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胡文超 陳思思


摘 要: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有利于國家健康戰略的穩步推進。現行長三角養老服務呈現體、醫、養脫嵌狀態,不能滿足區域內老年群體高質量養老的訴求。文章基于協同治理理論聚焦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從價值目標、制度設計、條件環境以及行為選擇4個維度對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進行審視后提出,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強化協同意愿、打通協同渠道、支撐協同活動及提升協同能力,旨在強化并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與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4)03-0029-08
The Epochal Implications, Constraints and Advancement Pathways of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Sports , 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YANG Zhe,HU Wenchao,CHEN Sis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Anhui? 243002,China)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s conducive to the steady advancement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trategy.Currently in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the three factors of “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are not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which canno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elderly groups in the region for high-quality old-age ca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focusing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after careful reviewing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value target,system design,condi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electio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open up coordination channels,support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transform collaborative capabilities to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ports,Medicin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35%,而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8.70%。由此可見,長三角人口老齡化問題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長三角居民的健康、養老以及醫療服務問題日益突出。目前來看,長三角體育管理部門、醫療服務部門以及養老管理部門有一定互動,但各部門協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大的探索和進步空間。長三角“體醫養”協同深度發展,對于滿足區域內人民群眾高質量養老服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長三角“體醫養”融合協同發展進行深入探究,有利于健康中國戰略的穩步推進。
一、文獻回顧
學術界對“體醫養”協同發展相關研究聚焦在以下3個層面:第一,“體醫養”協同發展需積極推動。在快速老齡化的現代社會,老齡化的落實需要堅持以“體醫養”協調為原則,形成體育、醫療和養老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的格局[2]。余清等學者也持有同樣的觀點,既然“體醫養”對促進全民健康有正面效應,就需改變“體醫養”融合發展弱勢態勢,積極主動推進[3]。但目前“體醫養”協同發展存在區域分化狀態,亟需改變[4]。第二,“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制約因素。居民對“體醫養”的觀念認知尚是薄弱,沒有意識到“體醫養”的價值[5-6]。還有學者研究發現,“體醫養”頂層制度設計推動力不夠,專業“體醫養”復合型人才缺乏,阻礙了“體醫養”融合的協同發展[7]。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老年群體對“體醫養”健康養老有強烈的訴求,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及時得到相應反饋,從而產生供給矛盾,阻礙了“體醫養”的發展[8]。第三,“體醫養”協同發展的路徑。“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個主體參與[9]建立正式的規章制度和規范,將協同發展投射到“體醫養”制度框架中[10-11],在“體醫結合+醫養結合”中找到發展平衡點,均衡資源和減小差異[12]。已有研究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但“體醫養”協同發展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目前學界關于長三角“體醫養”如何協同發展的理論探討較少,需要積極推動。
二、理論框架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第一次提出“協同學”是合作的科學。他認為,假設面對沒有生命的物質,新的機構也會井然有序地從混沌之中產生,并伴隨能量守恒得以維持[13]5。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協同應用的重點在于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協調[13]9。協同理論把一切研究對象看成由子系統構成的整體系統,子系統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會以一定方式有次序地運動,通過物質、能量或信息交換等方式產生碰撞、相互作用,形成一種整體的協同效應。事實上,協同是通過個體間的協調與合作促進整體發展運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個體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取長補短,共享共建,共同推動事物發展,從而達到各個子系統和整體系統協調發展的促進融合過程。如何實現協同治理,這是研究協同理論的關鍵。為解決這個關鍵問題,2006年約翰·布賴森·芭芭拉教授提出了跨部門協同合作的框架,包括初始條件、過程、結構等[14]。后續學者Balogh S在此框架基礎上進行了擴充,提出了一個協同治理的整合性框架,該理論框架整合了協同治理的相關概念,并構建了從協同系統情境、驅動因素到協作行動、影響和適應的過程性理論框架[15]。基于上述理論解釋框架,國內學者秦長江從中國公共治理情景出發,提出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框架,包括協作外部環境、協作初始條件、協作資源依賴和協作性共同利益4個維度[16]。賴先進在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框架基礎上,從價值目標、制度設計、行為選擇以及條件環境層面對協同治理的實現路徑進行了分析和思考,認為既需要治理主體動力、執行力,也需要克服體制機制的阻力,更需要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推力[17]。
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可以從協同理論中汲取養分。協同理論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引導多個主體的積極參與,實現復雜系統中各構成元素和子系統之間的協作、協調及組織各要素間相互耦合,從而獲得全新的整體放大效果,這與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不謀而合。長三角“體醫養”是復雜開放的整體系統。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區域內各省市現存的“體醫養”發展程度、發展目標等卻存在差異。另外,“體醫養”這個整體系統是由體育、醫療衛生和養老等子系統構成,各個子系統分別擁有完整配套的發展資源、新興技術和管理手段,需要各個子系統之間加強協同合作。
協同治理理論在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中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協同治理有利于打破長三角行政界線。協同治理能夠促進人們跨越區域、部門等的邊界,通過多元主體的協調、合作,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將整體利益最大化。二是協同治理有利于促進長三角“體醫養”跨界網絡的形成。協同治理中,每個決策主體通過相互溝通協調,打破固有的層級結構,形成跨界的社會網絡,促進共同目標的實現。協同理論可以助力長三角“體醫養”實現:1.跨區域協同。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各地可以通過跨區域的協同,實現資源的共享和配置的優化。2.跨行業協同。體育、醫療和養老是3個不同的行業,但它們之間有很多共通點和互補性,通過跨行業的協同,可以實現產業的互補和共贏。3.跨部門協同。體育、醫療和養老3個部門可以通過跨部門的協同,充分發揮各個子系統的優勢,共同推動長三角地區“體醫養”的協同發展。如圖1所示,文章借鑒賴先進提出的協同治理理論框架,從價值目標、制度設計、條件環境以及行為選擇4個維度,通過強化協同意愿、打通協同渠道、支撐協同活動、轉化協同體系4條推進路徑來探究長三角“體醫養”如何實現協同發展。
三、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之意蘊
(一)健康養老訴求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基本前提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18]。“轉變”已經體現了“人民健康”對于居民健康養老訴求的重要性,即要把科學的體育鍛煉和身體活動融入健康生活方式。圍繞長三角老年人群健康促進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認為,老年群體身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全民健康,對老年群體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深度融合的各個環節進行梳理很有必要。一方面,探討如何滿足老年群體健康和養老的訴求可有助于厘清供需雙方的關系,同時便于針對融合薄弱環節找出發展路徑,促進“體醫養”高效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老年群體健康養老訴求需要長三角體育、醫療和養老等部門共同完成,將區域內體、醫、養資源進行融合和整合,加強長三角體育工作部門、醫療衛生部門及養老服務部門間聯動,不僅推動了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腳步,同時也有利于推進健康中國戰略。
(二)政策支持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
“體醫養”協同發展進程與政策密切支持相關。在制度設計層面,3省1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長三角“體醫養”的協同發展。從《2021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要點》《健康浙江2030行動綱要》《江蘇省“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可以看出,上海市政府主導“體醫養”協同發展,實現多元供給,履行政府在制訂規劃和政策、引導投入、兜底保障、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探索上海城市特色的“體醫養”促進健康新模式。浙江省政府在主導“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同時,加強部門協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針對制約“體醫養”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提出了系列措施。江蘇省政府則強化“體醫養”內涵建設,不斷提升協同“競爭力”,大力培育人才,在“體醫養”功能定位、資源整合、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整改措施。安徽省政府推動發展醫養結合的4種模式,即醫養簽約合作、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設立養老機構、醫療衛生服務嵌入式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拓展了醫療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局面。總體看來,長三角地方政府將醫養結合發展作為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形成了協同推進、深度融合的工作格局。
(三)區域內經濟互通和文化互融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有力抓手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現基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等促進融合發展的任務要求以促進長三角毗鄰區域經濟互通和文化相融,實現長三角“體醫養”服務協同發展。一方面,長三角信息融合和交通互聯互通為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開辟新途徑,推動了長三角交通和公共服務等的融合發展,拉近了毗鄰區域的經濟水平;另一方面,長三角文化多方面、多元化的融合為“體醫養”服務協同發展持續提供動力。作為長三角“體醫養”服務發展的主線任務,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健身休閑的產業體系、加快發展跨區域體育康復中心、推動互聯網“體醫養”融合服務平臺建設等措施,有利于推進長三角文化融入“體醫養”協同發展戰略規劃。“體醫養”服務融合作為長三角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創新和與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勢必會愈來愈強。
(四)成效顯著的區域治理是推動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必要途徑
區域治理作為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必經之路,需要大力推進長三角“體醫養”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發展的進程。現階段,長三角治理已小有成效,長三角各級政府加大力度建立區域“體醫養”對接機制、推動政策通關、產業合作等,有效提高了長三角“體醫養”服務的協同程度,促進了區域“體醫養”資源的聯通和共享。同時,區域“體醫養”政策支持推動長三角跨部門互聯互通。面對區域“體醫養”發展水平參差的問題,體育、醫療和養老等部門亦通過政策深化體醫融合、體衛融合、體養融合,推動健康各關口融合。在長三角大健康格局的前提下,長三角跨行業融合加強了資源整合與服務聯動,加快區域健康相關要素和資源的組合、集聚與融合,促進“體醫養”服務規模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運作,有助于長三角“體醫養”協同與融合。
四、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之羈絆
(一)價值偏離:長三角內居民重視末端病治療忽視“體醫養”前端干預
“體醫養”協同價值是基于運動鍛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續性,將體育、醫療和養老等促進健康的手段運用于居民科學鍛煉、疾病治療與康復和健康養老中,以重視“體醫養”干預進而促進居民健康。但長期以來,“重醫輕體”的思想對長三角居民的影響很深,區域居民大多認為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主要可以通過疾病治療和慢性病的管理來維持,缺乏把體育鍛煉與自身的健康素質緊密聯系起來的協同觀念,忽視了“體醫養”的前端干預作用。在對長三角居民的健身情況調查中發現,26.2%的城市居民有體育指導,73.8%沒有體育指導;7.3%的農村居民有體育指導,92.7%沒有體育指導[19]。可見,長三角“體醫養”的協同價值偏離,居民缺乏普及性“大健康”教育,尚未能清晰認識到體育、醫療和養老三者對身體健康的有效干預方法。
(二)制度鴻溝:長三角內“體醫養”政策銜接斷鏈
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體育、醫療和養老三個部門之間,長期處于分離的狀態,區域內“體醫養”政策銜接斷鏈,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長三角“體醫養”政策執行部門不清晰。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秉著促進區域居民身體健康的目的,但體育、醫療和養老這三個部門都有其獨立的發展機制和管理體系。根據長三角特色制定了相應的“體醫養”政策,但其融合過程中缺少相應部門的協調與執行,致使長三角體育、醫療和養老服務之間尚存在合作壁壘,造成“體醫養”資源浪費、協同管理障礙等問題,從而影響“體醫養”高效率協同發展。二是長三角“體醫養”制度發力方向模糊。長三角“體醫養”的政策銜接離不開制度支持,但各個區域體育、醫療和養老服務的發展程度不一,區域無法明確“體醫養”制度的發力方向,導致長三角“體醫養”政策銜接出現斷鏈。三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資金投向不明。在長三角“體醫養”健康服務管理體系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在體育、醫療和養老服務中的投入資金方向不明確,從而造成“體醫養”融合力度不足,導致區域“體醫養”政策作用不連貫。因此,在健康中國的戰略下,政策執行部門明確“體醫養”制度發力方向,清楚“體醫養”資金投向,才是推動體育部門、醫療和養老機構之間政策銜接的有效路徑。
(三)環境薄弱:長三角內“體醫養”硬件與軟件設施亟待提升
保障性基礎設施及環境是社區“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基本條件。長三角老年患者的慢性疾病、術后康復、心血管疾病等問題,需要“體醫養”健康服務模式下專業設施的介入。但目前相應的基礎服務設施尚不完善,“體醫養”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有待提升。具體原因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區域“體醫養”市場主體的規模不夠。在長三角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老年人群對進行運動康復治療專業設施的需求日益增加,但長三角“體醫養”產業的商業模式發展稚嫩,缺乏實踐經驗,導致“體醫養”的硬件和軟件設施開發不足。二是區域“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的服務創新有待探索。目前長三角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既缺乏可進行基本醫學檢查的設備,如智能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也缺乏對老年居民的健康情況和運動風險等進行科學評估的條件。三是支撐區域硬件和軟件設施升級的要素供給不充分。長三角“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的提升缺乏資金支持,政府尚未出臺專項政策改善長三角“體醫養”設施環境,融資渠道也有待拓寬。
(四)行為悖論:“體醫養”協同發展中的“不協同”選擇
在長三角協同管理體系之中,要使“體醫養”制度機制發揮作用,還要關注“體醫養”協同發展中的“不協同”選擇。首先,長三角跨區域“體醫養”人才不協同。“體醫養”協同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取決于個體協同合作行為的生成和實現。長三角“體醫養”人才一體化建設中各區域人才資源兩極分化嚴重;區域人才流動性弱,效能低;缺乏頂層設計,區域人才無統一整合規劃;相關協調機制發揮的功能相對有限,缺乏綜合性服務平臺。長三角“體醫養”人才質量參差不齊,制約了人才的協同轉化。其次,長三角跨部門“體醫養”政策不協調。長三角3省1市高度重視養老產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養老部門先后出臺103條政策,但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政策較少,也阻礙了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進程。最后,長三角跨行業“體醫養”的要素選擇缺乏協調性。長三角“體醫養”的資源和服務重復利用,阻滯了跨行業“體醫養”健康要素的組合、聚集與融合,造成“體醫養”服務小眾化、運作不連續等問題,不利于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
五、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之進路
“體醫養”協同發展作為現代體育、現代醫學以及現代養老保障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體現了體育、醫療和養老產業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政府、社會、機構等多方主體應根據長三角老年群體在體育、醫療和養老方面的需求,升級“體醫養”軟硬件設施配套水平,強化“體醫養”協同管理,以促進“體醫養”服務和供給,充分發揮和挖掘“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功能和價值。長三角“體醫養”協同發展的具體推進路徑如圖2所示。
(一)強化協同意愿:培育長三角內居民“體醫養”健康理念
“體醫養”健康理念是一種通過科學干預來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長三角要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培育區域居民“體醫養”健康價值理念。在這個理念的基礎上,強化長三角居民“體醫養”協同意愿可以遵循以下方法:一是培養區域居民“體醫養”思想觀念。隨著長三角居民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體醫養”觀念的價值取向已不限于“治末病”的健康功能,還需要學習區域體育、醫療、養老方面的先進理念,創新三個部門之間的“體醫養”協調機制,清晰厘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深度協同的原則要求。二是增加區域居民的體育健康內容。“預防為主、主動健康”的干預將成為今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方向,通過體育運動強化居民“體醫養”協同意愿。體育運動可以減少居民末端病的風險,因此為居民持續提供系統性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的末端病防治服務應是當務之急。三是鼓勵區域居民實踐“體醫養”發展項目。“體醫養”發展項目可以讓區域居民切身感受到健康理念的價值所在。如,上海市“銀發無憂”保障計劃、江蘇省 “2+2”社區工作模式、浙江省寧波市的智慧養老模式以及安徽省馬鞍山市的“15分鐘”智慧養老生態鏈項目等,將“體醫養”協同發展模式直接推廣至居民身邊。這既促進了居民“體醫養”健康理念的培養,也推動了區域“體醫養”協同發展。同時,長三角體育、醫療衛生和養老部門要加強學習貫徹國家“體醫養”融合的政策,制定部門之間協調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并將“大健康”教育和“體醫養”協同發展理念化繁為簡傳達給長三角居民。
(二)打通協同渠道:長三角內“體醫養”制度體系共建共享
優化“體醫養”制度體系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舉措,而“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體育、醫療和養老三個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可從以下三方面集中發力:一是積極推動長三角“體醫養”融合綜合體、示范區、社區中心的建設。建立體育運動場所、醫療衛生場所與養老機構場所深度融合的聚合體,打破“體醫養”體系融合壁壘。二是加快構建“體醫養”融入社區的協同發展機制。長三角各個區域需不斷完善“體醫養”協同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部門聯合機制與技術互通機制,擴大“體醫養”融合作用范圍,進而破除“體醫養”融合生成障礙。三是加強“體醫養”協同發展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國家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為“體醫養”協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明確了體育鍛煉保障老年群體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在老年群體慢性病醫治、康復中缺少相關的法律政策支持,這就需要不斷完善“體醫養”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如江蘇省加強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保障政策,對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發展較快的地區,適當提高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比例。長三角其他省市也提出要完善醫保支持政策,將老年人基本需求的相關診療和康復項目按規定逐步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促進了“體醫養”制度體系的融入聯合。
(三)支撐協同活動:提升長三角內“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水平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共享共用”[20]。這需要在體醫養深度協同發展之前,逐漸提升長三角“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水平,為建設“體醫養”健康服務體系做好充分準備。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制定培育區域供給主體和支持產品的舉措。長三角應該大力支持運動健康輔具企業,加大研發設計智能設施的力度,鼓勵培育一批龍頭企業作為“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供給方帶動區域設施水平提高。2019年,長三角國際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創新論壇上就提出要打造完整的康復輔助器產業鏈,增強長三角“體醫養”協同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體醫養”設施建設應充分考慮到不同類型老年人的需求,針對在體育、醫療和養老方面有不同需求的老年群體,劃分健康養護和康復照顧兩種方式,鼓勵企業支持托老所、居家養老服務以及社區日間照料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支持體育部門、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開通綠色轉診通道等。二是重點支持“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有迫切發展需求的行業。面對長三角老年人、殘疾人、傷病人對“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鼓勵支持相關行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成果轉化,提高運動健康輔具產業的創新能力;鼓勵多方參與,不斷加大投入,以滿足長三角居民對“體醫養”協同設施的需求。2020年,江蘇省衛健委出臺《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措施》指出,“江蘇省要合理設置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多樣化的醫養結合基礎設施,保障居民健康,鼓勵各地與專科聯盟合作,將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聯體建設,提升醫養結合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21]。三是促進區域“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水平的提高。如,江蘇省連續五年開展省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創新示范區建設,全省共建成1.82萬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89家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7 200余家社區老年人助餐點等,有針對性地提高“體醫養”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浙江省衛健委為縮小城鄉醫養結合設施差距,推進鄉鎮“體醫養”服務設施統一規劃、毗鄰建設;其余1省1市也對處于疾病康復期或殘疾的老人,在保證“體醫養”硬件和軟件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增加康復器材、文體設施等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設施,顯著提高了長三角3省1市“體醫養”的平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四)提升協同能力:完善穩固區域內“體醫養”協同管理行為
協同體系與協同能力是長三角“體醫養”協同服務的雙重意涵。如何在制度體系基礎上,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協同效能,實現協同管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關注以下3個方面:第一,協同長三角跨區域“體醫養”人才。“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體醫養”三方面相通的復合型人才。面對長三角“體醫養”復合型人才短缺及水平參差問題,可以由政府主導、質控中心牽頭、行業共同參與、多方共同協作,通過在職培養和學校培養兩種途徑打造人才供應鏈,不斷推進“體醫養”復合型人才量質升級。如,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新增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并提高從事各類養老護理服務的專業人員就業率,鼓勵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從事養老護理工作;浙江省衛健委也于2021年提出要探索建立院校、行業學會協會與醫養機構協同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規范教學培訓基地建設,積極與“長三角”培養“體醫養”專業人才隊伍接軌并行[22];上海市也通過舉辦“首屆長三角養老人才招聘會”,為即將從事或正在從事養老行業的求職者提供了多種選擇,有效推動了區域內養老行業人才的交流、對接和流動,加快提高長三角“體醫養”協同復合型人才的水平。第二,協調長三角跨部門“體醫養”政策。區域“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以政府為主體,積極構建促進老年人群健康鍛煉的養老服務體系,并給予多方面、多層次的政策與服務支持,擴大區域跨部門“體醫養”服務規模,提升區域跨部門“體醫養”服務供給能力,保障區域跨部門“體醫養”服務高質量發展。3省1市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從供給側、需求側、制度環境三個角度鼓勵區域各部門營造公平開放的政策環境,統籌推進“體醫養”健康服務,以滿足長三角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體醫養”服務需求,促進長三角“體醫養”服務發展。第三,協和長三角跨行業“體醫養”行為選擇。需建立專門的“體醫養”協調部門,整合區域“體醫養”的可利用資源,協和長三角跨行業“體醫養”的行為選擇。2019年長三角3省1市簽訂《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提出營造長三角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鼓勵跨行業支持“體醫養”服務的開展,通過制定豐富的地方特色“體醫養”服務項目來促進跨行業“體醫養”行為的協和,從而轉變長三角“體醫養”協同中的“不協同”行為。
“體醫養”協同發展需要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主體通力協作,共同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健康國家作出貢獻。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體醫養”協同發展是改善長三角居民身體健康水平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深化長三角養老事業和醫療衛生改革的內在需要。過去,長三角過度重視醫療衛生部門,使得慢性疾病防治效果不佳、居民健康水平較低,阻礙了養老事業的發展。今后,長三角要深入推進“體醫養”協同發展機制,促進體育、醫療和養老跨界融合,這對長三角居民的健康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目前長三角區域在價值目標、制度設計、條件環境以及行為選擇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可通過強化協同意愿、打通協同渠道、支撐協同活動以及健全協同體系等措施來促進長三角“體醫養”融合的協同發展。鑒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后續將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長三角“體醫養康護”融合協同發展進行拓展研究,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體醫養康護”融合協同發展治理新局面分享理論探索。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R/OL].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5/t20210511_1817200.html.
[2] 李璟圓.以習近平經濟思想引領體育與醫療融合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9):8-14.
[3] 余清,秦學林.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康復中心發展困境及對策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8,39(6):24-30.
[4] 劉海平,汪洪波.“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的分析與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5):454-458.
[5] 沈圳,胡孝乾,仇軍.健康中國戰略下“體醫融合”的關鍵影響因素: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1):31-39.
[6] 張陽,王志紅,張猛,等.健康中國背景下體醫融合的服務需求、制約因素及發展思路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1):61-67,87.
[7] 戴紅磊,蘇光穎.我國社區體醫健康服務模式困境及發展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21(3):62-66.
[8] 董宏,戴俊,殷鵬.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體醫融合服務供給模式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9):15-21.
[9] 韓磊磊,王艷艷,賀立娥,等.英國運動轉介計劃的發展經驗對我國體醫融合的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2):137-144.
[10] 向平萍,尹廣文.“醫養結合”難在哪,如何走得更好[J].人民論壇,2017,26(9):70-71.
[11] 陳偉,黃洪.長期照護結構性制度中的“績效—風險”雙軸效應研究:一個“協同治理”的理論框架[J].河北學刊,2017,37(4):178-183.
[12] 孫鵑娟,田佳音.新健康老齡化視域下的中國醫養結合政策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9):58-65.
[13] 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3:5.
[14] BRYSON J M,CROSBY B C,STONE M M.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 44-55.
[15] BALOGH 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12,22(1): 1-29.
[16] 秦長江.協作性公共管理:理念、結構與過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7] 賴先進.治理現代化場景下復合型協同治理及實現路徑[J].理論視野,2021,29(2):62-68.
[18] 夏俊彪.我國長三角地區城鄉居民健身活動現狀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8(2):133-134.
[19] 新華社.習近平出席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20]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22/content_5536594.htm.
[21] 江蘇省衛生健康委.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措施(蘇衛老健〔2020〕6號)[EB/OL].https://www.sohu.com/a/428509692_99916935.
[22]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2部門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https://www.sohu.com/a/509391333_121123708.
[責任編輯:范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