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寧
日前,在海濱的一棟茶樓中,青島藍色糧倉海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藍色糧倉”)董事長雷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講述了他“子承父業”在大菱鲆養殖領域筑夢深遠海的故事。
記者:提起您投身二十余年的水產養殖業,一定離不開您的父親雷霽霖院士,他是如何影響您的呢?
雷東:父親是我國海水魚類工業化養殖的主要奠基人,為我國第四次海水養殖產業化浪潮的興起和“三農”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在1979年,父親就提出了“未來海洋牧場”建設藍圖,即深遠海養殖工船的初步構想,并在2014年正式提出養殖工船“屯魚戍邊”的戰略規劃。1980年代,父親前往英國考察,發現大菱鲆(也稱“多寶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在國外技術保密、專利價格昂貴的情況下,經過不懈努力,于1992年將200多尾大菱鲆育苗引入國內。歷經9年的研究,自主創新突破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構建起大菱鲆“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開創了大菱鲆工廠化養殖大產業,年產量達10萬多噸,年總產值逾40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被譽為“大菱鲆之父”。
2000年春節,我和母親去探望正在外地進行大菱鲆育苗的父親,我發現大菱鲆養殖前景廣闊,對海洋產業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大菱鲆養殖業。
大菱鲆是冷水性深海魚類,由于當時國內還沒有掌握水溫控制技術,育苗工作只能按照自然水溫來開展。隨著市場需求的旺盛,當時國內的苗種供應絕大部分來自法國一家育苗企業(FranceTurbot)。我們也憑借父親的聲望,成為了該公司的國內主要代理商。
記者:都說“十個創業九個死”,您的起步看上去還算順利,但是能夠做到藍色糧倉這樣的規模,您一定經歷過很多企業家面臨的“生死時刻”吧?
雷東:好日子沒過幾年,國內的多家企業紛紛攻克了大菱鲆全年規模化育苗技術,進口苗種由于成本過高,漸漸失去了市場。于是,我們漸漸轉型養殖大黃魚、虹鱒魚等其他品種。到2008年,我們已經累計建成五個海水和一個淡水養殖基地。2006年臺風“桑美”在我們福建連江養殖基地正面登陸,所有投入一夜之間化為烏有;2008年汶川地震,都江堰養殖基地也遭到摧毀性破壞,損失即將上市的虹鱒魚607噸;2007年的“多寶魚事件”又使我們損失上千萬,公司逐漸走入低谷。
記者:經歷了一次次致命打擊,是什么促使您一次次站起來,能夠在2012年重整旗鼓成立藍色糧倉,或者說,您認為中國的企業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雷東:一是我生性樂觀,也就是心態好,不會只是怨天尤人,而是會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經歷了前幾次失敗,在藍色糧倉的建設上,我們選擇風險可控的生產方式——深遠海養殖工船。目前,我們已經取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國際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若干項。二是有理想和為實現理想鍥而不舍的精神。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有臨危不懼的心態,更重要的是要有心存民生福祉,心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理想,這是企業能夠做大做強的重要精神支柱。
記者:現在藍色糧倉的發展已經走上正軌,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企業的理念及優勢嗎?
雷東:養魚的兩個重要條件是水質和水溫。中國除南海以外的海域大陸架都很寬,臺風多,自然災害多。進軍深遠海,雖然水質得到了保證,但由于水溫隨季節更替變化,魚類會定期洄游尋找適宜水溫,深遠海養殖工船就可以南北移動模擬魚的洄游路線,從根本上解決了水質和水溫問題。
2022年5月20日,藍色糧倉參與設計和投資的“國信一號”養殖工船正式投入運營,揚起了藍色糧倉“耕海牧漁,圓夢深遠海”的風帆。樹立水產養殖“科技+產業”的經營理念,打造工業化水產養殖品牌,是藍色糧倉永恒的追求。我們的團隊一直秉承父親的工業化養殖理念,在養殖工船總體規劃設計和工業化循環水養殖領域持續深耕創新。
記者:作為水產養殖業的新生代專家,您對藍色糧倉以及全國的海洋產業有什么展望?
雷東:在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公布的“最優食物”名單中,前五名中有四個是海水魚類,所以,深遠海養殖工船的成功對強化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食物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希望能持續推動海洋漁業向深遠海拓展,實現父親的夢想,傳播“耕海牧漁”精神,助力國家向“海洋強國”邁進。從整個青島海洋產業來看,應該優化海洋產業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以各個科研院校為主導的海洋科研優勢,培養人才梯隊,提高核心競爭力,以此帶動全國的海洋產業發展,真正建設好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藍色糧倉”。