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蘭
根據發病的部位,心衰分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臨床上以左心衰較為常見,其主要是由于左心室泵血功能減退,導致血液不能充分泵送全身,一般會表現為體循環血液及氧氣供應不足,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疲勞等,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等都可能引起心衰。而右心衰主要是右心室泵血功能減退,患者一般會表現出靜脈回流受阻,體內淤血的狀況,這與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等密切相關。全心衰是更為嚴重的心臟疾病,同時具有左、右心衰的臨床表現,通常見于心臟病晚期。
無論是左心衰、右心衰還是全心衰,都需要注重日常護理,不僅可減輕心臟負擔,優化心臟泵血與氧氣供應狀況,改善心功能,同時還可以預防并發癥的出現,如避免肺部感染、靜脈血栓等,提高生活質量。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接受合理的心衰治療、注重自我監控 心衰患者的日常護理離不開藥物治療。對此,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利尿劑、RAAS抑制劑(如ACE抑制劑、ARB)、正性肌力藥(如洋地黃類藥物)、硝酸酯類藥物(如硝普鈉)、抗凝藥物(如華法林)以及β受體拮抗劑(例如美托洛爾)等改善機體狀態。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需注重自我監測,即每天觀察自己的腿部或腳踝是否有出現腫脹情況;每日監測并記錄自己的呼吸是否暢快等。必要時,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如植入心律轉復除顫器、進行心臟移植等。通過接受治療,對自我進行監測,患者能盡早發現自身身體變化,避免病情的加重。
保持休息與活動的平衡 對于心衰患者,保持休息與活動的平衡至關重要。休息可以減少心臟的負擔,有助于緩解癥狀,但長期臥床也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和身體機能下降。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心功能狀況制定個性化的活動計劃。對于輕度心衰患者,可以鼓勵其進行適量的日常活動,如散步、簡單的家務等。而對于中重度心衰患者,則需要更多的臥床休息,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限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身體反應,當出現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并休息。
優化飲食管理與營養支持 飲食管理對心衰患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必不可少。具體來說,心衰患者的飲食應以低鹽、低脂、高纖維為主,同時避免進食過咸的食物和加工食品。護理人員應針對心衰患者的病重程度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營養狀況,確保其獲得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食欲不振或吞咽困難的心衰患者,需采取少食多餐、細嚼慢咽的方式進食,必要時采用醫學措施,如鼻飼營養或靜脈滴注營養。在鼻飼時應保障管道的通暢性,定期沖洗鼻飼管,注意觀察鼻飼管內是否有殘留物或堵塞現象,如有異常應及時處理。此外,在鼻飼前后要給予患者適量的溫開水,以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濕潤。
加強心理干預 對于心衰患者,心理干預必不可少。由于心衰患者病情具有復雜性,治療起來也較為困難,其難免會出現一定的負面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對患者身體恢復百害而無一利。對此,護理者和家庭成員都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必要時對其給予適當的心理支持,如帶其看電影、開車出去轉轉等。當然,在對患者加強心理干預時,患者自身也要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當心理或身體出現不適時及時和他人溝通,并尋求他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