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是20世紀60年代浙江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其核心內涵就是“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60多年來,“楓橋經驗”在堅持中煥發新機,在推廣中發揚光大,對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彰顯出愈益強大的生命力。
“楓橋經驗”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 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在基層、重心在基層、力量也在基層。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創造出“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楓橋經驗”得到毛澤東同志的肯定,他親自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改革開放后,楓橋干部群眾把“楓橋經驗”運用到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領域,創造了“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四前”工作法和“預警在先,苗頭問題早消化;教育在先,重點對象早轉化;控制在先,敏感時期早防范;調解在先,矛盾糾紛早處理”的“四先四早”工作機制,發展和創造了“黨政動手,各負其責,依靠群眾,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時期“楓橋經驗”。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楓橋經驗”40周年暨創新“楓橋經驗”大會上提出,“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為“楓橋經驗”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形成了“堅持黨建統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堅持共建共享”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進一步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當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再次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導下,經過廣大干部群眾不斷實踐、不斷拓展、不斷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更加堅持黨建引領,更加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更加突出科技支撐,更加注重社會參與,日益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生動實踐,發展演變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成為營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和治理氛圍的重要法寶。
堅持黨建引領是落實
“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證
“楓橋經驗”之所以永葆活力,就在于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使基層黨組織始終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領頭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這就清楚地表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提高黨在基層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優勢,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提升基層治理。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領導基層治理的體制,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推動基層黨組織向社會組織、社區網格等全覆蓋。要通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引領鄉村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各項工作,探索建立黨建引領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要通過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培訓、監督指導,提升黨員的黨性修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打造素質過硬、本領高強的“兩委”干部隊伍,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鄉村群眾共同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
“楓橋經驗”的根本立場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楓橋經驗”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的生動體現。毛澤東同志在對“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批示的同時,與公安部負責同志作了一次詳細的談話。他指出,公安工作“最重要的一條,是如何做群眾工作,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從諸暨的經驗看,群眾起來之后,做得并不比你們差,并不比你們弱,你們不要忘記動員群眾”。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全省縣委書記交流會上指出,“楓橋經驗”是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歷史中形成的寶貴經驗,是我們浙江出的經驗,雖然在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不一樣,但其依靠群眾解決問題的精髓始終不變。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加速轉型,人口流動規模明顯增大,基層單元的成員構成、利益訴求、社會矛盾越來越多樣化,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普及,社會成員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心理觀念深刻改變,對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要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時刻依靠群眾、充分信任群眾,廣察民情、廣納民意、廣聚民智,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使新時代“楓橋經驗”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基層黨員干部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要充分激發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發揮“網格員”“板凳會”“炕頭會”等自治群眾組織的作用,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解疑釋惑。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早發現和糾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有效預防和化解潛在的風險和矛盾。要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推廣情理處理、舉例處理、扶正處理、間接處理、果斷處理等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制,實現矛盾及時就地化解。
堅持法治思維
實現糾紛調解法治化
“楓橋經驗”本質上是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結合。因此,在學習和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必須強調依法治國,遵守法律和法規,群眾路線、民主精神和組織建設都需要在法律框架內實現。不僅基層民主建設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確保民主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而且在貼近實際和解決問題過程中,同樣需要在程序和規范的框架內進行。我國現行有效法律近300件、行政法規600余部,地方性法律規章數量龐大,各類技術標準、規范性文件也十分完備。與60年前相比,基層治理顯然是更加“有法可依”了,但這也對做好具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更細密的制度框架內、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成為基層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課題。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良法善治強調注重程序和規范的制定和遵守,同時努力將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預防在源頭。這就要求我們在落實“楓橋經驗”過程中,必須重視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推進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引領的基層治理模式,構建一個固本強基、依法治理、高效便捷、和諧穩定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把自治、法治、德治作為根本方式,努力構建基層社會善治新體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發揚“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突出道德在社會基層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努力做到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最大限度把各類風險防范在源頭、消除在萌芽狀態。
堅持數字支撐
推動基層治理時代化轉型
數字支撐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鮮明特征。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發展使得人們交流或者交往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線上線下的結合帶來了治理的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基層社會治理進行深度融合,有利于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1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近80%,全國網上信訪量已占信訪總量的七成以上。同時,網絡容易產生“信息繭房”效應,形成新的矛盾場域,導致偏見固化、信息失真、矛盾疊加、沖突加劇等問題的出現。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地方創新形成了“有事網上辦,糾紛平臺斷,安全保發展,服務常在線”的網上“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收集民意、發揮民智、智能監控、自動預警等方面的優勢和功能,是“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積極形式。事實表明,只要我們緊貼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有序地引導互聯網參政議政的渠道建設,發揮“城市留言板”“民情在線”及各類“兩微一端”平臺的社會治理功能,調動人們通過網絡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一定能切實為基層工作減負、為矛盾化解增效,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內容、更高的治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從而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有效地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