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離日常生活越來越近,最早接觸的是餐廳送餐機器人,而后到日常生活中,如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F在,人工智能已經應用于醫學領域,認為人工智能確實能代替西醫。最近這股人工智能風吹向了中醫,中醫機器人、推拿機器人、四診儀、脈診儀等開始走向社會大眾。特別是大家普遍認為的中醫絕招脈診,也有智能脈診儀可以給患者提供中醫把脈診斷。AI脈診機器人真的能夠代替脈診嗎?
以現代的科技設計的中醫脈診儀,它的基礎原理設計是物理原理。脈學物理原理就是血液動力學的改變,而影響人體橈動脈搏動的因素主要有血管因素和血流因素。由于心臟的收縮導致了橈動脈的搏動。心臟像是一個泵,因它在收縮而提供能量和動能,這個動能沿著彈性血管傳遞一直到外周的血管,就是橈動脈。
中醫脈診儀通過傳感器計算脈搏的強度和節律,結合脈學中的28種脈的脈位,再計算所處血管的位置、張力、阻力和血液的流暢度,綜合數據分析,得出脈診的結果。所以脈診機器人這個技術真的可比初出茅廬的中醫大夫強,但這類中醫機器人的缺點是什么呢?缺的是“傳承”。
從脈學的傳承來說,脈搏的形象是最難以捉摸的,因為每一種脈象都有它獨到的特征,和與其他相似脈象鑒別,如果沒有明師指點細心體會,很難玩味出其中真諦。從中醫脈學的發展,脈象的種類自王叔和歸納為24種,到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歸納為27種,幾乎成為中醫界家喻戶曉的一種分類方法,現今中醫診斷教材也基本遵循這種分類方法。李時珍所著作《瀕湖脈學》對脈象系統闡述和分析,通過系統分類,對常見脈象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并使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幫助讀者理解脈象,還提供實用的診脈方法和技巧,將脈象與臨床病癥相結合,以便于診斷和治療??梢哉f中醫脈診儀和智能AI脈診機器人就是基于《瀕湖脈學》的脈學理論數據模型。
有了中醫機器人,中醫的“傳承”又當如何接續。脈學的內涵博大,流傳的脈法種類眾多,僅當代就有眾多醫家有獨特的傳承脈法。診脈是讓醫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等情況,為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古語云:“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薄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論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經常看中醫的人可能比較了解,一般來說,每個中醫醫生都有自己的思維,可能一個疾病,在不同的醫生那里會有不同的判斷,開出不同的藥方,這里靠的是什么?是醫生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建立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之上。中醫“傳承”的意義在于不同的“傳承”賦予了醫生獨特的思維方向,對疾病的認識,對人體的認識,當然還有天賦或者說是靈感綜合而成的。方向對了,藥到病除;方向錯了,吃了半個月藥也沒效果。
中醫機器人可以通過程序和算法,提供一些常見疾病的診斷建議、中藥方劑推薦等。它們的優勢是知識儲備豐富且高效率,能快速給出一些常規的診斷和治療建議。然而中醫機器人也存在一些局限,如缺乏靈活性和人文關懷,還有就是機器人沒辦法“開竅”,目前還無法代替真正有水平有獨特中醫“傳承”思維方向的中醫醫生。但中醫機器人可以作為中醫輔助工具,在實際應用中,與醫生二者可以相互結合,提高中醫診療的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