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榮華 毋作飛
[摘 要]重點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應用路徑和前景。侗族刺繡圖案的現代化應用,不僅可以豐富設計的形式和內容,提升設計的藝術性和文化性,還可以推動侗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因此,積極探索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現代化應用路徑,發揮其在現代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實現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TS9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1-0013-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包榮華,毋作飛.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路徑研究[J].天工,2024(11):13-15.
基金項目: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博士、教授基金項目“我國高校在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手工技藝傳承創新中的作用研究”(2022BJXM013);桂林航天工業學院2022年度校級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路徑研究”(XJ22KT14);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22年度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校級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品牌策劃與管理”。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宏大的計劃,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旨在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美麗和農民富裕的目標。本文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柳州三江地區侗族刺繡圖案的分類、造型特征、色彩搭配及圖形蘊含的意義,通過實地考察和田間走訪,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并收集圖像及文字資料,借助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技術,提煉出三江侗族服飾圖案,編輯整理成為民族文化元素素材庫,借助新媒體網絡平臺,對三江侗族刺繡圖案以及民俗文化進行宣傳,激發廣大群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一、鄉村振興戰略脈絡跟蹤
鄉村振興旨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和保護農村傳統文化。在這一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作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品,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歷史邏輯。其理論邏輯依循了馬克思主義鄉村發展和城鄉關系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鄉村發展、城鄉融合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二、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現狀
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應用現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凝聚了侗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一方面,以文創產品為載體,結合現代文創產品市場,提煉出了屬于三江侗族刺繡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的新策略,另一方面,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正積極探索發展特色產業,以實現本地區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發展。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路徑研究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作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品,具有較強的應用潛力。通過傳承與創新、產品開發與推廣、文化旅游開發、教育與培訓等途徑,可以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實現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傳承與創新
刺繡產生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從無意識的使用到有意識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擴大,它作為一種物質載體而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用品,其他一切人們的心理表現、審美情趣和所反映的禮制、觀念等,都圍繞這一物質載體而生發的。因此,刺繡文化中的物質部分最為基礎。根據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功能主義的需要理論,人類為滿足吃喝、繁衍、身體舒適、安全、運動、成長、健康等心理和生理的基本需要,就會創造一個新的、派生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文化。[1]隨著時代的發展,刺繡的造型設計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需求與審美觀念,同時人們也逐漸賦予刺繡以多重的需求理論。三江侗族刺繡圖案也不例外,需要通過傳承和創新來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三江侗族地區可以組織刺繡培訓班或工作坊,傳授傳統技藝給年輕一代,并鼓勵他們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刺繡圖案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在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保護與創新過程中,應將民族圖案與時尚審美相融合,將多元化的設計元素與侗族刺繡風格相協調,將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設計融合到一起。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藝術價值,還有助于推動其市場化發展。
1.創新設計——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時尚審美相融合設計
自然景物要成為審美對象,要成為“美”,就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喚醒”它、“照亮”它,使它從實物變成“意象”。可以說,美離不開人的審美體驗。一個客體的價值正在于它以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既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溝通。[2]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通過挖掘三江侗族刺圖案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將藝術的創造力和三江侗族刺繡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侗族美學精神和新時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例如,時裝模特身著兼具創新性和時尚性的民族服裝走進大自然,將三江侗族傳統刺繡圖案的神秘繁復與現代時尚造型相融合,將潮流元素與三江侗族刺繡傳統非遺元素相結合,展現出侗族非傳統意義上的民族風采。
2.跨界設計——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多元化的設計元素相協調設計
南京藝術學院陳菁菁老師在《論當代刺繡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變革》一文中提出了刺繡藝術在應用方式、工藝技法和材料選擇等方面作對比,探討了當代刺繡藝術表現形式的改變問題。[3]三江侗族刺繡藝術也同樣打開跨界設計思路,尤其是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獨特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圖案設計中融入多元化的元素,既可以豐富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也能更好地展現三江侗族刺繡的魅力。首先,可以從色彩上進行創新。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色彩鮮艷且對比強烈,設計師可以在保持這一特點的基礎上,融入其他顏色,如柔和的粉色、清新的綠色等,形成色彩的對比。其次,可以從圖案上進行創新。三江侗族刺繡圖案多樣,包括花鳥、動物、人物等。設計師可以將不同的圖案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圖案設計。再次,可以從材質上進行創新。三江侗族刺繡主要使用絲線和棉線,設計師可以嘗試使用金屬線、塑料線等,以增加設計的多樣性。最后,可以從工藝上進行創新。三江侗族刺繡主要有平繡、滾繡、打籽繡等工藝,設計師可以嘗試結合不同的工藝,創造出新的刺繡效果。
總的來說,多元化的設計元素與侗族刺繡風格的協調設計,不僅可以豐富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更好地展現侗族刺繡的魅力。
3.技術應用——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技術整合設計
現代時裝技術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手段,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技術整合設計,既可以傳承和發揚侗族文化,也可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實用需求。
首先,關注設計理念。(1)傳承與創新:在設計中,既要尊重和傳承三江侗族刺繡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又要結合現代時裝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進行創新設計。(2)融合與共生: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技術有機融合,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共生。(3)實用與美觀: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服裝的實用性和美觀性,使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技術的結合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
其次,關注設計方法。(1)圖案提取:從三江侗族刺繡圖案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紋樣、色彩和線條,作為設計元素。(2)圖案轉化:將提取的三江侗族刺繡圖案元素進行抽象、簡化和變形,使其適應現代時裝的設計要求。(3)圖案應用:將轉化后的三江侗族刺繡圖案元素應用于現代時裝的面料、款式、裝飾等方面,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4)技術運用:運用現代時裝技術,如印花、繡花、織花等工藝,將侗族刺繡圖案與現代時裝技術有機結合。
最后,注重設計實踐。(1)面料設計:選用具有三江侗族特色的棉麻、絲綢等面料,運用三江侗族刺繡圖案進行印花或織花處理,形成具有侗族特色的時裝面料。(2)款式設計:結合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特點,設計出具有侗族風格的時裝款式,如寬松的上衣、長裙等。(3)裝飾設計:在時裝的領口、袖口、下擺等地方,運用三江侗族刺繡圖案進行繡花或織花裝飾,增加時裝的藝術性和民族特色。(4)配飾設計:設計出具有侗族特色的時裝配飾,如頭飾、腰帶、鞋子等,使整體造型更加和諧統一。
(二)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產品開發與推廣
本文以“重振手工、激活民俗”[4]為思想,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于產品設計中,開發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產品。產品開發與推廣的核心問題有:首先,設計師需要深入挖掘侗族刺繡圖案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理解其代表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特色。其次,設計師需要尋找適合將特色文化與產品相結合的切入點。例如,首飾設計可以采用具象或抽象的表現方法,提取出其中最具本質特征的元素,再將其運用到文創首飾設計中。再次,增強對侗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深入挖掘也是一種有效的路徑,如將侗族刺繡非遺資源融入旅游產業,讓侗族刺繡非遺傳承人參與到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最后,設計師還要考慮新產品的實用性,以及制作工藝與材質,確保產品兼具品質感、美感和文化內涵。
1.紡織品開發與推廣
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應用于紡織品的設計中,可以制作出具有侗族特色的圍巾、抱枕、桌布等家居用品。這些產品既可以作為實用物品,也可以作為藝術品進行收藏。此外,還可以將這些圖案應用于床上用品、窗簾等紡織品的設計中,為臥室增添一份民族風情。
2.服裝設計與推廣
三江侗族人民擅長將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日月星辰等自然物象提煉、夸張、變形再運用到服裝設計中,以展現強烈的仿生審美意識。這種美學特征使三江侗族服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時裝設計中。如今,民族風服飾已經成為時裝界獨特的設計流派,所以可以制作出具有侗族特色的民族服飾、時尚服裝等。在保留三江侗族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設計師可以對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平面結構進行改良,設計出既能夠滿足日常活動穿著,又符合時代審美的新民族服飾。這些新服飾不僅滿足了用戶的審美需求,還促進了設計創新。同時,設計師還會運用新的面料、新的工藝進行創新設計,賦予侗族服飾現代時尚氣息。此外,還可以將這些圖案應用于童裝、內衣等服裝的設計中,為人們帶來一份民族情懷。
(三)三江侗族刺繡文化旅游開發
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開發,是通過對文化進行系統要素整合、分析與提煉,獲得創意方法。[5]三江侗族刺繡圖案的旅游開發是一種將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的開發模式。
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內容框架如下:
1.文化體驗活動
組織游客參觀繡坊,了解三江侗族刺繡的歷史和工藝,也可以安排體驗活動,讓游客親手學習刺繡,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推出情景演出項目:打造以侗族文化為主題的情景演出,如《月也侗鄉》和《侗戀程陽》,通過精彩的表演向游客展示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2.自然與民俗結合
利用三江縣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侗族風情資源,發展生態休閑旅游,同時保護和展示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侗戲、侗歌等。(1)建筑藝術欣賞:三江縣擁有眾多的風雨橋和鼓樓,這些建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源。(2)傳統節慶活動:在侗族的傳統節日舉辦相關的文化旅游活動,讓游客參與到節慶中,體驗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3)工藝品展示與銷售:將三江侗族刺繡作為一種旅游商品,通過展示和銷售刺繡作品,讓游客可以將侗族文化帶回家。(4)文化教育活動:開展侗族文化教育活動,如講座、展覽和研討會,提高公眾對侗族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5)文化遺產保護:在旅游開發的同時,注重對三江侗族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確保其得以傳承和發展。(6)特色美食推廣:結合侗族的特色美食,為游客提供獨特的餐飲體驗,增加吸引力。(7)民宿與體驗式住宿:設計以侗族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讓游客在體驗當地生活方式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侗族文化。(8)互動式展覽: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創造互動式的展覽,使三江侗族刺繡的故事和文化更加生動和具有吸引力。
總之,三江侗族刺繡圖案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傳承與創新、產品開發與推廣、文化旅游開發、教育與培訓等途徑,可以將三江侗族刺繡圖案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實現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復.中國刺繡文化解讀[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3]陳菁菁.論當代刺繡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變革[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5):38-40.
[4]呂品田.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1.
[5]鐘蕾,李楊.文化創意與旅游產品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