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者也。開物源于“開物成務”,通曉萬物之理,得以萬物功成。故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出了“開物”的思想,即人開萬物得以萬物升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開物之精華,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之中,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智慧?!疤旄驳剌d,物數號萬”,中華大地物資豐饒、文化多樣,工匠們繼承“開物”的精神,創造出品類齊全、技藝精湛的各類傳統工藝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疤旃ぁ币浴伴_物”,造后世以萬澤,“天工”以“開悟”,明求學者之大道。
江西“開物”自秦朝開始便出現了萌芽。北方的漢人為了躲避戰亂遷入江西,后經歷漢高祖設郡、南宋遷都等事件,江西的人口穩步上升,經濟發展良好,文化繁榮。這片土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宜人的氣候以及濃厚的人文歷史,為江西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景德鎮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琳瑯滿目的制瓷工藝,有著“匠從八方來,器從天下走”之美譽;鄱陽有著豐富的漆樹資源,50多道髹飾技藝,巧奪天工;新余,丘陵地貌適合苧麻生長,而且種植的苧麻質量屬中國麻之最,空氣的濕度更適合夏布紡織,此地區出產的夏布韌性及延展性俱佳;瑞昌,享有“剪紙之鄉”的美譽,當地藝人用瑞昌民俗文化為“魂”,以“魂”筑形,簡練優美、構圖均衡、造型生動、剪法明快,以剪刀為工具,陰、陽剪法俱用,呈現出自然、靈動的畫面;鉛山擁有豐富的竹料、柴草和水資源,具有竹紙生產條件,所產的連四紙紙質潔白、永不變色,有著“壽紙千年”的美譽,民諺對其復雜的造紙工藝也有“片紙不易得,措手七十二”的生動描寫;婺源的石雕、木雕、磚雕并稱為“婺源三雕”,它與建筑整體配合得嚴密穩妥,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都將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多種技法并用,從中可以看出其雕刻的難度與精美程度,代表了雕刻超高的藝術水平。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深入的走訪考察,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失傳甚至消失的危險。因此,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尤為重要。當下,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添磚加瓦,更好地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要求從業者做到以下三點:其一,加強調查研究。對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和研究,掌握其發展現狀等基本信息,為保護和傳承提供有力保障;其二,加強傳承培訓。通過傳承培訓,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和特色;其三,推動傳承創新。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在傳承和發展中進行創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實現傳承與發展的有機統一。
萬芬芬(1982—),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傳統陶瓷工藝、古陶瓷、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