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持續進步,茶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對茶樹生產者和企業的生產標準及品質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確保人民健康,減少茶樹中的農藥殘留,同時推動茶園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綠色防控技術在茶樹病蟲害管理中的應用顯得至關重要。以此為背景,本文詳細探討了貴州省黎平縣茶樹產業的現狀,并深入分析了茶園病蟲害的防治策略,實施了有效的病蟲害管理措施,構建了健康的生態環境,從而提升了茶樹的品質。
關鍵詞:黎平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貴州省被譽為“茶鄉”,在國家茶樹生產格局中占據顯著地位。其中,黎平縣被譽為“生態茶樹主產區”,是我國主要的茶樹生產重地。然而,近年來黎平縣茶園面積雖持續擴大,卻頻繁遭受極端氣候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侵擾,對茶樹生產和品質構成了嚴重挑戰。因此,積極推動綠色防控技術在茶樹病蟲害管理中的應用,對于保障貴州省黎平縣茶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茶樹病蟲害多發的原因
1.1茶樹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茶園具備優越的自然環境,如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源,這為有害生物的滋生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此外,大規模的集中種植和統一的管理實踐可能引發茶樹病害的廣泛傳播。同時,茶農對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常以開墾和砍伐森林為手段擴展茶園,這無疑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干擾,降低了天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進而促使病蟲害問題的加劇。
1.2茶樹栽種方式的變革
隨著科技進步和實踐經驗的積累,茶農對茶樹的種植策略不斷進行改良與創新,從原本的分散種植轉向集中種植,這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為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加大了防治的復雜性。然而,茶樹生產過程中存在過度追求芽葉生長,導致化肥使用過量等現象,對茶樹的生產質量造成了顯著影響。此外,為了提升產量,茶農頻繁引入高產優質品種,這些品種的芽葉肥大,營養豐富,卻也易于吸引和滋生喜食嫩葉、吸食汁液的病蟲害,成為茶區的主要蟲害問題。
1.3農藥施用不當
在茶樹生產過程中,人為因素對茶樹病蟲害的發生具有顯著影響。由于茶樹生產者專業技能不足,他們在應用農藥時可能存在不專業和不合理的做法,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過度依賴農藥[1]。這種行為促進了茶樹對病蟲的抗性不斷增強,同時大量天敵也因此喪失,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循環。例如,長期大規模使用殺蟲劑來防治金龜子,導致其抗性不斷提升,進而促使農藥使用量和濃度持續增加,這不僅破壞了茶園內的生態平衡,天敵種群遭受嚴重破壞,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對茶樹生產構成了重大威脅。
2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旨在通過謹慎選擇茶園位置、優化品種配置、強化日常管理等手段,以優化茶樹生長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建議在未開墾的土地上建立茶園,因其生態穩定性較高,土壤中不利于茶樹的微生物和蟲卵數量較少,對茶園的潛在破壞較小。應優先考慮選用抗病性強、生長健康、品質優良、產量高且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的茶樹品種,按照適當的間距種植,并與具有不同抗性品種混植,以避免品種單一導致的病蟲害擴散,便于實施防控措施。
2.1修剪管理
通常,茶樹在夏季和秋季需要適度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條件,增強光合作用,減少樹體濕度,從而降低病蟲害滋生的可能性。修剪時需避免在植物表面濕潤時操作,以防止傷口感染。若遭遇嚴重病蟲害,如炭疽病、茶尺蠖、茶毛蟲等,可在春茶采摘后進行重度或深度修剪,以切斷病蟲害源頭,恢復茶樹活力。修剪重點應針對衰老枝、病蟲枝、弱枝和枯枝。
2.2科學施肥
大量施用有機肥料可改善土壤肥力和結構,促進茶樹根系生長,增加養分吸收,增強樹體生長勢。通常在春茶采摘期間,采用40cm寬、50cm深的條溝施肥法。首先,施用有機肥1000kg/667m2,均勻撒在條溝中,然后加入N、P、K復合肥50kg/667m2,最后覆蓋園土。
2.3控制病蟲基數
春、秋茶采摘后,立即進行深翻和松土,清除病枝和殘株,能有效降低茶樹病蟲害的發生率。此外,松土過程中的土壤疏松可減少土壤中的氧氣含量,抑制有害生物的生長和發育,減少茶樹尺蠖等害蟲的發生。另一種有效策略是在茶園中保留適量的雜草,為害蟲的天敵提供棲息地,實現生物防治。
3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策略涉及運用非化學手段來管控植物疾病,以實現病害的緩解和控制。此方法主要包括燈誘法和色板誘殺法。
3.1燈誘法
燈光誘殺技術是基于昆蟲對光線的趨光性,結合高壓電網來捕捉和消滅昆蟲,能有效減少成蟲數量,進而降低害蟲基數[2]。在實施燈光誘捕時,首先,使用對害蟲天敵影響較小的太陽能誘蟲燈,如頻率振動或風吸氣型。其次,誘殺燈應安裝在離地1.5m、距茶蓬40cm的高度,每867~1067m2設置一個,并根據害蟲的趨光習性,在成蟲羽化后的夜晚開啟,持續6~8h。成蟲羽化期通常在4月初至10月底。最后,必須定期清潔誘蟲燈,每1~2d清理一次,且在關閉電源的情況下進行,以防止電擊事故。
3.2色板誘殺法
色板誘殺法是利用昆蟲對植物揮發物的偏好性,制作成吸引害蟲的誘蟲板。此方法具有反應迅速、環保無污染、成本低廉等優勢,尤其對茶樹小綠葉蟬和黑刺粉虱等有顯著效果。在應用色板誘殺法時,首先,選擇可生物降解材料制作色板,以確保環保性。其次,根據害蟲危害程度調整色板的布置密度,如茶小綠葉蟬嚴重時,可設置20~25片/667m2;對于茶卷葉蛾,至少使用40片/667m2。色板與茶篷間距不超過10cm,懸掛高度應在20~35cm之間。最后,最佳的誘殺時機應在病害初期,且色板的使用期限不應超過30d,以保持其誘捕效果。若發現大量黏蟲,應及時更換色板。
4主要病蟲害防治
4.1茶云紋葉枯病
茶云紋葉枯病,一種偏好溫暖濕潤環境的植物疾病,主要侵襲成熟葉和老葉,嚴重情況下新梢也會受到影響。當成熟葉片受侵染后,會出現深紅褐色的病斑,其形態特征類似云紋,對茶樹構成顯著危害。病害初期,受感染部位會出現黃綠色的水漬狀斑點。隨著炭疽病的進展,這些斑點會向周圍擴散,形成半圓形、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褐色斑塊。在后期,病斑中心的組織會完全壞死并轉為枯黃色,同時病斑上會出現灰黑色的扁平小點,這些小點可能是圓形也可能是分散的。該病害在適宜的氣溫條件下可連續發生,但若管理不善,茶樹營養狀況不佳,病情會更為嚴重。防治策略包括使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至1000倍液、50%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稀釋至800~10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稀釋至1500倍液,或80%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稀釋至800倍液進行噴霧處理,每10d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
4.2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盛行,常見于成年茶樹的葉片,導致葉片易掉落。該病初期會在茶樹葉緣和葉尖出現深綠色的濕潤狀病斑[3]。隨著病情惡化,病斑會持續蔓延,形成不規則的黃褐色或淺褐色斑塊,后期則轉為灰白色,并在斑塊上布滿微小的黑點。茶炭疽病與茶樹黑紋病的區別在于,其病斑邊緣的黃褐色突起線不明顯,無顯著的黑斑特征。對于輕度感染的茶園,可采用手工摘除病葉的方式以緩解病情;而對于重度感染的茶園,建議使用10%苯醚甲環唑乳油稀釋1000倍、50%嘧霉胺等藥劑進行噴灑防治,每10d一次,連續2~3次。
4.3茶餅病
茶餅病,又稱為茶腫病,是一種主要針對嫩葉、嫩梢和葉柄的疾病,偶爾會侵襲花蕾和幼果。此病害侵襲茶樹后,所受影響的葉片在制茶過程中會產生苦澀味道,并且易碎。在茶餅病的早期階段,葉片上會出現微小的透明黑點,其顏色呈現淺黃色或紅褐色。隨著病情惡化,病斑會內陷形成圓形,顏色轉為淺黃褐色或紫紅色,并在葉片背面形成一層灰白色的粉狀物。在晚期,病斑會呈現深褐色的潰瘍狀,葉片前緣隆起,背面則凹陷。此外,該病害也會導致茶樹的葉柄和新梢腫脹扭曲,嚴重情況下,病梢以上的新梢會完全枯死。茶園管理不善,如過度采摘、氮肥施用過多、修剪不當或過度遮陰,也可能誘發茶餅病。為防治此病,可采用3%的多抗霉素稀釋300倍液,或SK礦物油稀釋100~200倍液進行噴霧處理,連續噴灑2~3次,每次間隔7d。
4.4茶芽枯病
茶芽枯病是一種由葉點霉屬真菌引起的低溫病害,一般發生于四月中到五月初,在平均溫度15~20℃時發生,當溫度升高到29℃時,病情就會終止。茶枯病是一種常見的茶樹病害,發生在一芽1~3片葉子上,葉片上有淺黃色或黃褐色的病斑,顏色淺黃或黃褐色,當病情加重時,病斑上會有散生的黑斑,多數發生在正面。茶樹芽尖被孢霉感染后,葉片出現深棕色的焦斑。當受冷空氣入侵時,植株的抵抗力會下降,從而更容易發生病害,但是,不同品種之間的抗病能力不同,萌芽時間越早,病情越重;而晚萌發的品種則表現出輕微的癥狀。一發現發病癥狀,要連續2~3次,連續噴2~3次,每次噴1次,每次800倍,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5褐色葉斑病
褐色葉斑病是一種在低溫高濕環境下常見的植物疾病,其在春季的3~5月以及秋季的9~11月期間病害活動尤為活躍。此病害始于葉片邊緣,逐漸發展為深棕色或不規則圓形病斑,其表面散布著灰色小顆粒,病健部分的界限模糊,但病斑邊緣卻呈現出深紫色。在某些情況下,病斑邊緣會相互融合,形成類似霜害的外觀,不過它特有的灰白色霉斑可作為與霜害區分的特征。病害的發生往往與低管理標準、排水不良、過度采摘、營養缺乏以及凍害等因素有關。防治措施包括噴灑50%的苯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至1500倍液、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稀釋至900倍液或36%的甲基硫菌靈懸浮劑稀釋至600倍液,每7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
4.6茶尺蠖
茶尺蠖在茶樹生長中是危害最嚴重的害蟲之一[4]。其幼蟲主要以茶樹嫩葉為食,導致葉片表面出現半透明的網狀斑點,隨著侵害加劇,葉片會出現顯著的“C”形缺刻。若不加控制,這些害蟲的廣泛擴散將嚴重威脅茶樹的產量。在受嚴重影響的茶園中,建議使用蘇云金芽孢桿菌稀釋1000倍液或1.2%苦豆子堿稀釋800倍液進行連續噴灑,通常進行2~3次的處理,以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4.7茶小綠葉蟬
茶小綠葉蟬屬于一類持續性吸汁性害蟲,每年可觀察到10代以上重疊發生的狀況。此昆蟲以消耗茶樹嫩葉的汁液為生,導致葉緣褪色變黃,葉脈呈現紅色,葉片卷曲變形,并產生粗老的病狀。在嚴重侵襲時,葉尖和葉緣會出現深褐色的焦枯痕跡,且茶樹的芽葉生長會停滯,最終導致落葉。對于防治困難的茶園,可采用15%茚蟲威與2500~3500倍的稀釋液,使用高效且低毒的此類藥劑進行連續2~3次的噴施,每次間隔需保持一致。
4.8茶毛蟲
茶毛蟲的發生情況受到環境條件、氣候因素和地理環境的顯著影響,其生命周期內的世代數量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在本省的觀察中,茶毛蟲一年歷經三代,其卵核常被發現寄生于茶樹的老葉背面,在春秋兩季的發病率尤為嚴重,對茶樹的損害最甚。茶毛蟲的發育階段為6~7齡,3齡以前的個體具有明顯的集群習性,而3齡之后則開始分散并遷移到其他區域進行侵害。為有效控制,建議每畝選擇茚蟲威20mL,配以3L水進行噴灑。此處理需連續進行2~3次,每次間隔7d。
4.9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又稱為桔刺粉虱,其成蟲呈現橙黃色,體表被一層白色的粉狀物覆蓋。這種昆蟲的若蟲擁有刺吸式的口器,以吸取植物汁液為生,其中2~3齡的幼蟲會在葉片背面度過冬季。3月至4月份,幼蟲開始進入蛹化階段,隨后羽化為成蟲。通常情況下,該物種一年內可經歷4~5代生命周期。成蟲在羽化后2~3天內,于葉片背面進行交配,卵分散或緊密地呈圓形排列。孵化出的幼蟲以局部爬行的方式覓食,當它們吸取茶樹汁液時,可能引起茶樹的“煙煤病”,造成樹木營養流失加速,光合作用受阻,導致植株生長衰弱,甚至死亡。防治策略包括使用0.5%苦參堿溶液或茚蟲威20mL/667m2配合3L水,連續2~3次,每次間隔7d。
4.10茶黃螨
茶黃螨,全球普遍存在的雜食性線螨,其雌性成蟲的長度在0.2~0.25mm之間,初為乳白色,后漸變為淡黃至黃綠色,且透明度較高。雄性個體體型較小,其形態近似鉆石狀[5]。作為一種關鍵的害蟲,茶黃螨對茶樹產業構成重大威脅,同時也嚴重影響茄子、辣椒和油茶等經濟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當茶黃螨以刺吸方式取食茶樹嫩葉時,會導致葉片轉為褐色,質地硬化、增厚、脆化,受害葉片會萎縮,出現多皺紋、顏色加深、變脆且易碎的情況,嚴重阻礙茶樹的生長,甚至可能導致生長停滯。茶黃螨主要以嫩葉為寄主,短時間內的危害性極大,對茶樹的產量和質量產生嚴重影響。雌成蟲在茶樹的芽鱗、葉柄或附近雜草和蔬菜根部過冬,次年春季氣溫回升時開始活躍,發育的起始溫度約為11.3℃,超過38℃時,死亡率顯著增加,一年內可發生20代以上。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當平均氣溫高于20℃,即適宜茶樹繁殖的氣候條件下,其種群數量會急劇增長,對茶樹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為防止病害高峰期的到來,可使用20%噠螨酮、15%滅螨靈2000~3000倍液或25%撲虱靈800~1000倍液,每隔7d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
5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障茶樹生產的綠色健康,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工作至關重要。應基于該地域常見的害蟲類型,深入研究其生命周期和活動模式,以便盡早采取預防措施。一旦發現病蟲害,必須在初期階段就實施精確的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對茶樹產量和質量的潛在影響。
參考文獻:
[1]陳軍,李佳琪,李靜嫻,等.茶樹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林業科技,2023(4):51-53.
[2]張菲.茶樹病蟲害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12):125-126+129.
[3]丁玉龍,胡興明,梁金波,等.恩施州茶樹主要病蟲害和綜合防控技術探討[J].湖北植保,2022(3):56-58.
[4]朱新生.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專業化防治模式[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4):62-64.
[5]蘇茶.茶樹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家致富,20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