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大眾體檢意識的增強,很多早期肺癌被發現,并且得到了及時的手術治療。這部分患者絕大多數術后可以高枕無憂,但也有少數患者可能會發生復發甚至轉移。根據國際肺病研究協會的數據,IA1期患者5年生存率為92%,IA2期患者為83%,IA3期患者僅為77%,IB期為68%,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臨床治愈率極高。但資料顯示,早期肺癌術后并不能完全避免復發,其中I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5年復發率高達20.2%。因此,很多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做了手術,仍然非常焦慮,擔心自己會復發。這樣的情況在臨床工作中很常見,很多患者因為術后病理確診是肺癌而寢食難安,嚴重的甚至患上了焦慮癥。所以有必要為大家科普一下,早期肺癌術后到底會不會復發?什么樣的早期肺癌可能復發?可以做哪些事來進行預防?
按照2023年發布的TNM第9版分期標準,肺癌分為Ⅰ、Ⅱ、Ⅲ、Ⅳ期,劃分標準從T(腫瘤)、N(淋巴結)以及M(遠端轉移)三個維度出發。Ⅰ期是早期肺癌,其中IA期是最早期,分為IA1、IA2、IA3期,指的是腫瘤直徑≤3厘米,腫瘤灶被肺或臟層胸膜包繞,支氣管鏡見腫瘤未侵及葉支氣管或主支氣管。IA期肺癌術后復發率低,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一般手術后無須再進行預防性治療。
眾所周知,癌癥都是越早發現,治愈的機會越大,肺癌也不例外。因此,肺腫瘤在手術切除后,醫院都會為患者被切除的腫瘤組織做病理學檢測,甚至基因檢測。一方面是為了明確疾病診斷,另一方面這些結果也是肺癌分期的依據。病理報告包括肺癌在病理學層面上的類型、分化程度、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淋巴結是否有轉移等信息。那么我們首先根據病理報告來看看哪些早期肺癌可能會復發。
看病理類型 病理報告里都會寫明肺癌的病理細胞類型,如腺癌、鱗癌、小細胞肺癌、神經內分泌癌等。如果是小細胞肺癌或神經內分泌癌,就需要特別關注,因為這兩個是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肺癌類型,術后復發率也非常高。除嚴密隨訪外,術后還需要做放療、化療,以預防復發。
看分化程度 病理報告除顯示病理細胞類型外,還會告訴我們切下來的癌組織是高分化、中分化或者低分化;而分化程度由高到低,惡性程度是逐漸增加的。如果病理報告顯示“低分化(Ⅲ級)”,那么就說明這個肺癌惡性程度比較高,后期可能有復發的風險,需要定期復查進行監測。
看細胞類型小分類 除病理類型大分類外,肺腺癌還有進一步的細胞類型小分類,如貼壁型、腺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等。其中微乳頭型是惡性程度很高的類型,其含量越高復發率越高。如果微乳頭型含量在10%以上,復發的風險就會增加。有的患者微乳頭型占了65%,這種即使手術的時候是很早期,后期也有較高的復發風險,需要密切隨訪觀察,甚至術后給予化療或靶向治療預防復發。
看侵犯 如果病理報告里寫著癌組織侵犯血管、胸膜、神經等,說明這個癌切除時已經不是最早期,已經對周邊組織造成了影響,所以可能存在復發轉移的風險。
看免疫組化 免疫組化的結果里有多個指標,其中有個Ki67,這個指標越高,惡性程度越高。如果Ki67高于60%,表示這個肺癌的惡性程度很高,也需要術后密切隨訪觀察。
現在很多大型三甲醫院在肺癌手術后,都會為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譜一般包括ECFR、ALK、ROS1、KRAS、MET、BRAF、TP53、KI3CA、RET、NTRK等,如果這其中的基因有突變,那么這個肺癌的惡性程度一般比較高,有復發轉移的風險。同時,突變的基因也是治療的靶點,如果患者同時存在其他復發風險因素,就可以按照突變的靶點,服用相應的靶向藥物預防復發。
定期復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建議術后1個月時復查胸部CT,這是為了了解肺在手術后變成什么樣,恢復情況如何。這張CT片主要是為了留底,將來肺里再發生任何情況,都需要與這次的CT片進行對比。而后,根據是否存在前述的危險因素,每3~6個月復查腫瘤標記物和胸部CT,一般隨訪監測至術后3~5年。
傳統預防復發是在術后給予輔助化療 為消滅術后殘存的微小轉移病灶,減少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機會,提高術后治愈率而進行的化學藥物治療,稱為術后輔助化療。根據非小細胞肺癌的診療指南,IA期肺癌患者術后不建議輔助化療。但有學者回顧性分析了152例微乳頭亞型的IA期肺腺癌患者,未接受術后輔助化療與接受輔助化療相比,明顯增加了復發和死亡風險,提示微乳頭亞型的IA期肺腺癌患者可從輔助化療中獲益。
術后輔助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指在基因水平,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基因的治療方式。靶向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基因相結合發揮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正常組織細胞。所以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導彈”。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是目前肺癌最常見的一個靶點,它是一種酪氨酸激酶受體,是細胞存活、生長、分化及癌細胞轉移的調控因子。EGFR激酶結構域突變可引起關鍵酪氨酸殘基的自磷酸化,從而以組成型激活方式促進腫瘤增殖、侵襲、轉移等。資料顯示,在中國非小細胞肺癌人群中,EGFR突變比例為50%~60%。對EGFR突變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已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案。與傳統化療比較,靶向ECFR基因治療顯著提高了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
近年來,靶向治療在肺癌術后輔助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顯著降低了術后患者的復發率。研究顯示對有EGFR突變的高危I期肺腺癌患者,術后輔助EGFR-TKIs靶向治療相比于化療,可顯著延緩EGFR敏感突變人群的中位疾病復發時間,且不良反應更低。因此,對有EGFR基因突變并伴有高危因素的IA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療可能帶來更多的生存獲益。
綜上所述,早期肺癌絕大多數是可以通過手術治愈的,僅少數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需要嚴密隨訪監測,且這部分患者必要時可給予術后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