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進入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標志著盛夏正式開始。如果說夏至,我們還沒能完全感受到夏天的炎熱,那么從小暑開始,就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即將到來了。暑的一種異體字,就是上面是“日”,下面是“煮”,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個節氣的自然氣候特征:高溫、潮濕、多雨。
中醫陰陽學說認為,小暑至大暑,是四季中陽氣鼎盛的時期,《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因此這個季節我們需要顧護好自身的陽氣。
中醫五行及臟腑學說認為,夏季五行應心,小暑節氣應該注意心的調護。中醫的心和西醫解剖學的心臟不太一樣,這里講的是心的調護,包括心氣、心血、心神的調養。此外,小暑除了高溫,還具有潮濕的特點,人體的脾喜燥惡濕,最怕濕邪來犯,因此小暑節氣我們也應該注重脾的調護。
中醫暑邪致病認為,暑氣乃夏季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暑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暑邪。暑邪致病有傷暑、中暑之別。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發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暑邪致病有以下特點: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侵犯人體會出現一派熱性的表現,比如高熱、面赤、心煩等;暑邪升散,易損傷津液耗傷正氣,可出現口渴、尿黃尿少、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多挾濕,暑季炎熱,而且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暑熱濕氣彌漫,故暑邪多挾濕邪侵犯人體,表現為發熱、煩渴,四肢困倦、胸悶、脾胃不和、惡心嘔吐、舌苔厚膩、大便溏泄不爽的特點。
衣 暑天最好穿著舒適、透氣、吸汗性能好的衣服;外出時注意防曬,最好穿棉麻類透氣淺色長袖衣服,少穿化纖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衣衫要勤洗勤換,防止久穿濕衣和剛暴曬過的衣物,以免暑濕之氣侵襲機體。
食 小暑節氣多暑多濕,易影響脾胃功能,飲食上應少吃油炸、辛辣、冷飲等,可適量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以健脾開胃祛暑。還可增加健脾利濕類食物,如綠豆、荷葉、冬瓜、蓮子、薏苡仁等。又因天氣酷熱,出汗較多,易耗氣傷津,除了及時補水外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蜂蜜、蓮藕、木耳等。此外,暑天高溫,食物容易滋生細菌,易引起腹瀉,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少吃生食,預防胃腸道疾病。
住 暑季悶熱,晝長夜短,應遵守“晚睡早起”的原則,最好在晚上10點入睡,最晚不遲于11點,早上6:30左右起床,不要太過賴床。中午可小憩,但時間盡量控制在30分鐘左右,以免影響晚上睡眠。不要過度使用空調,不洗冷水澡,不在陰涼或風口處乘涼時間過長。早晚溫度相對涼爽時要開窗通風換氣。
行 運動時間在早上或傍晚為宜,運動地點建議在開闊的陰涼地方,避免陽光下暴曬或高熱密閉環境下運動。避免運動強度過大導致出汗過多,耗傷津液,陽氣隨汗外泄。可選擇太極拳、散步等有氧運動,運動后適量補充溫開水。此外,民間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小暑節氣雨水多、溫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椅凳等含水分較多,雖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高溫日曬會蒸騰潮氣,久坐會誘發風濕、關節炎、痔瘡等疾病。所以暑天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上。
神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人們常感心煩不安,若暑熱太過,熱擾心神,還出現睡眠障礙。夏季養心,在顧護心陽的同時要注意情志的調暢,不宜有過激的情緒反應。要保持舒暢和緩的心情,可以多做些靜心寧神的活動,如繪畫、書法、閱讀、下棋、聽音樂等。
避免貪涼 小暑時天氣炎熱,宜適當降溫防暑,但不應該貪涼。人體對季節的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夏季適當出汗,有助于邪氣外散。出汗時腠理毛孔開泄,如過于貪涼,易受到外邪侵襲。同時暑天脾胃功能相對較弱,過于進食寒涼,也易使脾胃受到損害。此時貪涼往往會造成暑天感冒、胃腸型感冒、空調病、冰箱病、女性痛經、骨關節炎癥狀加重等。如遇暑天受寒,可酌情使用藿香正氣;胃腸受寒,可飲生姜紅糖水溫中和胃。若病情復雜,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