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大力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不僅是提高水稻生產效益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水稻種植對環境友好的關鍵舉措,更是守護消費者餐桌上安全的必由之路。為了大力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主要以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珊羅鎮的綠色水稻試驗示范種植基地為例,分析了當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類型、機理,從綠色水稻示范地創建、技術下鄉推廣指導、融媒體平臺宣傳推廣種植技術、網上農業服務與推介等方面提出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的具體方法,最終促進當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走向全國。
關鍵詞:廣西玉林市;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技術推廣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行綠色種植與生產技術[1]。該政策文件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種植水稻的歷史非常悠久,目前是世界上水稻種植與生產出口的主要國家。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精神,主動樹立起農業綠色理念,大力引進與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不僅是實現水稻種植對生態環境友好型的根本舉措,也是守護好人民群眾餐桌上安全的現實所需,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要求。近幾年,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珊羅鎮大力引進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并實施了種植技術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種植效益與推廣反饋。本文結合當地的綠色水稻技術推廣實際,提出一些技術推廣新思路,為業界提供新參考。
1珊羅鎮綠色水稻種植概況
珊羅鎮是廣西玉林市陸川縣的一個下轄鎮(鄉),當地屬華南桂東南丘陵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具備,年平均氣溫22.4℃,年降水量2320.2毫米,由于地理、氣候的優勢,該鎮是玉林市乃至整個廣西地區的主要水稻種植鄉,富有“富硒香米之鄉”之美譽。近年來,珊羅鎮響應國家農業綠色發展政策精神,持續建設綠色水稻試驗示范基地。目前,當地從水稻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已經探索了一套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體系,并大力舉辦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活動、建立典型基地、聯合新聞媒體平臺等進行技術推廣。
2珊羅鎮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分析
2.1品種:優選多年生水稻新品種
綠色水稻種植成功的關鍵是品種選擇,綠色水稻品種選擇上,珊羅鎮主要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等基礎條件,將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幾個綠色水稻、富硒水稻品種進行對比遴選,最終選擇了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種植條件的“云大109”多年生水稻品種。“云大109”是一種優質的多年生粳稻品種,稻樁成活率達93.07%,糙米率達81.5%,精米率71.3%,整精米率63.1%,并且透明度1級,堊白度 5.0%,富硒含量高于普通水稻品種,符合部頒的優質米3級標準。通過選擇該品種,可實現種植一次連續收獲多年,不僅達到了省工、省時、節約成本的種植目的,而且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每畝化肥、農藥成本節省500元以上。
2.2栽植:機械插秧同步側深施肥
栽植技術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生產效益,關系著水稻種植過程中肥料、農藥的施入量。為了減少水稻種植中對化學農藥、肥料的依賴,盡可能地體現出水稻種植的生態環保性、環境友好性與綠色無公害性,珊羅鎮選擇了目前比較先進的“機械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該技術是一種通過機械設備實現插秧播種的同時將肥料施入秧苗根部的綜合栽植工藝,據了解,當地購買了大量的自動機械式插秧機器設備,選擇了目前市面上經過改良處理后的水稻專用有機肥,使用該技術方式,不僅實現了高效率的栽植作業,而且能夠將綠色有機肥直接深施到秧苗的根深部,提高秧苗對肥料的利用率,實現以較少肥料取得最大效益,彰顯綠色理念。
2.3水肥:有機肥、覆膜保溫技術
水肥管理是最能夠體現水稻綠色種植理念的環節,珊羅鎮為了貫徹“綠色環保”理念,當地在水稻的肥料選擇上,使用了改良后的綠色有機肥,通過綠色有機肥去代替無機肥,確保施肥后不對土壤、水源、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更不會讓水稻留下化學物質,避免水稻出現重金屬含量超標[2]。同時,當地實行“配方施肥”“因需施肥”“因產定肥”。方法是深施重施基肥,少施分蘗肥,巧施穗肥。與此同時,珊羅鎮還加大農作物秸稈科學還田綜合利用力度,著重提倡科學使用沼液作基肥,減少無機肥使用[3]。大田用水管理上,當地選擇了一種覆膜保溫技術,以濕潤灌溉為主,利用了氣候、土壤水分的天然優勢,達到自然濕潤灌溉目的,進而減少了對水資源利用,體現出節水環保的理念。
2.4除草:利用植物原理綜合處理
一般情況下,水稻種植中通常使用除草劑的方式進行除草,但是市面上大多除草劑都是化學藥物,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可能導致水稻殘留化學農藥成分,不利于體現綠色、生態、環保、安全理念[4]。對此,珊羅鎮主動克服困難,從植物生物學原理出發,選擇了一種雜草綜合處理技術,即:根據水稻與雜草的生物學關系,水稻播種前對稻田進行灌溉和少量地施肥,促使稻田中的雜草顯現出來,最終通過“機械除草+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集中除草,既保障了水稻的茁壯成長,也減少了除草劑的使用率,滿足綠色種植理念[5]。
2.5病蟲害防治: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根據水稻種植經驗可知,水稻種植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水稻產品的化學與農藥殘留的主要原因就是病蟲害防治時防治藥物、技術的運用不當。為了落實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珊羅鎮大力引進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治手段上,主要是讓水稻病蟲害的“防”與“治”有效結合,讓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及蟲害檢疫技術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水稻病蟲害防治體系。當地運用了物理防治技術,在稻田間合理布置殺蟲燈,利用光線吸引成蟲捕殺;選擇了性誘劑的容器,通過性誘劑容器實現稻田間成蟲的捕誘殺滅;選擇了市面上水稻專用的綠色農藥,代替過去的普通化學農藥,并通過電動噴霧器、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噴霧防治,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性能,確保防治效果。通過一系列全新的病蟲害防治手段,減少了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并以自動施藥方式提高噴藥效果,減少施藥量。
3珊羅鎮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模式
3.1創建綠色水稻示范基地,開展相關種植展示活動
珊羅鎮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優先選擇了綠色水稻示范基地展示的手段,持續增加綠色水稻示范基地面積,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同時,開展好豐富的展示活動,讓當地的綠色水稻品種、田間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走進農戶、走向全縣與全省。如,選擇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地頭作為綠色水稻示范地的建設地,創建百畝以上的綠色水稻示范田,并在田間毗鄰的街道旁建立起宣傳欄,宣傳欄上詳細公布每一塊試驗田的水稻品種、種植技術、田間管理方法等。當地民眾以及外地人經過示范地時,就會被綠油油、金燦燦的試驗田吸引,駐足的同時去觀看宣傳欄上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與理念,如此實現技術推廣目的。另外,依托于綠色水稻示范基地,積極開展公開性、公益性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介”活動,由當地的綠色水稻種植戶、專家在田間地頭進行技術宣傳與種植成功展示,實現技術推廣。
3.2綠色水稻種植下鄉指導,增強廣大農戶綠色理念
為了大力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盡早讓珊羅鎮所有農戶都使用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體系,徹底改變過去單一、傳統的水稻種植方法,應開展好綠色水稻種植技術下鄉指導工作,讓廣大農戶樹立起農業綠色理念與思想,掌握綠色水稻的種植方法。如,遵循著早安排、早部署、早實施的原則,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思路,引導村民使用良種、科學管理水稻,當地的農業管理與服務部門,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下鄉,來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圍繞著綠色水稻品種、育苗技術、栽植技術、水肥管理、除草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法等內容,進行了面對面的指導,手把手教給農戶種植綠色水稻的方法,聽取農戶們種植綠色水稻時的難題,現場給予解答,使廣大農戶堅定綠色水稻種植的自信心,早期實現當地綠色水稻的100%覆蓋。另外,農業技術人員來到稻田間,為水稻“問診把脈”,精準發現水稻種植時出現的各種錯誤問題、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因素,給予現場指導與糾正,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應用到底。
3.3通過融媒體平臺宣傳技術,加大綠色水稻種植推廣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實現,尤其是對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及各類新媒體平臺的使用,可顯著提高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效果。如,利用好地方廣播電視進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宣傳,邀請地方廣播電視臺的記者來到綠色水稻種植示范地進行現場拍攝、采訪,詳細記錄好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方法、理念等,將其轉化為廣播、電視的節目播放出去,讓全國民眾都了解到當地綠色水稻種植理念、技術與成果。利用新聞網站、期刊等方式,進行當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宣傳推廣,如,2023年,珊羅鎮的綠色水稻種植先后登上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等,實現了當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宣傳推廣,這些宣傳途徑,都可以作為當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途徑。另外,建議運用好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拍攝一些當地的綠色水稻種植情景,進行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網上推廣,讓全國農戶了解到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助推國家農業綠色發展。
3.4發揮好地方農業服務功能,建立綠色種植公益平臺
目前,信息技術、5G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著越來越多的農業管理與服務類的軟件、系統平臺出現,這對于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工作而言,無疑是一種絕佳機會。地方可以運用信息技術、5G技術等優勢,建立起地方農業公益性網上服務平臺,面向當地、全國的廣大用戶開放[6]。通過網上平臺,實時報道當地的綠色水稻種植成果、方法與經驗,以滿足廣大用戶隨時了解、學習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需求。報道全國典型的綠色水稻種植案例,以案例講述的方式,推廣綠色水稻種植經驗與方法[7]。同時,建議網上服務平臺由農業管理與服務部門負責運營,專門設置一些平臺運營崗位,平臺面向全國用戶提供在線咨詢服務,以專業的手段回復廣大用戶對綠色水稻種植的疑難困惑,鼓勵與支持廣大農戶種植綠色水稻。
3.5地方給予政策、科研支持,推動推廣、研發的對接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離不開技術革新與保障,只有強力的種植技術科研保障,才能夠確保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質量。如,地方農業部門發揮好帶頭作用,帶動地方每一個鄉鎮的農業服務社,積極與地方農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等聯系合作,建立起科研、種植、技術推廣等一系列工作的合作關系[8]。一方面,由當地的農業科研機構負責,加大對地方綠色水稻品種、種植管理技術的研究試驗,由當地農業院校負責,將綠色水稻品種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與科研機構協作,進行先行試驗,試驗時聯系地方的水稻種植基地,進行綠色水稻種植。另一方面,通過綠色水稻品質、種植管理技術的研究試驗,不斷推出新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體系,通過各種宣傳推介進行宣傳、推介[9]。通過這一方式,實現了綠色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與研發的有機融合,避免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只推廣、不更新的情況,讓綠色水稻種植技術與理念不斷更新換代,不斷助推國家農業綠色發展戰略升級。
4結語
總而言之,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本質就是水稻種植過程中采用的一系列對人類健康安全無害、對環境友好的種植方法。珊羅鎮通過大力引進與使用較先進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后,不僅實現了當地水稻產量的翻倍提升,而且還有效減少了種植時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更保證了水稻產品的安全、營養比例。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積極運用融媒體平臺,并聯合實際的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下鄉推廣、宣傳以及創建綠色水稻示范基地等,向當地廣大農戶推廣綠色水稻種植技術,向全國推廣當地的綠色水稻種植理念。
參考文獻:
[1]李開溢.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結合策略分析——以肇慶市懷集縣為例[J]. 種子科技,2022,40(20):97-99.
[2]郭田雨,周宏. 家庭農場對綠色生產的影響——以江蘇省三市水稻種植戶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8):216-222.
[3]熊鷹,何鵬. 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和生產績效研究——基于四川省水稻種植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1):136-146.
[4]崔莉.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路徑探究——以江蘇省為例[J]. 種子科技,2022(17):45-47.
[5]相寧寧. 優質水稻“南粳46”在江陰市的種植表現及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 農家致富顧問,2021(4):59.
[6]閆阿倩,羅小鋒,黃炎忠,等. 基于老齡化背景下的綠色生產技術推廣研究——以生物農藥與測土配方肥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3):110-118.
[7]何學科,曾國軍,陳月霞,等. 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分析 ——以湖南省南縣為例[J]. 種子科技,2022(23):22-24.
[8]史勇敢,戴魏,楊劍輝,等.以晶兩優1212為案例的水稻新品種推廣應用創新研究[J]. 中國稻米,2020,26(6):85-87.
[9]金博詣. 高山水稻無害化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以麗水市蓮都區峰源鄉為例[J]. 鄉村科技,2020(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