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購買力逐漸增強,越來越傾向于購買安全、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傳統的蔬菜種植會使用農藥來防治蔬菜病蟲害,加重了蔬菜表面的農藥殘留,影響了蔬菜的質量安全,也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有機蔬菜綠色、健康、無污染,在這種背景下,發展綠色蔬菜、生態農業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有機蔬菜;種植模式;技術推廣
引言
有機蔬菜營養價值和安全性高,可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健康、安全蔬菜的需求,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追捧。有機蔬菜種植技術相較于傳統的蔬菜種植,對蔬菜種植環境和種植技術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種植人員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能得到更高的經濟效益。促進有機蔬菜栽培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不僅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還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種植經濟。
1有機蔬菜的特點及概述
1.1有機蔬菜的特點
有機蔬菜不含任何特殊成分,是天然提取的有機成分,因此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口味純正,深受人們喜愛。有機蔬菜的生產對基地要求非常嚴格。近年來,許多使用過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的地方已經不能再種植有機蔬菜。
有機植物的種子是自然生長,不存在遺傳上的變異。除此之外,有機蔬菜的栽培也是經過嚴格的品質檢驗、健全的監測體系、嚴格的銷售以及生產記錄,保證綠色蔬菜的質量和產量。有機蔬菜中的有機質含量高于普通蔬菜,并且富含維他命和纖維。有機蔬菜的生長環境是經過仔細規劃的,既能保證蔬菜味道、衛生、易于保存,還能保護環境,有效防止土壤污染。
1.2有機農業概述
有機農業是以農業循環經濟為核心,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利用生物循環來創造適宜的生長條件,提高糧食品質和產量。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機耕作不需要化學藥品和化肥,在耕作過程中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作物和作物之間可以發生生物效應,從而達到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然而,目前有機農業生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病蟲害問題比較突出,將極大地影響到作物的質量和產量。有機農業鼓勵在農業生產中采用循環耕作的方法,以豐富耕種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維持耕種地區的生態平衡,并采用綠色防治的方法控制病蟲害。
2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分析
2.1種子預處理方法
為了提升蔬菜種植水平,在種植蔬菜前需要預處理種子,這樣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還可以有效消除種子攜帶的病菌。先將蔬菜種子浸泡在55℃左右的溫水中,不斷攪拌,浸泡7—8min之后根據水溫加入適量涼水,依據蔬菜種子的喜溫、喜涼情況,將水溫降至20—30℃,喜溫的蔬菜種子水溫偏高,喜涼的蔬菜種子水溫偏低,不同種類的蔬菜種子浸種時間不同,蘿卜、白菜、菜花種子浸泡1—3h,茄瓜種子浸泡8—10h,胡蘿卜、菠菜種子浸泡24h。種植人員在浸泡種子時要確保容器和水干凈,浸種過程中需要每隔4h換1次水,同時清除漂浮的秕種。溫水浸種后,可以使用濕潤的紗布包裹浸泡過后的種子,放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催芽,溫度設置和催芽時間根據蔬菜品種特性決定,出芽率達到90%以上就可以安排播種。另外,對于易發病蟲害的蔬菜種子,可以根據蔬菜品種選用符合有機蔬菜種植技術標準的藥劑進行浸種消毒,例如高錳酸鉀、磷酸三鈉等,有利于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
2.2科學選擇種植環境
種植地與有機蔬菜種植效果有密切關系,種植人員要科學選擇種植環境。在選擇有機蔬菜種植區域時,排查周邊環境,主要是排查附近工廠,確保工廠排放的液體、氣體等不會影響到種植區域的土壤環境、水源以及空氣質量等,要檢測種植區域的土壤情況,確保沒有有害物質殘留,同時檢測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確保選定的土壤具有較好的肥力和保墑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控制雜草生長,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為有機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種植人員要根據蔬菜種子的生長特性,科學合理選擇蔬菜種植區域,根據不同蔬菜生長需求,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養分和生長空間。
2.3相關播種步驟
在開展有機蔬菜播種前,為了減少土壤中病菌以及害蟲的殘留,需要消毒土壤,可以使用福爾馬林溶液提前噴灑種植土壤,之后用薄膜密封,有效消毒土壤,在播種前需要提前7d揭去薄膜,使氣味揮發掉。為了達到更好的種植效果,播種前種植人員需要對土壤進行水肥管理,確保土壤中的水分、養分充足。為了降低化肥施用量,種植人員可以選擇在土壤上鋪上一層較厚的營養土,之后撒上種子,再用營養土覆蓋種子。完成播種后,種植人員要適量澆水,確保土壤中的水分滿足蔬菜生長需求。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要做好農田除草工作,避免雜草影響蔬菜正常生長,確保土壤中所含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滿足蔬菜生長需求。
2.4有效進行田間管理
2.4.1重視雜草治理
雜草會與有機蔬菜搶奪肥力,生長旺盛的雜草還會遮住蔬菜,影響其接受光照,并且還帶來病蟲害隱患,在種植有機蔬菜過程中要重視雜草治理。利用人工除草手段及時清除雜草,控制雜草生長,及時清除幼苗時期的雜草,通過覆蓋秸稈等措施防止雜草生長。
2.4.2合理灌溉方式
土壤中的水分充足是確保蔬菜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種植人員要密切關注蔬菜生長狀態,及時灌溉滿足蔬菜生長需求。種植人員需要確保灌溉水源質量合格,先檢測水質,確保水中沒有有害成分才能作為灌溉水源使用。結合種植區域的具體情況完善灌溉系統,為蔬菜生長提供完備的灌溉條件。為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可以在種植區域有規劃地布置滴灌、噴灌設備,避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造成水資源浪費。在灌溉蔬菜時,需要結合自然降水和蔬菜生長需求科學灌溉。為了確保土壤中的水分適宜,種植人員可以利用先進技術手段監測土壤中水分含量,便于科學合理地設置灌溉水量。
2.4.3科學使用肥料
為了滿足有機蔬菜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種植人員需要科學施肥。有機蔬菜種植要求是減少化肥施用量,因此最好選擇生態有機肥。種植人員可以根據蔬菜的生長需求以及土壤條件科學配比肥料,施用有機肥以及配方肥,使土壤肥力得到全面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施用硝態氮肥、含氯化肥、多效唑等有機蔬菜禁用的化肥和藥劑,否則不僅會對土壤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導致蔬菜中殘留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能滿足有機蔬菜種植標準。
2.5病蟲害防治應用策略
2.5.1科學鑒別病蟲害種類
蔬菜病蟲害多種多樣,只有做到精準鑒別,才能實現針對性防治。所以,相關人員需要按時下到田間,對蔬菜病原孢子和靶標害蟲種類進行調查,若發現無法識別的病蟲害種類,需要第一時間送往植保中心,利用更高級別技術進行鑒別。并且,相關人員還要對存在病蟲害的蔬菜田,進行病害病情指數、蟲害蟲口基數的調查,力求精準、全面地掌握病蟲害進展情況,并預判其發生趨勢,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2.5.2農業防治技術分析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農業防治技術是蔬菜病蟲害防治的最常見技術,原理在于借助人工干預,對蔬菜田內病原微生物的擴散進行有效抑制,從而起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常見的農業防治技術主要包括:①蔬菜的輪作技術,即輪番種植不同種類蔬菜,以抑制部分蟲害的擴散。②及時拔除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蔬菜植株,避免病原微生物進一步擴散;同時,對長勢較弱的蔬菜植株也要及時清除,這類植株抵抗力低更易出現病蟲害,進而危害一整片田。③大面積捕捉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卵和低齡幼蟲。④需要定期對田間的殘枝落葉等雜物進行清掃,遏制病原孢子及靶標害蟲的生存或繁衍。
2.5.3常用的物理防治技術要點
物理防治技術也是現代農業蔬菜栽培中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措施之一。現階段,最常見的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主要有捕蟲板技術、捕蟲燈技術、糖醋液技術等。具體而言:①捕蟲板技術。通常是在蔬菜生長點的上方20cm左右高度,每667m2懸掛120—150片的捕蟲板,標準規格為20cm×40cm,主要捕捉小型靶標害蟲,如蚜蟲、煙粉虱、薊馬等。②捕蟲燈技術。一般情況下,捕蟲燈懸掛在蔬菜田的上方,密度為每公頃5—8套,利用靶標害蟲的趨光性,來誘捕成蟲,降低其交配、產卵的概率,目標害蟲主要有螻蛄、蠐螬、棉鈴蟲等。③糖醋液技術。即按照糖∶醋∶水:酒=1∶2∶1∶2的比例進行混合,并將混合后的液體倒入誘捕桶內,添加阿維菌素藥劑,以此吸引害蟲的進入。
2.5.4生物防治技術綜述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在蔬菜田病蟲害的發展初期進行,通常選擇釋放生物農藥與施放害蟲天敵的方法,以此來減少蔬菜田之中害蟲的存活與繁衍。常見的生物防治技術包括植物免疫誘抗劑技術、微生物農藥技術、釋放天敵,具體而言:
①植物免疫誘抗劑技術。在蔬菜苗期,向蔬菜田定期噴灑幾丁聚糖水劑1500—2000倍液、極細鏈格抱激活蛋白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幾丁寡糖750—1000倍液,濃度依次為5%、29%、1%,以此來提高蔬菜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減少蔬菜植株受到病蟲危害的概率。②微生物農藥技術。在蔬菜田噴施8000IU/mL的蘇云金桿菌懸浮劑,主要用來防治小菜蛾、斜紋夜蛾、蚜蟲等靶標害蟲。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微生物農藥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①不可以與其他化學殺菌劑復配,容易導致有益菌失活,從而失去作用;②建議在下午4.30分以后噴灑微生物農藥,防止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有益菌,減弱藥效。③釋放天敵。根據蔬菜田蟲害的實際情況,適量釋放有益昆蟲,如草蛉、小花蝽、異色瓢蟲等,可有效防治薊馬、蚜蟲等害蟲。
2.5.5注重用藥的科學性
科學用藥技術,簡言之即在防治病蟲害時,要注重用藥的科學性,既要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又要避免對蔬菜植株產生不利影響。①在選擇藥物時,優先選用對靶標害蟲具有較大殺傷力,但對有益生物危害性較低,且易于降解的化學農藥。②對于施藥設備而言,則是需要選擇施藥速度較快、霧化效果好,以及農藥利用率較高的施藥裝置,例如無人機、田園植保機、大型彌霧機等。③對于整個施藥過程而言,則是需要注重個人防護手段,防止農藥中毒。④嚴格根據使用說明進行化學農藥噴施,并將農藥包裝材料回收,避免污染田間環境。⑤禁止使用劇毒農藥,如神農丹、毒死蜱等。
3有機蔬菜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3.1組建現代化團隊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需要組建完整、現代化的團隊。在實踐中,應組建生態農業的專業技術團隊,包括化肥、農藥、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專家,協助農民開展生態種植和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應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團隊之間的互動合作,采用網絡視頻、微信公眾號、線上直播等多種方式,實現技術資源共享,推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從而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3.2農業技術服務
農業技術服務是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橋梁。推廣生態農業技術需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地區、作物,提供個性化的技術服務,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有關部門應積極培訓新型農業技術、新型種植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以服務農民,支撐生態農業發展。例如:在果樹種植過程中,推廣蜜蜂人工傳粉技術和有機肥料施用技術等,提高果樹產量和質量;在蔬菜種植方面,要推廣有機廢棄物堆肥技術等,減輕根腐、病蟲侵害等問題。需要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服務組織體系,通過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站、設立農民技術服務熱線等方式,提供更加專業的技術咨詢。
3.3加強農業科研創新
科技創新對于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應該加強新科技的研究,以開發出更加適應生態農業的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增加生態可持續性。在果樹和蔬菜等種植上,推廣先進的高效育種技術和病蟲害控制技術,研發新型農業機械和種植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另外,盡管許多新型農業技術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推廣的過程依然還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推動生態農業的進步。
3.4市場導向
市場導向是推廣生態農業技術成功的關鍵,其中,市場需求是決定市場方向的關鍵因素。應加強與市場的交流,了解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同時,推廣新型農業技術,除了要注重實現農產品的高產、高效、高品質,還應優化農產品生產流程、后期處理工藝,提高生態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政府應通過保障生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加強市場準入和監管,引導市場需求轉向滿足社會對生態健康的需求。
4結束語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在蔬菜種植領域得到了運用。通過有機蔬菜栽培技術的應用,不但能夠提升蔬菜的質量與產量,而且有助于實現綠色蔬菜種植目標,以此滿足市場上對于綠色蔬菜的需求。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有機蔬菜栽培要點進行操作。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劑量,合理選擇物理及生物防治法,全面推行綠色種植理念,運用科學的種植與栽培方案,提升蔬菜種植和栽培的科技含量。只有做好當前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夠生產出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軍龍.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推廣與應用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8).
[2]董佳輝.綠色蔬菜全程高效生產技術及推廣應用[J]. 現代農業,2021(1).
[3]王新.無公害蔬菜生產中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探析[J]. 種子科技,2017.
[4]盛守明.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運用[J].新農業,2021(10):42.
[5]李保建;陳學音.無公害綠色蔬菜病蟲害防治及栽培技術探究[J]. 農業與技術,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