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經常見到的意外傷害之一。從蹣跚學步的孩子,到步履艱難的老人,都可能因為摔倒、碰撞、被重物砸傷或其他意外導致骨折。對大多數人來講,骨折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住院或回家休息三四個月就會痊愈。損失和傷害雖然不可避免,但多數不會有生命危險,也不會落下嚴重的后遺癥。
然而,對老年人來說,卻有一種可以致命的骨折。這就是髖骨骨折,被許多骨科醫生稱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為髖骨骨折后,你可能沒有機會再發生骨折了。傳統的臨床資料顯示,老年人發生髖骨骨折后,1年內的死亡率不低于20%,最高甚至能達到50%;5年存活率可能不到20%,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后老年人的“第三大殺手”。在醫療水平得到極大發展的今天,髖部骨折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了某些癌癥。此外,髖骨骨折后遺留的行動不便,也會導致老年人的身體進一步衰退,導致過早死亡。
在解剖學上,髖骨由髂骨、坐骨、恥骨構成,三骨會合于髖臼;髖骨分為左髖骨和右髖骨兩塊,和骶骨、尾骨以及它們之間的骨連接一起構成骨盆;髖臼與股骨頭構成髖關節,其中股骨頭、股骨頸是最常見發生骨折的部位。髖骨是一個復雜且極為重要的結構,是人類得以直立、行走的獨特結構。髖骨骨折后人就會失去直立和行走的能力,只能臥床不起,由此帶來一系列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褥瘡、深靜脈血栓以及嚴重的尿路感染等。髖骨骨折造成的死亡,其實和骨折本身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與這些并發癥密切相關。因此,老年人發生髖骨骨折后,除了積極治療外,做好并發癥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從源頭上采取措施,積極預防髖骨骨折是更重要的舉措。老年人發生髖骨骨折的原因主要是骨質疏松;當然,也和一些不安全的行為密切相關。因此,老年人千萬不要把骨質疏松當作無關痛癢的小病。要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時發現骨質疏松并及時治療。同時也要做好生活中的防摔倒措施,盡量避免或減少髖骨骨折。
當然,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髖骨骨折如今也有了積極的治療措施,比如對股骨骨折患者植入人工股骨頭等。這些新的治療技術大大減少了患者的死亡率。讀者應當了解這些知識,老人發生髖骨骨折后及時正確地求醫治療,以減少生命危險,給老人們幸福的晚年。
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