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陳德萍



【摘 要】 巡視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性制度安排。為深入挖掘巡視監督的公司治理效應,文章以2007—2020年國有企業為研究樣本,構建雙重差分模型(DID),考察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巡視監督能有效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在進行替換變量、改變樣本區間、平行趨勢檢驗等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結論依然成立。機制研究發現,高管腐敗與分析師跟蹤在其中發揮了中介機制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中、西部地區以及低市場化程度地區的國有企業中,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升作用更為顯著。本研究結論有助于探尋會計信息可比性的提升路徑,并為優化國有企業巡視監督工作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關鍵詞】 巡視監督; 會計信息可比性; 高管腐敗; 分析師跟蹤; 國有企業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13-0141-09
一、引言
巡視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劍,是加強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監督制度。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在全面從嚴治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充分發揮政治巡視的利劍作用,加強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巡視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其威懾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業非理性行為的發生,是保證國家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舉措。已有部分學者關注了巡視監督對微觀企業行為的影響,如研發投入[1]、投資效率[2-3]、避稅[4]和貧困治理[5]等。但鮮有文獻考察巡視監督對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
會計信息可比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能為市場帶來增量信息,降低報表使用者的信息搜集成本,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比較不同企業之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增強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性[6]。理論界和實務界日益關注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因素,在宏觀制度層面上,研究了收入準則[7]、經濟政策[8]等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在微觀企業層面上,發現審計師風格[9]、高管聯結[10]、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11]等會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影響。巡視監督也可能會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影響。巡視監督是上級對下級黨組織的政治監督,具有充分的獨立性和威懾力,可以發現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存在的缺陷,促進企業完善制度,對其經濟與管理活動產生一定影響。陳克兢等[12]證實了巡視監督能夠有效地抑制企業盈余管理,這為本文的研究搭建了理論基礎,并且,巡視組的大部分成員是從財政、統計、審計、國資等部門抽調出來的專業人員,他們對行業的監管規則和相關制度準則的變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會計政策的判斷也更加準確。因此,巡視監督可以發現國有企業存在的會計操縱行為,壓縮管理層執行會計準則時的選擇空間,促使公司財務政策的選擇更加遵循會計準則規定,從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本文選擇國有企業為樣本,將巡視監督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建立多期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模型,探討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本文還從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督兩個角度分析驗證了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機制:一是腐敗行為。根據“威懾效應理論”與“聲譽理論”,巡視監督的威懾力及曝光制度能夠抑制高管腐敗,減少高管操縱會計信息來掩蓋腐敗收益的行為,進而影響國有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二是分析師跟蹤。巡視監督通過增加國有企業的信息供給量與投資者對分析師的服務需求來吸引分析師的關注,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可比性。
本文的邊際貢獻可能在于:第一,從理論上拓展了巡視監管經濟后果方面的研究。當前,對巡視監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地位和制度完善上,而本文則是站在微觀企業的角度,將巡視監督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對其增強會計信息可比性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從而拓寬了巡視監督的研究視角。第二,本文從宏觀制度環境出發,探究巡視監督對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為研究我國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因素開辟了新路徑,豐富了國家戰略安排對微觀企業行為影響的研究。第三,本文從高管腐敗和分析師跟蹤兩個方面來考察巡視監督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的路徑機制,有助于深化對兩者之間邏輯聯系的理解。
二、制度背景與研究假設
(一)制度背景
巡視是從中國古代的政治和文化監察體制中繼承下來的一種權力制衡方式。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監察常被看作是維護君主權威、官僚統治的一種手段,是一種具有濃厚中央集權色彩的政治體制。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開始借鑒古代監察制度,并逐漸運用巡視制度。巡視制度是一種具有權威性的監督方式,能凈化政治生態,促進黨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黨中央深入、健全巡視制度,堅持全面從嚴的方針政策,推進黨內外結合的監督體系的建立。黨的十八大更是將加強巡視工作作為規范行政權力運行、推動黨風廉政建設與強化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力抓手。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分別對巡視工作做出了不同的戰略部署,它們都強調要充分發揮政治巡視的利劍作用,強化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23—2027年)》,為未來5年的巡視工作指明了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巡視制度在加強“四個全面”等方面發揮了愈發重要的作用,推動發現和解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并確保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和國有企業的創新發展。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巡視監督與會計信息可比性
巡視監督作為一種外部監督機制,其檢查范圍涵蓋了財務審計、廉政建設等多個方面,提高了對國有企業財務行為的監督效能。本文認為,巡視監督會增加國有企業的監管壓力和違規成本,影響其對會計準則的執行動機和程度,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一是監管壓力。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委派各級巡視組進駐國有企業,通過巡視監督常規化以及凝聚監督合力、廣覆蓋的方式提高了巡視力度,增加了管理層的監管壓力。在“壓力效應”的作用下,管理層的盈余管理、暗箱操縱、挪用公款等違規行為會有所收斂,以此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從而促進其可比性的提升。另外,以“專兼結合”和“模塊化”為原則,巡視組成員由紀委、審計和組織人事等部門共同組成,并根據巡視對象配備了財政、金融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為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提供了保障。巡視組成員中的會計專業人才擁有實務經驗與謹慎的職業習慣,熟悉監管標準,可以有效地防止對國有企業的監督不到位,增加管理層隨意變更會計政策被發現的概率,限制管理層在會計政策方面的靈活性,進而提高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
二是違規成本。巡視組在發現國有企業中黨組織管理的領導干部或成員涉嫌違紀違法的線索時,會將線索分門別類地移交到紀檢、人事、組織、審計、信訪等部門,并做出相應的處理,重大問題還會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這種強有力的監督制度和高效的懲戒方法,無疑增加了國有企業隨意變更會計政策以掩蓋違規行為的處罰成本,對規范企業的決策過程起到了幫助作用,增強了財務報告相關事項的程序和結果的合規性和公允性,避免了管理層因為片面追求經濟績效而做出虛假陳述、盈余操縱等不當行為,從而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巡視監督能有效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2.高管腐敗的中介機制
國有企業高管既是“經濟人”,也是“政治人”。在過去的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高管被賦予了較大的權力,但缺乏相應的監督與制約機制。這就導致國有企業高管有機會利用掌握的權力進行盈余操縱以達到謀取私利的目的,造成會計信息質量降低。巡視監督是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實現方式,能夠有效地震懾國有企業高管。根據“威懾效應理論”與“聲譽理論”,本文認為巡視監督通過抑制高管腐敗來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第一,“威懾效應理論”,是指一個人因恐懼制裁而不敢實施某種行為。懲罰的嚴厲性和確定性能增加威懾效應,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巡視監督通過高頻次和廣覆蓋方式擴大了威懾范圍,并且能夠協同其他監督力量進行直接、有效的監督,如審計監督、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等,對腐敗現象采取“零容忍”態度。這種監督方式使巡視工作的威懾、遏制和治本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增加了高管腐敗行為被發現、處罰的風險,抑制高管腐敗行為的發生。第二,“聲譽理論”。媒體對企業自身和管理層的披露和報道是一個主體對另一個主體的綜合評價,可以在公眾中形成聲譽,影響公司治理,從而達到監督管理層的目的[13]。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于2013年正式上線,2018年更名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過信息公開、新聞發布和政策解讀等方式,讓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到執行的進展,同時也成為對國企高管進行執紀審查、曝光腐敗的一個渠道。高管腐敗行為曝光不僅會喪失良好聲譽帶來的租金收益,還會進一步面臨市場的懲罰,致使企業價值降低。因此,當國企外部監管力度較大時,高管會理性權衡腐敗所帶來的收益與成本,減少腐敗。
高管腐敗對會計信息可比性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將催生出一種不健康的公司文化,使公司更容易進行舞弊等違法違規行為。二是企業內部人員會通過盈余操縱、粉飾財務報告等手段,以掩蓋嚴重的貪腐、政商勾結。巡視監督不僅使腐敗高管接受相應的懲罰,也會對其他國有企業高管產生威懾作用,使會計信息操縱行為減少,有助于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因此,巡視監督抑制了國企高管腐敗行為的發生,保證了會計政策的應用不受干擾,使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在核算相同經濟業務時采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相同,進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設2。
H2:從內部治理角度,巡視監督通過抑制國有企業的高管腐敗行為,提高了會計信息可比性。
3.分析師跟蹤的中介效應
在對國有企業巡視監督過程中產生的增量信息會吸引分析師的跟蹤。原因在于,分析師對企業的跟蹤決策是由可獲得的信息供給量與投資者對分析師的服務需求共同決定[14]。本文將從這兩個決定因素出發,論證巡視監督與分析師跟蹤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分析師跟蹤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的影響。
一是信息供給。巡視監督通過巡視進駐、反饋、整改“三公開”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增量信息。因此,巡視監督能夠將國有企業的更多私有信息公之于眾,為分析師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從而吸引更多的分析師跟蹤。與此同時,成本效益也是影響分析師跟蹤決策的重要因素,巡視監督所帶來的增量信息能夠使分析師的信息搜集成本與解讀成本大大降低,進一步吸引分析師對被巡視國有企業的跟蹤。二是投資者服務需求。巡視監督結果會引發投資者的廣泛關注,進而產生更多的分析師服務需求。巡視結果公告所提及問題的性質、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均增加了投資者的信息處理難度,使其對分析師專業的信息解讀和判斷能力的服務需求增加,吸引分析師跟蹤。總的來說,不管是從信息供給角度出發,還是從投資者服務需求角度出發,被巡視的國有企業均會吸引更多的分析師跟蹤。
進一步的,分析師跟蹤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分析師跟蹤、調研被巡視國有企業并發布盈余預測報告,可以加速信息的傳遞,降低企業內外部信息不對稱程度[15],即分析師跟蹤具有外部治理作用。因此,當被巡視國有企業的分析師跟蹤人數較多時,外部治理機制的作用就較大,其操縱盈余被揭露的風險也較高,因而會減少盈余管理等利潤操縱行為,縮小與行業內其他企業信息披露的差異性,提供更具可比性的會計信息。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設3。
H3:從外部治理角度,巡視監督通過吸引更多的分析師跟蹤國有企業,提高了會計信息可比性。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2007—2020年上市國有企業數據為研究樣本,其中巡視監督數據是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的巡視名單手工收集整理得到;會計信息可比性、分析師跟蹤及控制變量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高管腐敗數據根據模型5計算得出。本文還剔除了ST、*ST、金融行業、保險行業及部分存在異常值的上市國有企業樣本。另外,本文對連續變量進行了1%和99%水平的縮尾(Winsorize)處理,以減少極端值對回歸結果的影響。上述數據處理采用Excel和Stata16軟件而實現。
(二)變量定義與模型計量
1.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度量
本文借鑒De Franco et al.[16]的方法來測度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認為針對同一經濟事項,如果兩家公司的財務報告相似,說明這兩家公司的會計系統是可比的。運用模型1與公司在第t期前16個季度的數據來估算公司的會計系統,其中財務報告用Earningsi,t表示(以季度凈利潤比期初權益市場價值計算),經濟事項用Returni,t表示(季度股票回報率)。
第一步,利用模型1回歸估算得到公司的擬合值■與■。
Earningsi,t=αi+βiReturni,t+εi,t? ?(1)
第二步:將模型1得到的結果帶入模型2、模型3計算預期盈余(Earningsi,t)。
Earningsii,t=■i+■1iReturni,t? ?(2)
Earningsij,t=■i+■1jReturni,t? ?(3)
第三步,利用模型4計算公司i和公司j之間的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ij,t),然后將可比性值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序,取可比性值的均值(CompMn)來度量企業i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其值越大表明可比性越強。
CompMnij,t=-■■Earningsii,t-Earningsij,t (4)
2.巡視監督的度量
巡視監督Treat×Post:Treat表示“是否被巡視監督”,Post表示“巡視監督之后”。若國有企業未被巡視監督(對照組),該交乘項始終取值為0;若國有企業被巡視監督(實驗組),在被巡視監督后,該交乘項取值為1。
3.高管腐敗的度量
高管腐敗(Corrupt)為利用隱蔽的方式通過奢靡的在職消費、超額薪酬等手段進行利益攫取。學術界主要用高管在職消費殘差模型來衡量高管隱性腐敗,即在消除公司規模因素的影響下,高管非正常在職消費是通過實際在職消費減去預期正常在職消費得出,這也是本文度量高管腐敗的方法。具體計算方法見模型5:
■=β0+β1■+β2■+β3■+
β4■+β5■+εi,t? (5)
其中,Perki,t為高管在職消費,Asseti,t-1為上年總資產,ΔSalei,t為銷售收入變動額,PPEi,t為固定資產凈值;Inventoryi,t為存貨凈值,Ln Employeei,t為員工總數對數。本文以高管腐敗為中介變量,用這個模型對樣本企業展開回歸,其中,正常的在職消費是由模型回歸得出的因變量預測值來代表的,實際在職消費和正常在職消費之間的差額就是非正常在職消費。
4.分析師跟蹤
本文將分析師跟蹤作為中介變量,用符號Analyst表示,采用跟蹤企業的分析師(團隊)的數量加一的對數來衡量,Analyst值越大,表明國有企業受到的分析師跟蹤程度越高。
5.控制變量
參考以往研究,本文控制了相關變量。
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6.回歸模型
為了檢驗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且考慮到巡視監督的開展具有階段性與漸進性,各國有企業被巡視的起始時點不同,參考陳克兢等[12]的做法,本文構建模型6。其中CompMn表示會計信息可比性,Treat×Post表示巡視監督,Control表示控制變量。
CompMni,t=α0+α1Treati,t×Posti,t+α2Controli,t+α3Firmi,t+
α4Yeari,t+ε■■? ?(6)
為了檢驗高管腐敗和分析師跟蹤的中介效應,本文運用中介三步法,在模型6的基礎上構建模型7、模型8。其中MV為中介變量,代表高管腐敗(Corrupt)與分析師跟蹤(Analyst)。
MVi,t=α0+α1Treati,t×Posti,t+α2Controli,t+α3Firmi,t+
α4Yeari,t+ε■■? ?(7)
CompMni,t=α0+α1Treati,t×Posti,t+α2MVi,t+α3Controli,t+
α4Firmi,t+α5Yeari,t+ε■■? ?(8)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的樣本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均值為-0.013,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004和-0.046,可以看出國有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差距比較大;2007—2020年巡視監督(Treat×Post)的均值是0.234,可以說明在國有企業中,有23%的國有企業已經被巡視;在控制變量方面,描述性統計結果與已有文獻的統計結果類似。根據多重共線性檢驗,各變量方差膨脹因子的最大值為2.56,小于5,表明選取的變量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可以納入同一模型中檢驗分析。
(二)多元回歸分析
1.巡視監督與會計信息可比性
表3列示了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的DID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巡視監督(Treat×Po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都呈正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分別為0.0011和0.0010,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證實巡視監督增加了國有企業的監管壓力與違規成本,有助于遏制管理層非法操縱會計信息的動機、壓縮管理層非法操縱會計信息的空間,進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2.高管腐敗的中介效應
表4報告了高管腐敗的中介回歸結果。結果顯示,巡視監督(Treat×Po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回歸系數為0.0011,T值為4.95,說明巡視監督會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巡視監督(Treat×Post)與高管腐敗(Corrupt)的回歸系數為-0.0011,T值為-1.70,說明巡視監督抑制了高管腐敗行為的發生;高管腐敗行為(Corrup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回歸系數為-0.0128,T值為-3.33,說明高管腐敗行為越少,會計信息可比性越高。因此,高管腐敗中介效應成立,說明巡視監督具有的“威懾效應”和“曝光效應”抑制了高管腐敗行為,進而提高了會計信息可比性。
3.分析師跟蹤的中介效應
表5報告了分析師跟蹤的中介回歸結果。結果顯示,巡視監督(Treat×Po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回歸系數為0.0011,T值為4.91,說明巡視監督會提高國有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巡視監督(Treat×Post)與分析師跟蹤(Analyst)的回歸系數為0.0387,T值為3.72,說明巡視監督會吸引更多的分析師跟蹤國有企業;分析師跟蹤(Analy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回歸系數為0.0006,T值為2.57,說明分析師跟蹤可以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綜上,巡視監督正向影響會計信息可比性的過程有一部分是通過分析師跟蹤傳導的,即巡視監督會影響分析師的跟蹤決策,并且在這種外部監督壓力下,為了避免利潤操縱行為被發現,管理層會選擇減少會計操縱,從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因此,本文的中介效應成立,驗證了H3。
五、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取替換變量法、改變樣本區間、平行趨勢檢驗、傾向得分匹配、擴大縮尾范圍與安慰劑檢驗方法來驗證結論的穩健性。
(一)替換變量
鑒于本文的實證結論可能會受到會計信息可比性度量“噪音”的影響,為增強研究結論的有效性,本文選用De Franco et al.[16]的其他模型重新度量會計信息可比性,即選取行業中位數可比性指標重新進行回歸。結果與前文結論一致。
(二)改變樣本區間
本文的結論可能受到樣本期間其他因素給實證結果帶來的干擾,如2008年金融危機。因此,本文將樣本區間調整為2013—2020年。在樣本期縮短之后,巡視監督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本文結果穩健。
(三)平行趨勢檢驗
采用雙重差分模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滿足平行趨勢,即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巡視監督的前各年度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變化趨勢應該是一致的。本文借鑒Shefrin and Statman(1985)的做法來檢驗多期雙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趨勢假定。經檢驗,結論與前文一致。
(四)傾向得分匹配
本文可能存在不可觀測的遺漏變量以及樣本量過少等因素造成的內生性問題。因此,為減少DID估計的偏差,控制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系統性差異,本文采用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對兩組樣本進行篩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DID估計。具體而言,采用Logit模型方法,并選取企業規模、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占比、投資機構持股比例、審計師變更、是否四大、股權集中度作為協變量,對兩類國有企業進行匹配。經檢驗,回歸結果仍然穩健。
(五)擴大縮尾范圍
考慮到本文對于連續性變量只進行了上下1%的縮尾處理,極差可能依然較大。因此,為了進一步減少極端值對于實證結果的相關影響,本文將縮尾范圍擴大到5%。回歸結果同前文一致,進一步驗證了結論的穩健性。
(六)安慰劑檢驗
為進一步排除遺漏變量對巡視監督政策效應的影響,確保研究結論是由巡視監督引起的,本文進行了安慰劑檢驗。具體做法為:對巡視監督Treat×Post隨機抽取500次,如果隨機抽取的巡視監督沒有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顯著性影響,則說明本文結論通過了安慰劑檢驗。檢驗結果與本文所得結論一致。
限于篇幅,穩健性檢驗結果不在文中列示,如有需要可聯系作者。
六、進一步分析
為了深入理解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本文進一步從區域分布異質性和市場化程度異質性兩方面進行了拓展性研究。
(一)區域分布異質性
考慮到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巡視監督強度的差異以及巡視人員、經費和地方領導的工作重點不同,對中、東、西部省份地方巡視成員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巡視監督功能的發揮在不同省份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如表6所示,在不同區域,巡視監督(Treat×Po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巡視監督積極發揮監督震懾職能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但是巡視監督對中、西部地區的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影響更加顯著且系數較大,可能是因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較低,平時高管對會計政策的遵守程度較低。因此,在加大了巡視監督力度后,巡視組能夠約束高管權力的行使,規范企業行為,有效抑制管理層對會計政策的相機抉擇行為,進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二)市場化程度異質性
本文按照市場化程度的中位數,將樣本劃分為市場化水平低和市場化水平高兩組樣本并進行回歸分析。表6報告了分組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巡視監督(Treat×Post)與會計信息可比性(CompMn)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但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分組的回歸系數較大,表明巡視監督對市場化程度低區域的國有企業影響更大。可能是因為高市場化地區平時對相關的會計政策遵守程度較高,因此,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產生的影響相對于低市場化地區的較小。
七、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會計信息可比性視角考察了巡視監督對國有企業微觀層面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巡視監督能夠有效提高國有企業的會計信息可比性。機制檢驗發現,高管腐敗與分析師跟蹤在巡視監督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的關系中發揮了中介作用。異質性分析發現,巡視監督對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存在空間異質性,即在中、西部地區和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更為顯著。本文從巡視監督這個嶄新的視角出發考察其對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可比性的影響,證實了國家反腐行動對我國微觀國有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為后續深入研究巡視監督的微觀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為了更好地發揮巡視監督在微觀企業中的積極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議:一是要不斷優化完善巡視制度,創新巡視方式,保持并加強巡視的獨立性和威懾力,并且要提高整個巡視組的專業質量。具體而言,要提高巡視組成員的業務實力和政治素質,定期對巡視組成員進行培訓考核。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巡視監督的效能。二是要充分發揮巡視監督的制度優勢,提高管理層綜合素養。與此同時,借助巡視制度、分析師跟蹤等外部監督因素,構建優勢互補、信息共享的監督體系,對國有企業隱藏不利信息的行為進行約束,進而促進其公布更多高質量的信息,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三是要充分發揮巡視監督的震懾作用,增強國企內部治理效能,遏制管理層貪污腐化,減少其為掩蓋腐敗行為而進行的會計操縱,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四是要充分利用巡視監督的問責機制來督促內部建立清晰的規章制度,提高國有企業對相關制度的執行力,在內部形成自我約束機制,并且與外部治理機制相結合,進而提高會計信息可比性。
【參考文獻】
[1] 張建平,黃富.巡視監督、自主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基于國企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12):3-18.
[2] PAN X,TIAN G G.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s: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in China[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20,119.
[3] 王麗娟,宋常,于雅萍.國家治理體系與中央企業投資效率——基于巡視監督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5):1-16.
[4] 張曾蓮,張宇,王筱鈺.巡視監督能抑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避稅嗎[J].稅務與經濟,2022(2):9-16.
[5] 簡冠群,李鑫.巡視監督促進了企業參與貧困治理嗎?——盈余管理的中介效應與黨組織嵌入的調節作用[J].西部論壇,2022,32(1):50-65.
[6] BARTH M E,et al.Are IFRS-based and US GAAP-based accounting amounts comparabl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2,54(1):68-93.
[7] 王鈺,王建新.新收入準則實施提升了會計信息可比性嗎?[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3,37(3):38-53.
[8] 孟祥革,陸陽.宏觀經濟政策、會計信息可比性與分析師預測[J].科學決策,2023(5):24-41.
[9] FRANCIS J R,PINNUCK M L,WATANABE O.Auditor style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89(2):605-633.
[10] 周曉蘇,王磊,陳沉.企業間高管聯結與會計信息可比性——基于組織間模仿行為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3):100-112.
[11] 郭慧婷,李曉宇.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與會計信息可比性研究[J].會計之友,2022(5):91-98.
[12] 陳克兢,邢寶心,萬清清,等.國家治理體系完善能抑制企業盈余管理嗎?——基于準自然實驗的經驗證據[J].運籌與管理,2021,30(12):226-231.
[13] 張津津.巡視制度抑制高管腐敗的機制與后果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
[14] BHUSHAN R.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t follow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89,
11(2-3):255-274.
[15] 周冬華,王晶.客戶集中度、產品市場競爭與股權融資成本[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39(7):44-58.
[16] DE FRANCO G,KOTHARI S P,VERDI R S.The benefit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4):89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