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一林
教育宗旨長遠化,做特色高中建設的組織者。遼寧省彰武縣高級中學最早創建于1958年,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堅持“厚植人文底蘊、拓展國際視野、培育卓越英才、創建百年名校”的辦學宗旨,探尋國際交流合作特色發展之路,實施基礎教育國際化發展,重在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與規則意識;尊重學生的潛能開發,給他們以適當的發展指導;讓學生突破因環境閉塞而形成的思維定勢,培養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形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與關鍵能力。
特色舉措科學化,做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踐行者。學校開放辦學理念,在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注重讓校園文化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際特色相融合的特征,使制度體系凝練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化內涵。創新培養模式,聘請外籍教師,啟動線上線下外教專業課程及“TED”演講特色課程。發展校際聯盟,與多所高中和高校建立聯系,如與沈陽市第二十中學、本溪市高級中學等簽約成立聯盟校,和泰國的格樂大學、澳大利亞的珀斯國際英語學院等8所外國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完善評價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評價機制,采用綜合性評價、專項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實現對教師的多元化評價,給予家長和學生評價教師的權利;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作用,努力消除唯成績論的評價方式。
組織管理規范化,做深化特色辦學保障者。一是政府布局引領建設,彰武縣委、縣政府及縣教育局將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納入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為特色高中的建設提供經費支持和師資保障。二是系統規劃推進建設,制訂《彰武縣高級中學特色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分解工作目標,從特色課程類、活動課程類、科研課題類等內容入手規劃改革方向。三是組織制度保障建設,成立國際交流合作特色高中建設委員會,拓寬學校合作渠道,提高平臺資源利用效率。四是過程管理深化建設,根據中小學生五項管理相關規定,制訂《彰武縣高級中學“五項管理”工作實施方案》,調整學生作息時間、規范作業數量,設置班級圖書角和樓內閱讀區,保證“五項管理”工作扎實落地。學校定期開展推進會,研討國際交流合作特色落實情況及建設進程,建成一批現代化設施,如現代化播音室、標準化籃球場、羽毛球場、線上外語聽力教學功能室等,并購置了板球、無人機活動設備,盤活教學資源。
特色課程精細化,做符合辦學實際的設計者。學校以外語特色課程建設為重心,帶動和輻射其他學科;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校本課程為輔助,同時以豐富的社團活動課程為補充,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開發拓展類、活動類課程,現階段已開設4大類17門特色拓展課程,如研讀外文期刊、英文歌曲賞析、西方社會禮儀與文化、趣味物理實驗等。學校開設了活動內容輻射外語、文學、體育、藝術、科技、心理健康等多個領域的38個社團,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師資隊伍專業化,做全力培養特色人才的引導者。學校不斷優化專業師資結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師德師風、業務能力、教學研究等方面的培訓,聘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專家任兼職教師,帶動與特色建設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工作。還制訂了校內學科建設和班主任梯次發展三年規劃,推動全體教師學科專業素養與管理能力持續提升。
改革創新常態化,做不斷提升辦學水平的教育者。學校通過科學定位、分層走班、分類教學的方式扎實教學教研工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特色課程建設,目前已有24項省級課題結題。學校辦學成果豐碩,多名學子通過不懈努力與高校專項計劃政策支持考入理想學府;張鳳環、管會云、石淑慧等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