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防城港重要的農作物,然而,水稻病蟲草害對水稻產量和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實現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本文對水稻病蟲草害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分析,闡述了目前可行的綠色防控技術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并提出了相應的應用策略,以期提高該地區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增效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防城港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然而,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給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給農民的經濟收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過去,農藥是防治水稻病蟲草害的主要手段,但其使用過量引發了農業環境污染和農產品安全問題。因此,尋求綠色防控技術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水稻病蟲草害發展現狀
水稻病蟲草害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著水稻產量和質量。在病害方面,白葉枯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頻率逐漸增高,給水稻植株的生長和發育帶來了很大的威脅。這些病害不僅會導致葉片枯黃、倒伏和凋萎等癥狀,還會降低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導致產量下降。此外,由于病害嚴重,農民為了保護水稻,不得不頻繁使用農藥,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給環境和生態造成了污染和破壞。在蟲害方面,薊馬、稻飛虱、蚜蟲等蟲害近年來逐漸增多,嚴重危害了水稻的生長和發育。這些害蟲通過攝食水稻的嫩葉和莖稈,導致水稻葉片變黃、枯萎甚至凋零,同時還可引起水稻的生長發育不良,導致產量減少。蟲害發生的頻率上升主要與氣候變化、農業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害蟲抗藥性的產生有關。水稻草害主要是指稻田中惡性雜草對水稻生長的競爭和影響,如鬼針草、稗草等。這些雜草在水稻田中生長迅速,容易搶奪水稻的陽光、養分和水分資源,導致水稻生長不良、產量下降。同時,水稻草害還會給稻谷的貯存和加工帶來困擾,使水稻易受到真菌污染和蟲害侵襲,降低了稻谷的質量和儲存期限。
2 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與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
2.1基礎措施
2.1.1合理的種植結構調整
種植結構調整是指在農田中合理安排不同類型的作物種植,以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抗草害能力,減少農藥使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通過合理的輪作制度,可以將不同品種的作物交替種植在同一塊田地上,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1]。輪作不僅可以破壞病蟲害的發生環境,還可以減少病原菌和蟲害的繁殖途徑,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機會。此外,合理選擇輪作作物,如與水稻相互結合的綠肥作物、抗蟲力強的作物等,可以幫助提高農田的病蟲害防治效果。種植結構調整還包括合理布置不同作物間的距離,根據作物的類型和需求,合理安排行距、株距,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擴散和傳播。適當的間距可以減少作物之間的相互干擾,減少病蟲害的傳染機會。同時,合理間距還可以有利于作物的通風、光照,提高作物的生長素質,增強作物的抗病蟲能力。種植結構調整還應考慮不同作物的相容性,合理選擇搭配作物,可以實現作物間的相互促進,提高作物的整體抗病蟲能力。通過合理的作物搭配,可以降低單一作物受病蟲害侵襲的風險,并減少對農藥的依賴。
2.1.2使用優質種苗
優質種苗是指在生長過程中具有良好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產量高等特點的水稻品種。通過選擇經過良好篩選的優質種苗,可以保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具有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這些優質種苗通常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和抗逆性,能夠在遭受病蟲害侵襲時迅速反應并自我修復,從而減少病蟲害對水稻收成的影響。由于優質種苗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生長特性,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在產量方面具有較高的潛力[2]。優質種苗生長期短,生長強勁,能夠更快地形成較多的有效穗,從而增加水稻的產量。同時,這些優質種苗所產出的水稻顆粒飽滿、質地優良,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優質種苗的抗病蟲害能力強,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往往需要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浪費資源,并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使用優質種苗后,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了綠色防控的目標。
2.2農藝措施
2.2.1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中重要的一環。施肥的時間應根據水稻的生長發育期進行科學安排,一般來說,水稻在抽穗前期和灌漿期對營養需求較高,這個時期應加強施肥,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在這兩個時期深施底肥,可以提供充足的養分,促進水稻的生長,增強其抵御病蟲草害的能力。施肥的方式應根據土壤的類型和水稻的需求進行合理選擇,對于河谷地區或水田類型的土壤,可以采用稻田穴施和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3]。稻田穴施是將化肥直接施入稻田的土壤穴中,可以減少養分的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水肥一體化施肥則是將化肥與灌溉水一同施入田間,充分利用水的載體作用,使養分更均勻地分布于土壤中。施肥的量應根據水稻的品種特性、生長期需求和土壤的養分含量進行科學測定。同時,根據土壤養分含量來調整施肥量,避免養分過剩或不足的情況出現。可以通過土壤測試和植株觀察等方法,進行準確、科學的施肥量確定。根據水稻的需求和土壤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施肥種類也十分重要,常用的施肥種類主要包括有機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料等。有機肥是以生物質為原料,通過微生物分解生成的一種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抗病蟲害能力。化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等,在不同生長期適量施用可以滿足水稻的養分需求。微生物肥料是通過加入有益微生物進一步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增強土壤肥力和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水稻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中的合理施肥如表1所示。
2.2.2適時灌溉
在水稻生長的不同階段,合理控制灌溉時機和水量,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促進水稻生長健康。在水稻播種期和幼苗期,適時灌溉可以幫助調節土壤溫度和濕度,提供稻苗生長所需的營養和水分。適時澆水可以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水稻幼苗根系的順利生長,增強其抵御病蟲草害的能力。同時,稻田內的水分可以起到稀釋和穩定病菌、蟲害和雜草的作用,減少病害傳播和害蟲孳生的可能性[4]。在水稻生長期,合理控制灌溉的時機和水量可以幫助提高水稻抵抗病蟲草害的能力。對于某些病蟲草害,適時灌溉可以幫助稻株迅速修復受損的組織,加速種植區域恢復穩定的生態環境。此外,稻田內的水流可以沖刷掉一些病蟲害的卵和幼蟲,減少害蟲數量。在水稻成熟期,適時灌溉可以幫助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適當增加灌溉量,保持土壤濕度,有利于水稻籽粒充實和顆粒飽滿。同時,適時灌溉也可以控制水稻灌漿期的蒸騰作用,減少營養物質的流失和浪費,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2.3物理防治措施
2.3.1種床覆膜
種床覆膜是指在水稻播種前,用塑料薄膜或其他覆蓋材料將種床覆蓋起來。這種覆膜可以阻斷光照,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草害,同時還可以保持土壤濕潤,增加土壤溫度,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雜草是水稻生長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它們競爭養分和光照資源,對水稻生長造成負面影響。覆膜可以阻斷光照,阻止雜草的生長,減少對水稻的競爭,從而提高水稻的生長勢頭。覆膜還可以有效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降低水稻生長期間的水分脅迫風險。同時,覆膜還能提高土壤溫度,提供更適宜的生長環境。尤其是在早春或晚秋時節,水稻生長所需的高溫環境尤為重要,覆膜可以幫助提供穩定的溫度條件,促進水稻生長[5]。種床覆膜技術的應用也有助于減少農藥的使用。覆膜能夠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降低農民對農藥的依賴。一方面,覆膜阻斷了病蟲草害的入侵途徑,減少害蟲數量。另一方面,通過保持土壤濕潤和提高土壤溫度,水稻植株更為健壯,具備抵御病蟲草害的能力。因此,采用種床覆膜技術可以降低農民的農藥投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3.2燈光誘殺
燈光誘殺是一種利用人工光源誘使害蟲向光源聚集,進而進行捕殺的綠色防控技術。燈光誘殺技術利用人工光源可以吸引許多病蟲草害,如稻飛虱和稻瘟病的傳播者蚊子。這些害蟲會被燈光吸引過來,并在光源附近聚集。可以設置燈光附近的粘蟲板或電擊裝置,將這些害蟲有效捕殺。這種方式具有高效、快速的特點,可以大幅度減少害蟲數量,從而降低害蟲對水稻的傷害。燈光誘殺技術對環境友好,不會對作物和人類健康產生過多的影響。相比于化學農藥,燈光誘殺不會留下任何殘留物,并且不會對土壤、水源和空氣質量造成污染。這樣可以保護生態環境,確保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健康發展。此外,燈光誘殺技術也具有智能化的優勢。通過合理地設置燈光的亮度、顏色和位置,可以更加精準地誘殺目標害蟲,并避免對其他益蟲的干擾。同時,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可以對燈光誘殺系統進行優化和監控,提高防控效果并減少人工操作。
2.4微生物防治措施
2.4.1利用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種有益于農作物生長和抵抗病蟲草害的微生物。引入益生菌可以改善水稻生長環境,提高其免疫力,從而降低病蟲草害的發生率。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益生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抗病能力,幫助水稻根系吸收養分,并產生活性物質來抵抗病蟲害。此外,益生菌還可以與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競爭資源,減少其對水稻的危害。農民可以通過噴施益生菌菌劑來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噴施益生菌菌劑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避免過度使用化學農藥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風險。此外,益生菌具有選擇性殺蟲作用,對有害昆蟲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同時對水稻沒有負面影響,因此可以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同時,與傳統的化學防控方法相比,益生菌具有環境友好性。使用益生菌對環境的污染較小,不會破壞土壤的生態平衡,可以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此外,益生菌的使用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收益。
2.4.2使用拮抗菌
拮抗菌是一類能夠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的菌種,通過與病原菌競爭營養、產生抗菌物質、占據害病菌生存空間等機制,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效果。在應用拮抗菌進行水稻病蟲草害防控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拮抗菌菌株。這些菌株應具備廣譜的抗菌能力,能夠對多種病原微生物進行有效的抑制。其次,合理的菌種培養條件也是確保拮抗菌發揮作用的關鍵。拮抗菌需要在適宜的培養基上進行生長和繁殖,保證其數量和活性。最后,拮抗菌的應用方式也需要科學合理。可以通過種植拮抗菌發酵液、菌劑粉劑、菌劑液劑等形式進行施用,確保拮抗菌能夠充分接觸作物與病原菌。使用拮抗菌進行水稻病蟲草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拮抗菌具有選擇性,對害病菌有針對性的抑制作用,不會對有益微生物和環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二是使用拮抗菌可以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三是拮抗菌還能夠增強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2.5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一種環保、可持續的綠色防控技術,對于水稻病蟲草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利用天敵和寄生蜂是一種常見的生物防治手段。天敵是指各種與害蟲相互關系的生物,它們以害蟲為食,能夠有效控制害蟲種群的數量。在水稻病蟲草害防治中,天敵的運用可以通過增加天敵數量來降低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可引進一些天敵昆蟲如瓢蟲、螞蟻等,它們能夠迅速捕食害蟲,有效控制害蟲種群的增長。寄生蜂則是指寄生于害蟲體內或其幼蟲體內的蜂類昆蟲。它們以害蟲為寄主,通過寄生或寄生幼蟲的方式,有效控制害蟲種群的繁殖。在水稻病蟲草害防治中,寄生蜂的利用可以通過人工養殖和釋放的方式來增加其種群數量,以達到控制害蟲種群的目的。
2.6化學措施
在使用化學措施時,應該遵循擇性農藥的使用原則,選擇對目標病蟲草害具有較高效果的農藥,并合理使用,以減少不必要的農藥使用量和對環境的影響。擇性農藥是指對目標病蟲草害具有較高效果,同時對有益生物和環境影響較小的農藥。在選擇農藥時,應該充分考慮其對非目標生物的毒害作用,盡量選擇對昆蟲、魚類、鳥類等非目標生物無毒害或有較小毒害的農藥。在使用農藥時,應根據目標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和種類,確定合理的施藥時間和施藥劑量,以保證農藥的最佳防控效果。
水稻病蟲草害是農業面臨的重要問題,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應用對于保障水稻產量和質量,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通過采用綜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因此,廣西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促進綠色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武瓊,盧新林.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方法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8):166-167.
[2]趙闊禮,吳敏,周勇.淺談水稻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3,41(10):100-102.
[3]劉敏,劉洋.淺談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03):106-108.
[4]侯茂武.水稻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2(10):95-96.
[5]庸安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區建設和綜合效果評估[J].種業導刊,2022(0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