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潔
如頭疼藥物的選擇,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頭疼,都是因為血管和肌肉的牽拉收縮導致的。因此,在選擇治療頭疼的藥物時,首選不應是止痛藥,而應是作用于肌肉血管的藥物。再如腹瀉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對于感染性腹瀉而言,要及時選用抗生素治療;而對于非感染性腹瀉而言,抗生素對其沒有效果。
臨床上,含有酚、麻、美、敏等字樣的藥品,一般每隔4~6小時可服用1次,24小時內不超過4次,劑量過大會引起肝臟壞死。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應當按時規律服藥,雖然醫生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醫囑是每天服藥,但若用藥的間隔時間過長或過短,會導致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忽高忽低,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另外,止咳糖漿類藥物不可以用水送服。建議服藥前先喝點熱水,再慢慢服用止咳糖漿,讓藥物覆蓋在咽部的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薄膜,以減輕黏膜的炎癥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
許多人在購買藥物時一味追求所謂的抗生素類藥物,認為他們的效果好,治療速度快。事實上,抗生素不能包治百病,相反濫用抗生素會帶來很多的危害。例如,導致在不斷的給藥過程中,逐漸加強了對藥物的抵抗力,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根據目前的相關研究來看,幾乎不存在哪一種抗菌藥物沒有出現耐藥的情況。除此之外,抗生素類藥物的不恰當使用還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甚至會影響肝、腎臟等人體器官的功能。抗生素類藥物對流感病毒性感染的治療效果并不顯著,只有當患者出現細菌感染時,抗生素類藥物才會起到針對性的作用。
有的廠家為提高銷量,在做廣告時會夸大藥物的作用范圍,對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很少談及,甚至說沒有副作用。要特別注意使用絕對化語言的廣告,比如“藥到病除”“根治”“有效率達到百分之多少”“保險公司承保”等。
患者在使用保健品時,需要明確知曉保健品不能夠代替藥物進行疾病治療,售賣保健品的銷售員往往宣傳他們生產的保健品具有輔助降高血壓、降血糖、調血脂的功能,但保健品中真正起效果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不高。針對相同的病癥,醫療藥物中包含的有效藥物成分對疾病的治療更準確,效果更好。保健品對于疾病的治療,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夠完全治愈,還是離不開醫療藥物的使用,但保健品還是具備一定的滋補功效。消費者在購買前可以根據產品說明書,針對自身的身體狀況選擇。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在2022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年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在所有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來自注射給藥的不良反應占到了55.1%,在注射給藥中,靜脈給藥占90.6%。原因是輸液會讓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系統,由于沒有消化道的屏障,使得更容易發生發熱、皮疹、瘙癢、腫脹等過敏反應了,甚至是過敏性休克。
總之,每個人的體質、癥狀不同,所服用的藥品也不完全相同,建議在用藥前請教藥劑師或醫生,遵從醫囑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