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淇琳
初夏的溪澗邊,青苔鋪撒于一截枯木旁,以它的濕潤和柔軟撫平著傷痛,耐心地去愈合樹木的傷疤。
原來,草木也有悲憫之心,而我往往能從它的身上,觀照到人,看到人一生的縮影。
拾荒助學的退休教師王坤森因腫瘤引起“腸套疊”需進行手術治療,在被推進手術室前,吸著氧氣、掛著營養液的老人面頰消瘦,聲音不如往日洪亮,卻依舊堅定:“等我病好了,我還要幫著貧困孩子上大學,出院后,我要把銀行卡上所有的錢捐作助學金。”
作家林清玄說:“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唯有體會到一草一木都象征了萬物的心,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意和智慧。”
美好的心靈是一顆悲憫之心,它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的惻隱之心,以及由內而外的善良;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體貼萬物,無害而美好地活著。
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入仕后成為“昨日尚書,今朝參議”,一時地位顯要,后因直言敢諫,為當國者所不容而辭官歸隱。后朝廷數次征召,他都堅辭不就。直到天歷二年(1329)正月,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再次召他做官,去賑災。張養浩年已六十,且有老母需奉養,還是毅然散盡家財奉召上路,為什么?因為他認為,“民苦饑饉,而吾寧忍之不為之起乎”。他對這次受命賑災明確表示:“無多慚,此心非為官。”事畢,“行當還綽然”。張養浩出不為官,隱不忘世,只以百姓為重,這突破了慣見的仕為名祿、隱為全身的一己之念。
一路上,張養浩將悲憫的目光投向當時遍野瘡痍的大地,投向飽受饑寒的人民,他賦詩一首,就是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親近父母重視親人的人才會對民眾仁慈,一個對民眾仁慈的人才會愛惜世間萬物。
可見,悲憫之心是推己及人的一種情懷,也是人心向善的精神氣象,這樣的一顆心是無污染的、透徹的,像清涼的月,像散淡的云,像柔和的光,像從很遠的不可知的山林吹來的和風,甚至像琴弦上飄過的音符……不管是什么,有悲憫之心的人,總能體貼他人的不易和艱辛。
作家史鐵生21歲時雙腿嚴重癱瘓,接著又患上尿毒癥。曾經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經常到荒園去唱歌,史鐵生也經常在祭壇東側的小路上遇到他。小伙子經常在東南角的高墻下引吭高歌,史鐵生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專心聽他唱歌。有一天,史鐵生和他相遇時互道了“再見”,那以后園中再沒了小伙子的歌聲。
人生經歷了坎坷顛簸,史鐵生始終讓心存善良成為天然的本能,他說:“那天唱歌的小伙子或許是有意與我道別,也許他考上了哪家專業文工團或歌舞團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樣,交了好運氣。”
泰戈爾在《以生命影響生命》里說:“請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請保持心底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所以,人需要一種精神,需要具備一種有情的胸懷,對萬物呈上疼惜與悲憫,讓寒涼之地有溫暖,讓絕望之處有光明,讓被傷害的有人呵護,讓彷徨無助的有力量,這是你內心發出的音符,也是人心向善的一塊回音石。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