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存在年齡老化、文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無論是適度規模種植的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分散種植的農戶,都難以在生產中做到施肥精準化。前人在高粱種植密度、播種、肥水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筆者主要通過開展磷酸二氫鉀不同用量的葉面施肥方法對酒用糯高粱產量影響的試驗,探索適宜的葉面施肥技術,為今后在大田生產中對高粱種植農戶提供合理施肥技術服務。試驗表明:增加鉀肥施入量,對穗粒重的影響較大,對產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葉面施肥;酒用糯高粱;產量
紅纓子酒用糯高粱品種是貴州省培育并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優質專用糯高粱品種。該品種全生育期131d左右,中稈中熟常規品種,葉色常綠,穎殼紅色,散穗型;株高245cm左右,穗長37cm左右,穗粒數2800粒;籽粒紅褐色,千粒重20g左右。多年來,該品種在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習水縣、播州區、匯川區和畢節市金沙縣大量種植,以其質量優、經濟價值高而深受種植農戶喜愛。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平均海拔1511m,年降雨量700~1200mm,全年平均氣溫12~16.9℃,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龍場營、田坎、大屯、清水鋪、生機等16個赤水河流域沿線鄉鎮也一直有種植高粱的習慣,2023年畢節市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首次大規模種植引進的8萬畝“紅櫻子”種子,為全區鄉村振興工作打下基礎。
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農藝操作是確保高粱穩產、增產的有效措施。以肥水管理為例,基本原則是采取重施基肥、早施苗肥、穩施穗肥、巧施粒肥;但在大田生產中,農戶很難把握好這4個施肥關鍵期,容易偏施氮肥。相關研究表明氮肥過量施用會造成葉面積減少[1-3],從而影響高粱的產量和質量。目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存在年齡老化、文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無論是適度規模種植的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分散種植的農戶,都難以在生產中做到施肥精準化。前人在高粱種植密度、播種、肥水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筆者主要通過開展磷酸二氫鉀不同用量的葉面施肥方法對酒用糯高粱產量影響的試驗,旨在探索出適宜的葉面施肥技術,為今后在大田生產中對高粱種植農戶提供合理施肥技術服務。
1 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設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向陽村劉朝芹承包土地,海拔高度1200m,土地平整,土壤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蔬菜。
2 試驗材料及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在高粱抽穗期(小區有75%的植株穗部開始突破劍葉鞘)進行葉面施肥處理,處理方式分別為:(1)清水噴霧(CK);(2)0.2%磷酸二氫鉀噴霧;(3)0.3%磷酸二氫鉀噴霧;(4)0.4%磷酸二氫鉀噴霧;(5)0.5%磷酸二氫鉀噴霧;(6)0.6%磷酸二氫鉀噴霧。每個處理噴施2次,即第1天噴施一次,3天后再進行第二次噴施。行距設置為50 cm,窩距33.3 cm。每窩種植2株,密度為8004株/667 m2。三次重復,共18個試驗小區,小區面積24 m2(8 m×3 m),每個試驗小區種植16行,行長3 m,每行種植9窩,小區間留走道0.5 m,重復間留走道1 m。
3試驗管理
播種前在適溫下曬種1天,3月28日穴盤育苗,每穴留苗2~3株。5月24日移栽,移栽前每667 m2施2000kg腐熟廄肥加80kg有機肥作為基肥翻犁入土;拔節期結合中耕除草每667 m2施15kg復合肥;7月14日和7月18按照試驗處理要求對不同試驗小區分別進行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拔節期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2次,掰分蘗2次,確保每窩留2株苗,但高粱分蘗旺盛,后期測產時仍發現有部分小區每窩苗超過了2株;田間管理時發現有部分缺苗,為確保生長一致,未進行補苗。大田生產期發生了兩次水災,第一次大水退后,安排工人進行開溝排水,培土管理。用5%除蟲菊素乳油稀釋1000倍噴霧防治蚜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噴霧防治紫斑病和炭疽病。
4試驗結果分析
4.1 物候期分析
4月5日出苗,4月24日高粱苗長至4葉一心進行移栽。該試驗大田生長至拔節前期長勢良好、發育整齊,根系發達,分蘗旺盛。從分析可看出,6種處理對高粱生育期沒有明顯影響,全生育期均為137d,略高于該品種在仁懷市、習水縣等區域的全生育期天數。
4.2 抗逆性分析
從表1可看出,各小區均未發生倒伏和穗發芽;黑穗病、高粱蚜蟲、玉米螟病蟲害均未發生;大田生長期遇兩次水災淹沒,抽穗期起開始發生炭疽病和紫斑病,雖然采取開溝排水、培土管理和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噴霧防治措施,但后期炭疽病發生嚴重。該區域受水淹的非試驗地塊炭疽病發生也很嚴重。
4.3 經濟性狀分析
從表2可看出,6個處理的各小區高粱株高無明顯差異,處于225~261cm之間。莖粗也無明顯差異,處于17.5~19.4cm之間。穗長無明顯差異,處于32.7~37.3cm之間。千粒重無明顯差異,處于14.83~15.04g之間。結實粒無明顯差異,處于2876~3499粒之間。實穗粒數0.6%處理(平均3302粒)gt;0.3%處理(平均3290粒)gt;0.5%處理(平均3139粒)gt;0.4%處理(平均3138粒)gt;0.2%處理(平均3111粒)gt;清水處理(CK平均2696粒)。每穗粒重0.6%處理(平均49.63g)gt;0.3%處理(平均49.29g)gt;0.5%處理(平均47.28g)gt;0.4%處理(平均47.12g)gt;0.2%處理(平均46.52g)gt;清水處理(CK平均40.09g)。在千粒重無明顯差異情況下,每穗粒重與實穗粒數之間呈正相關。小區有效株數清水處理(CK平均302株)gt;0.6%處理(平均284株)gt;0.4%處理(平均275株)gt;0.5%處理(平均270株)gt;0.2%處理(平均269株)gt;0.3%處理(平均238株)。理論畝產0.6%處理(平均392kg)gt;0.4%處理(平均360.89kg)gt;0.5%處理(平均354.6kg)gt;0.2%處理(平均347.97kg)gt;清水處理(CK平均337.11kg)gt;0.3%處理(平均325.9kg)。從本試驗設計中可看出,按理想種植密度8004株/667 m2計算,理論畝產與單位面積有效株數相關聯。如0.3%處理小區有效株數平均只達238株,折合種植密度為6610株/667 m2,清水處理(CK)有效株數平均達334株,折合種植密度為9270株/667 m2,盡管0.3%處理每穗粒重與實穗粒數表現優于清水處理(CK),但其理論畝產仍低于清水處理(CK)。
4.4 產量分析
各小區實收實測高粱鮮穗,室內烤種后含水率12.9%。從表3可看出,6個處理中,小區產量0.6%處理(平均14.05kg)gt;清水處理(CK平均13.47kg)gt;0.4%處理(平均12.58kg)gt;0.2%處理(平均12.28kg)gt;0.5%處理(平均12.08kg)gt;0.3%處理(平均11.38kg)。折合干籽畝產量0.6%處理(平均390.28kg)gt;清水處理(CK平均374.17kg)gt;0.4%處理(平均349.44kg)gt;0.2%處理(平均341.11kg)gt;0.5%處理(平均335.56kg)gt;0.3%處理(平均316.11kg)。0.6%磷酸二氫鉀葉面施肥處理小區平均畝產量最高,0.3%磷酸二氫鉀葉面施肥處理小區平均畝產量最低。產量的高低與小區有效株數相關聯。由于為確保高粱生長一致,便于后期調查,發現有小區缺苗但未進行補苗;掰分蘗2次后仍有部分小區有效超過288株,該試驗水平下,小區產量與不同的施肥水平之間關聯不明晰,需要在今后的試驗中進一步完善。
5 探討分析
在該試驗條件下,增加鉀肥施入量對穗粒重的影響較大,對產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0.6%磷酸二氫鉀葉面施肥處理,穗粒重和小區實測產量均高于其他處理,該試驗結果與貴州省遵義市土肥站在習水縣開展的相關試驗研究結果趨勢有相符之處,即生產100kg的高粱籽粒,需吸收氮(N)2.33kg、磷(P2O5)0.98kg、鉀(K2O)2.92kg,其合理比例為1:0.42:1.25[1]。對大田生產中增加鉀肥施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該試驗中的高粱從拔節期到抽穗期長勢非常好,但在此期間遭遇兩次水災。該試驗地是由水田改為旱地,土地平整,如遇暴雨容易被淹且排水時間長。盡管水退后及時進行了開溝和噴施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預防病害發生,到7月14日噴施磷酸二氫鉀時發現下部2~3片葉片枯黃,仍發生了炭疽病,對高粱籽粒灌漿產生很大影響。該試驗條件下后期測產,千粒重平均只達14.99g,低于“紅纓子”高粱品種特性的千粒重20g左右的指標。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粱抽穗到灌漿這一個階段是炭疽病發生的高峰期[4],這一階段高粱植株健康狀況對高粱產量和質量有很大影響。該試驗所在的層臺鎮向陽壩子、青春壩子兩個村農戶所種高粱也不同程度地發生了炭疽病。建議在今后種植高粱選擇地塊時,盡量選擇能排能灌的地塊,同時要加強對受災地塊的田間管理。
該試驗條件下,測產中發現0.3%磷酸二氫鉀葉面施肥處理小區平均畝產量低于清水處理(CK),究其原因是該處理種植密度未達到設計要求的8004株/667 m2,更低于清水處理(CK)種植密度9270株/667 m2。為進一步弄清不同葉面施肥量對高粱產量影響,可考慮在今后試驗中采取直播后留足苗的方式開展。
在該試驗的設計環節,未設計對試驗地塊土壤中氮(N)、磷(P2O5)、鉀(K2O)的含量進行檢測,對于高粱達到目標產量所需肥量未能做到精準化安排,將在今后實現中進一步做好測土配方施肥試驗,用于指導大田生產,在合理施肥基礎上達到化肥減量、高粱增產、降本增收的目的。
本試驗結果雖然未探索出最佳葉面施肥與高粱產量影響之間的關聯性,但試驗表明增加鉀肥施入量,對穗粒重的影響較大,對產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本次試驗過程中所遇問題的探討對今后的大田生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開芳,范貴國.氮磷鉀不同配比對高粱產量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s1):65-67.
[2] 汪由,王恩杰,王巖,等.種植密度對高粱食用雜交種遼雜13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2010(6):24-27.
[3]董二偉,王勁松,韓鵬遠,等.施肥對高粱生長、干物質積累與養分吸收分配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6):645-650.
[4]韋麗純,李赟,陳合云,等.高粱炭疽病研究進展[J].農學學報,20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