病害,常見秧苗葉片細長、顏色較淺,且將患病秧苗拔出后發現其發育不良,出現倒生根現象。若病害發生嚴重,秧苗會在移栽之前枯死,枯死秧苗常見伴生淡紅色霉菌。對該病害進行治理,應對其病因進行分析,由于種子沒有及時進行殺菌,在浸種時造成細菌傳染,則應當使用包衣技術進行預防。對水稻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使用500~600mL的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充分攪拌100kg水稻種子,也可以用100~200g的70%惡霉靈種子處理粉劑,在播種前與水稻種子進行混合包衣,從而起到有效殺菌的作用。
2.1.2稻瘟病
同樣是由真菌引發的病害,稻瘟病的誘發原因為梨孢菌,該病害的發病時間不固定,在水稻栽培期間均可能發生,且結合以往稻瘟病的發生情況,可劃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急性型、慢性型、白點型以及褐點型等[4]。顧名思義,受到真菌感染后,水稻葉片表面常會出現明顯的褐色或白色斑點等,形狀酷似水滴,且在病癥逐漸嚴重之后,擴大為病斑。對這一病害進行防治,應在出現破口的初期階段進行初步防治,并在進入到齊穗期之后,再次使用藥劑進行預防。例如,可選用40%三環唑懸浮劑,按照每畝稻田使用45~55mL的用量進行防治。也可用40%稻瘟靈乳油、60%肟菌酯水分散粒劑或40%稻瘟酰胺懸浮劑等,分別按照每畝稻田45~55mL、9~12g、120~190mL的用量標準進行噴霧,從而起到有效的病害防治作用。
2.1.3紋枯病
由病原絲核菌引發的紋枯病對水稻的葉片以及葉鞘等均會造成損害。若感染該病害,在發病初期階段,水稻將會出現明顯的褐色病斑,且常以橢圓形水漬形態存在。隨著病害程度逐漸加深,病斑向上蔓延,嚴重時出現大面積病斑相互連接的情況,仔細觀察可發現核菌的存在。該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在種植過程中水稻密度過大,且灌溉水過深,沒有及時保持根部良好的通風狀態,光照不充足等。基于此,對該病害進行防治,按照每畝稻田使用80~100mL的5%已唑醇懸浮劑、10~15g的75%肟菌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5~20mL的40%苯醚甲環唑懸浮劑或12.5~15mL的40%噻呋酰胺懸浮劑展開噴霧治療,在患病水稻的葉面展開大面積噴涂,從而對該病害展開有效的治理。
2.2蟲害防治技術
2.2.1二化螟
作為一種鉆蛀性害蟲,如果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發生二化螟病害,可能會造成3%~5%的減產,若沒有及時對二化螟蟲害問題進行處理,嚴重時將會導致水稻30%以上的種植面積產量受損。二化螟在幼蟲階段鉆入到水中,啃食水稻莖稈,促使水稻出現枯鞘現象,若在苗期遭到二化螟的啃食,水稻就會出現枯心苗現象。在二化螟鉆蛀水稻莖稈之后,莖稈上會出現明顯的褐色斑點,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是蛀孔。二化螟蟲害發生的原因有多種,包括氮肥使用量過多或冬季溫度較高等。對該蟲害進行防治,可于幼齡期每畝稻田用27~33mL的3%阿維菌素水乳劑或172~216mL的29%殺蟲雙水劑等進行均勻噴灑,也可用18~29mL的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3.6~6.7mL的3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展開合理防治。
2.2.2稻飛虱
稻飛虱分為灰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等幾種不同的類型,發生稻飛虱蟲害之后,發現其主要癥狀表現為害蟲對水稻汁液進行吸食,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若發現水稻莖稈上方出現明顯的褐色小點且水稻發育不良,這就證明水稻受到稻飛虱的侵襲。稻飛虱同樣會在水稻秧苗上產卵,這對水稻的莖稈以及葉鞘等均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嚴重時會造成稻田受損。稻飛虱攜帶病毒,通常發生于26~28℃的稻田環境中。對稻飛虱進行治理,可按照每畝稻田用30~40mL的20%呋蟲胺懸浮劑、600~1000g的3%噻蟲嗪顆粒劑或16~20g的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展開防治。
2.2.3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也是在水稻栽培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蟲害問題之一,蟲害發生后,經常發現稻田內的水稻秧苗出現稻葉卷曲的情況,這是由于蟲害卷起稻葉之后對表皮以及葉肉等進行啃食,造成表皮殘留,水稻在生長全過程中均可能受到稻縱卷葉螟的侵害,使得幼苗無法正常生長,最終死亡[5]。若稻田具有超過80%以上的相對濕度以及低于28℃的溫度條件,稻縱卷葉螟的發生概率就會增加。對該蟲害進行防治,每畝稻田可用10~12mL的20%茚蟲威乳油、12500~15000g的0.8%殺螟丹顆粒劑等展開防治。
在水稻栽種過程中,蟲害發生概率較高,蟲害類型不同,其防治技術也有所不同。為促進優質水稻的栽培生長,在對蟲害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可適當結合生物防治技術展開處理。例如,可以在稻田中飼養禽畜,以稻田養鴨對稻田中的蟲害以及雜草等進行清理,并控制農藥使用量。在投放鴨子時,應當注重公鴨與母鴨的比例,按照1:4的比例進行投放,確保每公頃稻田內的鴨子數量控制在100~120只,所選擇的鴨子應當滿足30日齡的要求,在水稻緩苗階段天氣較為晴朗時放鴨,稻田內的水層應滿足5~10cm的厚度要求,進而確保對稻田蟲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伴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轉型,為全面提升糧食安全與產量,受到科技推動,大量栽培優質雜交水稻品種。在栽培過程中,應當注重合理的選種、浸種、播種、整地、水肥管理、移栽處理等,進而確保水稻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鋒.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探討[J].種子科技,2023,41(23):100-102.
[2]覃會利.優質水稻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分析[J].河北農機,2023(21):94-96.
[3]袁世成.優質水稻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8):170-171+174.
[4]葉建東.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3,41(11):38-40.
[5]尹德臻,趙英.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分析[J].當代農機,2023(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