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以下簡稱“五大道”)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天津特有的復合型、立體式、活化版文化遺存。盤活用好“五大道”紅色文化資源,協同推進天津紅色文化資源“活態化”保護與“創新性”開發,推動文化創意與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緊密結合、有機互動,不僅會為天津帶來經濟效益,而且對健全天津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五大道”紅色文化資源盤活利用的三大難點
1.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體系建設未能貫通。一是缺乏系統性管理。“五大道”擁有各式風貌建筑2185幢,聚集吉鴻昌、曾延毅、張自忠、張伯苓等名人舊居115處,但被列入革命文物資源數據庫的紅色舊址和遺址僅有10處。現存大量歷史文化資源因未被列入《天津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而被忽視為一般性歷史文化資源,造成相關管理分工不明、權責不清。二是缺乏學理性挖掘。對在地重要黨史人物和重大黨史事件背后的紅色精神缺乏深入研究闡釋,對紅色文化、紅色故事等挖掘深度不夠,缺乏傳承紅色精神的精品力作。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匱乏,特別是講解員理論素養不高。三是缺乏針對性研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多為公益性質,事業單位管理導向明顯,存在進入門檻過高、多頭管理現象,市場主體對紅色文化REQCfQ4gq/ZdGEkgOOGB3Q==資源開發利用的認識度、參與度不高,難以形成品牌傳播效應。
2.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與城市更新改造銜接不緊。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原址開發利用成本較高。現有名人舊居和舊址遺址中,辦公、居住占用比例近八成,其中,產權為公產(含企業產)房屋占86.3%、文物保護點占61.9%。大部分建筑空間狹密,設施陳舊,騰退置換成本較高,產權流轉存在一定困難。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與域內民生需求相悖。“五大道”內常住居民有1.3萬人,歸屬五大道街8個社區管理,紅色文化資源民用比例約為60%。現有基礎設施存量難以滿足居民與資源開發雙重疊加要求。
3.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業態轉型需求難以契合。一是一般性開發利用模式難以凸顯紅色文化資源多重價值屬性。現有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與地區整體規劃中的休閑旅游定位相對割裂,服務對象、方式、內容存在場域差異性,經濟、社會價值轉化存在難度。二是紅色文化資源的傳統融合渠道難以適應新業態融通需求。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缺乏數智化服務體系,與產業資源對接不足,“紅色文化+”場景和產品創意不足,產業橫向拓展和產業縱向延伸存在斷點、堵點。三是在地文化品牌未能與域外紅色文化精品串聯呼應。紅色文化資源單體規模較小,內容相對單薄,仍處于分散狀態,未能與在地其他文化資源、市內整體紅色文化資源串聯成線,不能支撐起實現產業轉化和品牌塑造的需求。
二、盤活用好“五大道”紅色文化資源的對策建議
1.加強“五大道”區域內總體規劃與整體設計,切實筑牢產業發展基石。一是積極融入城市更新提升行動。探索彈性交通模式,同步推動主街業態提質升級,常態化開展文藝演出,探索建立“景區+社區”街區管理標準,同步提高市民舒適度和游客體驗感,提升歷史城區活力。二是深化紅色文化地域特色。整體謀劃、統籌實施一批主題鮮明、整合度高、示范性強的紅色文化產業項目。例如,盤活民園地下空間,引入紅色經典故事沉浸式體驗劇場;提升馬占山舊居、王光英舊居展陳的“紅色濃度”,用年輕態、流行化方式解讀歷史,使紅色檔案更加生動鮮活,煥發時代生機。三是強化與京冀紅色文化資源的協同聯動。發揮三地串聯互補優勢,推動建立跨區域、跨省級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共享機制,打造一批如“趕考之旅”“抗戰烽火”“尋跡名人”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旅游精品線路,不斷擴容紅色“旅游圈”。
2.統籌紅色文化資源有力保護與深度開發,打造更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精品。一是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核心價值。開展紅色文化遺存及其人文生態、文化形態普查調研,有序構建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探索推進網絡博物館建設,全方位詮釋其內涵特質和時代價值。同時,建立健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管理標準,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列入精神文明創建和意識形態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有效推進紅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推進多元主體共建機制。鼓勵公益基金參與紅色文化保護,重點補助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維修,激勵使用人(產權人)履行保護義務。鼓勵利用周邊優質公有物業建設紅色文創空間等項目,支持紅色文旅IP產品的專利、商標、版權注冊申請及商品化衍生。三是推進紅色文化產業集聚成群。圍繞紅色文創產品、民宿餐飲、教育研培、節慶活動等產業環節,加速產業鏈上下游鏈條互聯、標準對接、品牌共建,提升產業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釋放對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和倍增作用。
3.一體推進紅色文化資源創意開發與創新管理,持續涵養現代文化產業生態。一是強化基層治理與部門管理銜接。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進一步延伸基層治理“觸角”,積極推動“屬地管理”與文化治理、政務服務、綜合執法相銜接,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治理管理能力。二是完善多元人才支撐體系。充分整合校、地、企資源,引入企業主、專家學者、鄉賢能人(如大理道5號項目)指導參與資源保護開發。聚焦產品研發、技術指導、旅游接待與推廣等開展專業培訓,通過嵌入式精英帶動,探索構建“創意—創新—創業”完整鏈條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三是拓寬社會資本合作領域。建立重大項目庫,推動社會資本與紅色旅游重大項目精準對接,圍繞紅色文創產品、教育研訓等方面加強標準對接、品牌共建,探索紅色展館內部餐飲、商品、演藝、服務、住宿接待等特許經營,延伸紅色產業鏈,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作者均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二班(第13期)學員;李亞靜系天津市五大道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逸群系中共天津市委編辦登記處一級主任科員
指導教師:楊 童
責任編輯: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