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因種植成本低、易成活、產量高、適應性強等特點,成為我國三大主要種植作物之一。隨著經濟發展,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切實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是當前我國玉米種植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為有效推廣高產優質玉米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本文對我國玉米種植相關技術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包括品種選取、土地前期處理、水肥控制等,提升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田間管理
玉米的產量受光照、土質、溫度、水量等多種因素影響,為有效提高玉米產量,種植人員應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分析玉米生物特點,科學制定玉米種植計劃。如針對玉米喜溫、喜光、對肥料用量變化敏感等特點,控制玉米種植時間和肥料用量,保證玉米品質。
1高產玉米栽培技術
1.1種子處理
1.1.1品種選擇
進行品種選擇時,種植人員應合理分析種植地自然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玉米品種,應優先選擇增產能力較強的雜交品種,可顯著提升高產概率。因為北方易出現缺水干旱等情況,所以在進行玉米品種選擇時,應選擇對高溫、干旱、寡照等環境有較強抵抗力的品種,確保其具備環境適應力強、抗倒伏能力顯著、產量高等優點。適合山東省種植的玉米品種有登海605、鄭單958、農大372、中科玉505、魯單510等。種植人員應根據實際需求出發,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種植。
1.1.2種子篩選
為保證玉米播種出芽率,應遵照國標(GB4404.1—1996)對種子進行篩選,只使用滿足二級良種標準或以上標準的種子,同時保證種子純度大于96%,純凈度大于99%,發芽率大于85%,含水量低于13%。確保所選種子圓潤飽滿,色澤良好,大小平均,去除存在蟲蛀、殘缺等情況的個體,保證播種工作的順利進行。
1.1.3種子處理
進行播種前,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玉米病蟲害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專用種衣劑包衣種子并提前準備相關的殺蟲劑、消毒劑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滅殺種子表面病菌,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保障種子健康成長[1]。
1.2土地整備
1.2.1深耕土地,施加基肥
玉米種植地塊每年都應開展春灌、秋翻或冬灌工作。對土地進行深耕,耕深應大于25cm,同時保證地塊耕深一致、翻壟均勻。開展秸稈還田及綠肥,需做好切茬工作,并充分翻埋。深耕結束后,應在土地中施加基肥。可施加事先準備的全部有機肥料、45%左右的氮肥、75%左右的磷肥作為基肥,保證基肥施加充分且深度達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為玉米種植打下良好基礎。
1.2.2封閉土壤,科學整地
開始整地工作前,使用50%乙草胺125g左右,兌水40g左右配制乙草胺溶液,將其均勻噴灑于土壤表面,有效封閉土壤,減少雜草產生。然后進行整地,通過充分耙耢土地,清除土地中的細碎土塊,平整土地表面,疏松土壤,保證土壤松軟,以利于玉米發芽,同時拔除雜草,確保地塊適合玉米種植。
1.3播種技術
1.3.1合理確定播種期
確定玉米播種期須根據以下三點進行充分考量:第一,玉米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第二,土壤是否做好播種準備;第三,能否確保玉米在生長季節成熟(對于無霜期短的地區進行玉米制種十分關鍵)。玉米發芽溫度應高于6℃,當氣溫在10~12℃之間時,玉米幼芽生長速度減緩。所以當土地情況達標、田間持水量高于60%時,應在氣溫穩定在12℃左右后開始播種,能確保玉米出苗整齊且速度較快。山東地區玉米播種適宜時間一般為每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具體時間應根據種植地當年實際情況判斷,避免播種過早,溫度過低,延長出苗時間且出苗不整齊,導致產生爛種現象。無霜期短的地區玉米成熟較早,可在保證土地情況達標的前提下,在氣溫在10℃左右時適當提早播種,若使用了地膜覆蓋技術,可在氣溫達到8℃后開始播種[2]。
1.3.2科學播種方式
在進行玉米播種工作時,采用機械化技術,可一次性完成全部播種作業內容,同時進行破土開溝、分草防堵、翻土深埋等工作,切實提升播種效率,確保播種量穩定、播種深度一致、土壤覆蓋充分,保證玉米發芽環境合適,為后續快速生長提供保障。當前我國主要有60cm等行距播種與60+40cm寬窄行播種兩種播種方式,種植人員可根據地塊實際大小和所選玉米品種進行合理選擇。
1.3.3播種量
為保障玉米種植質量,提升壯苗概率,種植人員須對種子出芽率、播種方式、土地情況、病蟲害狀況進行綜合考量,適當提高播種量。每公頃常規播種量為75千克左右。若計劃播種密度較高,但所選玉米品種出芽率較低,應合理提升播種量,同時使用機械化播種設備,采用單粒點播的方式,提升種子出芽率。種植人員應加強對玉米播種的認知,避免出現節約種子所造成的減產情況。此外,要減少在整地質量及土壤營養不達標的情況下使用單粒播種方式,易產生缺苗現象而導致減產。
1.3.4播種深度
合理控制播種深度一致,能切實保證玉米秧苗生長整齊、均勻且快速。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地營養含量、松軟程度、種子大小,調整玉米播種深度。山東地區的玉米播種深度一般在5cm左右,若土地黏性強、營養充足,可適當減少播種深度,在有利于種子發芽的同時,避免成苗期產生大量無效分蘗。在水分含量較少、質地疏松的沙化土地中,應適當加深種植深度,需控制在10cm以內,防止種植過深,種子難以發芽。
1.4科學密植
科學采用密植技術能有效保證玉米高產穩產。由于我國近年來大力開發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耐密型高產雜交玉米品種,我國玉米產量逐年穩步增長,科學密植技術對玉米產量的幫助已在近年實踐中得到充分檢驗。
計算玉米產量,需先統計畝穗數、穗粒數和粒重,將三者相乘,即可得到玉米產量。為提高產量,需在玉米種植生產中,增加玉米穗數,提升玉米穗大小,對玉米粒進行增重。但在玉米群體中,玉米穗數、粒數及粒重彼此互相影響又互相制約,并在種植密度提升后,制約效果也增強。根據玉米生產實驗數據可得,玉米種植密度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1.4.1根據種植玉米品種調整種植密度
若玉米是緊湊型或半緊湊型晚熟品種,包括鄭單958、新玉11號、SC-704、農大108等,則其適宜種植密度一般為每畝5000株左右。若所選玉米品種為平展型晚熟品種,則其適宜種植密度一般為每畝4000株左右。若種植玉米品種為早熟型,則每畝地適當增種700株左右[3]。
1.4.2根據土壤營養豐富程度和土質情況調整種植密度
土壤肥力情況對種植密度的影響十分明顯,若所選地塊土壤肥力充足,可適當提升種植密度,提高產量;反之對于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塊,應減少種植密度,防止植株互相爭奪養分,影響出芽率。此外若地塊土質較為疏松、通氣性良好,可適當提升種植密度;若地塊土質較黏,透水透氣率較低,種植密度應適當降低。
另外,種植人員還應根據人力情況是否充沛調整種植密度,保證人力得到有效發揮的同時,避免人手不足導致田地管理水平差,影響種植質量。
2高產玉米田間管理技術
2.1育苗管理
玉米育苗管理主要是對出苗期到拔節期的管理,此階段玉米正在進行根、莖、葉的分化,其地上部分生長速度減緩,主要發育地下根系。因此種植人員要做好保護植株生長、促進根系發育的工作,保證幼苗生長整齊、均勻、健康、無空行斷條情況且葉色深綠、根系發達。
2.1.1土地中耕
為達到此目標,種植人員應積極開展中耕工作,切實疏松土壤,促進土壤內空氣流通,防止土地板結,提升土壤溫度,去除地塊中的雜草和害蟲,提高地塊含水量,增強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為玉米快速生長提供有力保障。在玉米出苗期,可根據玉米成長情況,開展兩到三次中耕作業。第一次中耕應在玉米發芽后進行,耕深控制在10cm左右,同時注意不要出現壓苗、埋苗等操作,以免對植株產生傷害。后兩次中耕應遵循“苗旁需淺,行間則深”的原則,將中耕深度控制在17cm左右。
2.1.2定苗工作
種植人員應定期觀察玉米幼苗生長狀況,若發現幼苗出現生長擁擠、互相搶奪光照的現象,需盡快進行定苗,節約土壤肥力及水分,有效提高壯苗產生概率。定苗工作一般應在玉米幼苗發育到4、5葉時開展。進行定苗工作時,應保證留苗均勻,同時去除弱苗病苗,保留壯苗,定苗間隙適當松土,拔除雜草。若發現缺株現象,則可在缺株位置兩側同時留苗。進行定苗工作前要考慮玉米品種、土地營養含量、田地管理現狀、目標產量,科學調整留苗密度。此外,考慮到后期可能產生的病蟲害減產、機械作業損耗等情況,進行定苗工作時,應額外增加10%定苗密度作為產量保證。
2.1.3蹲苗保壯
為有效促進玉米幼苗根系發育,種植人員可根據幼苗生長發育情況對其進行蹲苗,控制玉米扎根深度,提高其抗旱能力,減少倒伏現象,加強水分吸收。進行蹲苗后,可切實提升玉米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在北方易干旱地區,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
在開展蹲苗工作前,應仔細觀察幼苗生長情況,分析地塊肥力及含水量。若幼苗顏色較深、生長旺盛,且所選地塊營養豐富,可開展蹲苗工作;反之若幼苗發育遲緩、較為瘦弱,同時土地肥力不足,則不應蹲苗。
2.2穗期管理
玉米在穗期會同時進行營養積累和生殖生長,其生長重心由出苗期主要生長根系,逐漸轉向生長莖葉,并開始分化雄穗和雌穗,標志著玉米進入快速發育階段。因為在此階段,玉米生長速度顯著提高,其各部分,包括根、莖、葉、穗,開始彼此爭奪養分,種植人員應及時進行施肥補水工作,防止玉米營養不足而發育不良,降低產量。此階段,玉米還會長出大量無效分蘗,種植人員應增加觀察頻率,及時發現并去除,避免浪費土地養分和水分。同時,在進行開溝培土,拔除雜草、升高地塊溫度的同時,加厚植株根部土層,促進根系發育,避免玉米倒伏,便于灌溉。在穗期結束時,保證玉米莖稈粗壯且根系發達,氣生根數量達標,葉片厚實、濃綠、茂密,且雌雄穗發育良好。
2.3水肥管理
2.3.1灌溉控制
由于玉米生長期氣溫普遍較高,所以其對灌溉水量要求較高。因其在不同時期對水分需求量不同,所以種植人員應切實把握玉米物種特性,根據玉米生長情況和當地實際降水情況,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水分,保證玉米產量。
(1)玉米需水規律
在玉米出苗期至拔節期,因玉米幼苗生長速度緩慢,對水量需求不高,日耗水量為每畝1.28噸,占整體用水量的13%。在玉米拔節期至去雄期,玉米植株開始分化,生長速度顯著增加,水量需求亦隨之提高,日耗水量為每畝4.87噸,占整體需水量的32%。在玉米抽雄期至乳熟期,玉米處于營養累積階段,水量需求達到最高,日耗水量為每畝5.41噸,占整體需水量的35%。在玉米乳熟期至成熟期,玉米發育速度減緩,水量需求降低,日耗水量為每畝地3.74噸,占整體水量的20%。
(2)灌溉方法
我國玉米灌溉方法一般為細流溝灌、自壓軟管灌、滴灌三種。
細流溝灌為我國玉米灌溉重要方法,因其方法簡單,對土地要求較低,與大田漫灌、畦灌相比能有效節約時間,減少水資源浪費。自壓軟管灌是近年來我國兵團內開發并推廣的新型節水灌溉方法,可有效節約成本,降低用水量。但對土地要求較高,需保證土地表面平整且坡降均勻。在使用此灌溉方法前,需對土地進行整地處理,控制地塊平均坡度在1%~3%。滴灌對實施地塊沒有特殊要求且節水效果優秀,但與其他兩種灌溉方法相比,成本相對較高。
(3)灌溉時間
在氣溫較高季節如夏季,玉米葉片可能在正午前后出現干枯萎靡現象,并在傍晚前恢復,該現象為輕度缺水,應及時開展灌溉工作。播種后,種植人員應實時監測種植地塊含水量,確保播種后田間持水量應高于60%;育苗期田間持水量應高于55%;拔節期田間持水量應高于70%;抽雄、抽絲期田間持水量應高于80%;乳熟至蠟熟期田間持水量應高于75%。若數據低于上述標準,須及時進行灌溉[4]。
2.3.2肥料控制
由于玉米生長過程中營養需求量較高,因此做好肥料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玉米產量。玉米對氮、磷、鉀三種元素需求量最大,同時也需適量攝入鈣、鎂、硫錳等元素。玉米種植實驗研究數據表明,玉米種植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施肥時,應優先保證基肥施加量充足,再適當輔以追肥;第二,主要肥料含量依次為氮肥、磷肥、鉀肥;第三,施肥時盡量選擇腐熟農家肥、綠肥等有機肥料。種植人員應根據土地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施肥量和施肥頻率。
玉米對肥料的需求量與種植密度、土壤肥力、氣候溫度、施肥方法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在玉米不同生長階段,其營養吸收速度有較大差距。以氮元素吸收量為例,幼苗期,玉米生長速度相對較慢,因幼苗體型較小,其氮元素吸收量較低,占玉米生長吸收氮元素總量的2%左右;進入拔節期后,玉米生長速度顯著增加,營養元素吸收量加大。直到開花期,玉米雌雄穗發育成熟時,其氮元素吸收量占總量的50%左右,為營養元素吸收最快的時期;待玉米進入灌漿期,營養攝取速度逐漸下降,該時期玉米氮元素吸收量占總量的45%左右。玉米對磷元素需求量的變化一般與氮元素保持一致,此處不再贅述。對于鉀元素,玉米在抽穗期吸收占總量50%的鉀元素,直至灌漿期結束,吸收全部鉀元素。種植人員可根據種植地土地元素含量測定結果,適當調整肥料用量,減少肥料浪費現象[5]。
綜上所述,為有效提升我國玉米產量,種植人員應積極學習高產優質玉米種植技術,把控田地管理流程,大力推進新技術的使用。從品種選擇、合理種植、水肥控制等多個方面入手,保證水稻的高產、穩產。各玉米種植地區有關部門應大力組織玉米種植培訓工作的開展,提高種植人員專業水平,培養其種植技能,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姜付俊,李成軍,秦寶軍,等.早熟高產玉米新品種遼玉1604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科技通訊,2023(11):197-198+204.
[2]楊國林.玉米綠色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20):86-88.
[3]姚呂富,李明威,史偉杰,等.半干旱區春玉米高產高效全膜覆栽培技術[J].黑龍江糧食,2023(07):70-72.
[4]宋娜.玉米優質豐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6):180-181.
[5]田霓,田翼.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及種植管理的研究[J].河北農機,2023(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